
- 发布日期:2024-11-5 14:02:48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行走在习习的秋风里,溢满谷香的阳光格外温暖喜人,一路循光而行,近日记者又来到丹东边境管理支队振江边境派出所。走进边境线,总有故事可讲。
化解矛盾纠纷的“说事点”还在 但很少再去了
在去往边境一线的巡逻路上,分管社区警务工作的副所长彭龙告说,单位好多经验做法依然沿用并且管用,比如“三法四长五老”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10月17日,2名到绿江村旅游的外地游客因带的宠物狗打架发生口角,可等派出所民警到达现场时却发现,大家已在大喜饭店老板管立发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管立发说,这样的矛盾纠纷,从他经营这个饭店开始,已成功处理了几十次。开始都是等派出所民警来,后来经历的多了,见到的多了,自己也就跟着派出所里的民警慢慢学会了处理这些事情。同在一个村子住,大家认识了几十年,有什么事,坐下唠一唠,也就解决了。
年初至今,派出所通过管立发这样的“五老工作者”(老干部、老支书、老党员、老民警、老司法工作者)已成功化解50余起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而需要提级至镇长、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行政村村长以及法律事务所、太平哨法庭、宽甸满族自治县法院解决的问题不到10起,大部分矛盾纠纷当时发生,当场解决。
彭龙一边介绍着派出所的工作近况,一边分享大家在矛盾纠纷化解中收获的那些赞许:“这面锦旗是李叔送的,这钵黄瓜是王婶给的,还有这个,西江村委会专门在他们旁边借给我们一块地,帮我们建了警务室……”
“占地的补偿款到了,等家里地收完,请你们到家吃蛤蟆。”
“多亏你们帮忙,预计的工程进度总算是赶上了。”
“这个膏药治腰腿疼特别好用,我才讨到的偏方,你拿回去试试。”
沿途,有许多施工修路的人,也有许多农忙秋收的人,都热情地和民警打着招呼。
而建在群众家门口的那些警务室,大家总是像串亲戚那样坐坐,很少有人再去那里“评理说事”了。
想要铤而走险的“边缘人”还有 但寸步难行了
7月6日23时,民警倪健铭在查看监控时发现,一艘行进在大雨中的舢板船,正载着3人从浅水区驶向深水区,并逐渐靠向王二(化名)网箱养殖用的水上房。
常理讲,夜间有船在江面作业是件极其普通的事,很多渔民都会在夜里开船到自家养鱼网箱周围转转,给鱼喂喂食或看看有没有什么异常,民警每天都会接到几十次船只下江作业的报备申请。
偏偏是这一天,天降大雨,狂风骤起,无人用船。
会不会是紧急求助?不对,如果真有什么事,群众一定会给派出所打电话,并且水上房也装了“警民E家联防报警系统”,会推送求助信息。会不会是喝酒打牌?不对,这么晚,又是大雨天,不合常理。倪健铭将相关情况汇报给了当日值班员,经过研判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这很有可能是一艘准备“干坏事”的船。
于是,民警果断出击,经过现场查问发现,乘船到水上房的这3个人,其中2人来自外地,想要投机取巧做些歪门生意,苦于没有渠道,便假借以合伙做生意的名义到水上房打探“出路”。谁知铤而走险的想法刚萌生,就在风雨飘摇的夜里夭折了。
类似的事情,7月12日,也发生了一次,两个人是在禁捕期以抓鱼为乐,划着充气的皮划子到江里下地笼子,可离开岸边不到20米,就被民警逮个正着。
振江边境派出所强边固防的举措办法有很多,属地政府的支持、人民群众的参与,科技的投入、土办法的应用,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守好边、固好防。如今,96公里的边境线有点风吹草动,派出所几乎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振江镇获得了国家移民管理局、国家民委、农业农村部、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命名授牌的首批全国平安边境模范乡镇。
值班室里接警的“老电话”还用 但几乎不响了
走进万宝八组执勤点,还没下车就远远看见民警孟祥龙带着民兵、护边员在沿江一线执行巡逻任务,并时不时用手隔空比画着。那是他安排勤务工作的惯用手势,远远望去,还是那般生龙活虎。两年前协助央视录制纪录片的时候,这条20余公里的巡边路,他已经走了4380次,而居住在这里的300多户、1700多人,全都认识他。
在孟祥龙工作的执勤板房内,挂着两面红色锦旗,一面是他利用法律知识帮辖区群众找回孩子误充游戏币花掉的3300元,村民个人送来的;一面是他带领大家抢修被大水冲坏的60余米公路,村里集体送来的。
在过去的五年半时光里,孟祥龙每天的工作离不开巡逻与走访,利用业余时间,他通过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用他自己的话讲:“我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练好过硬本领,以备不时之需,然后希望平常的日子里啥事没有。啥事没有,不就万事平安了吗?”
孟祥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治安大环境不断向好的变化。近几年,派出所的工作也确实在向“主防”转型。“我觉得,做好主防工作,最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基础工作”,曾到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做过专题授课的副所长王曌哲说:“归根结底,是要走进人民群众开展工作。”
大师傅何英,在派出所做了3年饭,常年备着送餐用的保温饭盒。她说,从到这个所做饭那天起,就没见过大家吃过团圆饭,就连过年也是所长和政治教导员往执勤点上送给养,大家平时都在下面、住在一线,就在小小的村子里守护着家国的安宁、服务着辖区里的群众。而在工作实践中,辖区的群众也渐渐喜欢称那些警务室为“家门口的派出所”。
“好多需要群众到派出所办的事,现在几乎都让民警下沉到警务室做了,这里山高路远,坡多弯急,大家随便往派出所跑一趟,往返都得个把小时,要是赶上雨雪天,花费的时间更长,与其让他们来,不如我们主动去。最近一年多,辖区群众也不怎么往派出所打电话了,有啥事都是直接打手机找管片民警……”
“叮铃铃……叮铃铃……”,还没等政治教导员龚宜君把话说完,派出所的电话就响了,龚宜君微微一怔,红着脸接过电话。“教导员,您好!我是咱石柱村的老百姓,我姓李,求你表扬表扬高海龙!我20多年没落户的事终于解决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
“您只是忘了来落户,手续齐全,我们当然要按规定全力以赴办好……”一阵寒暄过后,龚宜君说话的声音提了提:“您记下我的手机号,以后有什么事,可以随时打给我。”电话这头和那头都笑了。
记者:唐羽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