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杨子荣在丹生活12年
  • 发布日期:2019-8-20 13:34:25
  • 消息来源:丹东发布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字子荣,1917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杨世恩是泥瓦匠,杨子荣有一兄一姐一妹,在他小时候读了两年私塾,但后来因为家庭困难辍学了。

记者通过《牟平县志》《东北解放战争烈士传》等资料了解到,1929年,杨子荣家徒四壁,十分困难。全家被迫闯关东来寻找出路,只把哥哥杨宗富留在了老家。闯关东之后,杨子荣一家在安东的大沙河(现沙河镇)一带定居,靠着父亲做泥瓦匠的微薄工资养家糊口,生活依然很贫苦。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也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能够更好一些,13岁的杨子荣到一家小蚕丝厂当童工。秋天正是大茧上市的旺季,他每天起早贪黑,在滚滚蒸汽的蒸锅旁边备料煮茧、运箩搬筺。

论劳动强度,他比别人大;论出勤时间,他比别人多,可是一到了月底结账,他却只能拿到“半拉子”的工钱,但他毫不在乎,因为能挣一点是一点,最起码能改善家里的生活状态。

但即使是这样,旺季一过他还是被工厂赶了出去。丢了工作就得另谋出路,偏偏祸不单行,杨子荣的父亲因劳累过度病死了,仅仅凭着未成年的杨子荣是难以养家糊口的,母亲只好领着姐妹又回到了山东老家,把杨子荣一人留在了丹东谋生。

杨子荣孤身一人在丹东闯荡,他开过山洞、打过石头、伐过树木。他一次次地失去工作,为了吃饭他又不得不一次次寻找新的工作。

1935年,杨子荣已经18岁,与别人搭伙到鸭绿江上当船工,做着顺水放排、逆水拉纤的艰苦工作。而正是因为常年在鸭绿江上工作,他练就了一副好身板,也练得了一身好水性。

在这段时间里,杨子荣与人打交道,并结识了不少患难与共的朋友。这些朋友中,有决心抗日的文人,有流浪关东的农民,但更多的是失业的工人,其中也不乏闯荡江湖的人。

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熟悉了丹东地区的人情世故、乡风民俗、野史轶闻、行帮黑话,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社会知识。

虽然他只读过两年私塾,但能读书看报;他记忆力极强,能背下《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许多章节;他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对东北的很多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都能讲得绘声绘色;他学过几套拳脚,臂力过人,胆大心细,足智多谋;可以说,杨子荣在丹东的这12年所积累的丰富阅历,为他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侦察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0年,杨子荣被日本人抓到鞍山当“劳工”,流放到深山采矿石,才离开丹东。

1943年春天,杨子荣不堪忍受牛马般的矿工生活,带领其他矿工痛打了欺压他们的日本工头,逃离了矿山回山东老家。

1945年9月,杨子荣不再使用杨宗贵这个名字,而是以字代名参了军,从此开始了他在林海雪原的传奇。

2019.8.3 来源:丹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