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数说丹东75年辉煌成就
  • 发布日期:2024-9-18 10:35:14
  • 消息来源:丹东市融媒体中心

75年的风雨历程,丹东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步步跃升,贸易与科技齐头并进。“丹东草莓”香飘四海,现代农业与新兴产业并蓄发展,彰显产业中兴之气象。丹东,风光旖旎,文化深厚,旅游名城魅力无限,迎游客共赏边陲美景,红色文化与山海风情交相辉映。丹东,一座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城市,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迈进……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新中国成立初期,丹东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1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丹东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945.2亿元,是1978年的72倍。其中,1992年到2023年年均增长7.3%。2023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926元,是1978年的69倍,年均增长7.9%。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丹东财政十分困难,195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0.06亿元,1978年增加到3.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长,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74.7亿元,是1952年的1245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9.6亿元,是1952年的2662倍。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农业生产显著变化,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丹东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上世纪60—70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革开放40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高度,千方百计促生产、调结构,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2023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95.2亿元,是1978年的67倍。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丹东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产量稳步提高。1949年,粮食产量仅为38.5万吨,粮食作物单产117.5公斤/亩;2023年,丹东粮食产量120.3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1倍,粮食作物单产435.5公斤/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7倍,粮食生产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2023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3.1万吨;水果(含瓜果类)产量53.6万吨,其中草莓产量27.1万吨;水产品产量61.5万吨(不含远洋);肉类总产量49.8万吨,禽蛋产量18.6万吨,牛奶产量4.7万吨。贝类、大米、草莓、燕红桃等特色农产品走上品牌发展之路,东港草莓跻身全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东港大黄蚬”列入第一批中国/欧盟互认地理标志保护清单。

工业经济体系门类齐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之初,丹东工业部门十分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大量工业产品依赖进口。上世纪50—70年代,丹东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宝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丹东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轻工业之都”焕发新机,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等领域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等精密制造产业初步形成技术领先优势,为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在国民经济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我市拥有33个大类行业。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645亿元,是1998年的7.3倍,利润总额30.7亿元,是2002年的27.9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改善。截至2023年底,我市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2户。国家级区域产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连续斩获“测控仪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陀飞轮手表制造(丹东)基地”“中国白醋之乡”“中国防护纺织品名城”“中国计时码表制造(丹东)中心”“国家火炬丹东高新区满族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殊荣,入选2023年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拥有国家级区域产业品牌10个。

服务业蓬勃发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丹东第三产业增加值到1978年只有2.8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15.2亿元,是1978年的181倍。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热点加快培育。202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4亿元,是1950年的427倍,年均增长8.8%。随着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城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2023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0.2亿元,继续占据消费市场主导地位。国家和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促使农村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2023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4.2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商品逐步丰实,居民消费热点从不同时期的服装、家具、家用电器、手机、汽车等逐步过渡到个性化、智能化。

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水、陆、空交通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23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970公里,是1949年的5.7倍,其中高级及次高级公路总里程9821公里。航空运输能力不断提高。丹东机场全年航班起降架次为2422架次,旅客吞吐量28.4万人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2023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68.5亿吨公里(不含铁路),货运量5355万吨(不含铁路),分别是1978年的76.6倍和7.6倍。

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后来居上。2023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7亿元,而1949年仅为34万元。快递行业迅猛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快递企业运送快递6465.9万件。移动电话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奢侈品变成现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截至2023年末,我市有移动电话用户257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93.8万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

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成为重要产业。围绕辽宁旅游“金三角”建设,全力打造鸭绿江品牌,加强景区景点建设。2023年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29处,其中,4A级景区9处、3A级景区19处、1A级景区1处。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处。全市拥有星级饭店24家,旅行社144家。202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407.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14.6亿元。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丹东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整合全市港口资源,积极推进港口建设,抓住东北振兴、沿海开放双重机遇,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从一个较封闭的边陲小城转型为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东北东部重要开放城市。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打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外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70.5亿元,是1990年的80.5倍,1991—2023年年均增长14.2%。其中,出口总额146.4亿元,是1990年的113倍,年均增长15.4%。进口总额24.1亿元,是1990年的292倍,年均增长18.8%。招商引资持续发展,1985年至2023年,在丹投资过的三资企业达到1987家。2023年,全市新办三资企业18家,年末累计实有三资企业360家。

社会事业繁荣昌盛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2023年授权发明专利165件,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198件。全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9家。技术合同成交额5.6亿元。

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丹东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差,80%以上人口是文盲。改革开放以来,丹东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义务教育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逐步加强,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23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48所,拥有教职工27706人,在校学生25155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升学率(普高)75.7%。

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新中国成立初期,丹东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图书、报纸等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展。2023年末,全市拥有文化事业机构101个,其中艺术事业机构2个、图书馆7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92个。

医疗卫生事业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丹东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且大部分医院集中在城镇。上世纪50—70年代,经过努力,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末,丹东有医疗卫生机构463个、床位数5851张、卫生技术人员6762人,但医疗卫生事业总体水平依然不高。改革开放以来,丹东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202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903个、床位20443张、卫生技术人员19255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街道覆盖率10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城市人口覆盖率100%。

体育事业取得佳绩。2023年参加省以上竞赛43次,夺得省以上奖牌267枚,其中金牌174枚、银牌31枚、铜牌62枚。举办县级各项单项比赛102项次。承办国家级赛事8项,承办省级赛事5项,举办市级群众健身活动53项。

人民生活全面小康

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有力发展,居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31元,是1981年的82.2倍,年均增长11.1%;2023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70元,是1985年的44.8倍,年均增长10.5%。党的十八大以来,丹东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逐渐缩小,由2012年的2.02:1逐渐缩小到2023年的1.63: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75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居民消费支出能力明显提升。2023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352元,是1981年的51.8倍,年均增长9.9%。2023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536元,是1985年的37倍,年均增长10.0%。居民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消费支出潜力得到明显释放,物质文化娱乐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2023年每百户城乡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拥有量中,汽车分别为31.4辆和26辆,彩色电视机分别为117台和101台,电冰箱分别为105台和99台,空调分别为62台和27台,移动电话分别为222部和219部,计算机分别为42台和11台。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民生福祉得到持续增进。2023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4.8万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63.4亿元,发放养老金194.9亿元。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0.6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4.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2.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25.3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8.8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14.9亿元。

75年斗转星移,今天的丹东在新征程上,正以“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丹东篇章。

记者:刘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