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0-9-1 13:18:31
- 消息来源:国搜百科
上打家什高跷,俗称“上大鼓高跷”“天津跷”,属于一种民间广场舞蹈,是由天津、河北传至丹东地区。早在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战乱、灾荒,大批流民漂过渤海或陆路移居丹东地区,“上打家什”高跷随之传入,后来又有艺人前往河北学习,返回后在丹东传播。
“上打家什”高跷最早在东港孤山一带落脚。1907年,清政府宣布安东为贸易港,开港后,民族工商业兴起,城市经济发展,各种商会云集,“上打家什”高跷艺人开始涌入市内,从而使这一民间艺术在市区生根。
早年有声望的丹东市六道沟马车桥“上打家什”高跷队,而今因艺人年迈后继无人而无法组织起来了;东港一带的“上打家什”高跷也已失传;由老艺人赵成发(男,汉族,生于1902年,祖居天津)传授,从1921年组建的丹东市“天津帮”永丹街高跷队,一直传承至今,仍保持较高声望,深受市民喜爱。
“上打家什”高跷具有丰富的艺术、民俗等文化内涵,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种具有丹东地域特色的文艺形式。作为一种民间广场舞蹈,“上打家什”高跷在保留其自身艺术特征的前提下,与辽南高跷、东北秧歌等民间舞蹈相互影响、融合,对研究丹东民间舞蹈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在春节等传统节日庆典以及艺术赛事等文化活动中,“上打家什”高跷均是不可或缺的舞蹈形式,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为丰富其舞台艺术,也多次从“上打家什”高跷表演中汲取元素。
“上打家什”高跷从19世纪中叶起至20世纪40年代初为兴盛时期。目前,有声望的“上打家什”高跷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以张玉喜、张少礼等为代表的艺人均已过耳顺之年,身体孱弱。而能够传承“上打家什”高跷技艺的中、青年艺人也寥寥无几,如不加大保护力度,加紧搜集、整理和研究,“上打家什”高跷艺术将濒临失传。目前,已将“上打家什”高跷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美不胜收!大美辽宁欢迎您
- 辽宁“时代楷模”:丹东市融媒体中心《铭记》工作部
- 首届“雪花鸭绿江杯”全国中老年羽毛球邀请赛在丹东开幕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振兴区:夏日雅集 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 “丹东·凤凰山”号旅游专列首发 启程连接沈阳与丹东
- 丹东市中考顺利开考 各考点温情护航
- 辽宁:以文体旅融合之笔 绘就振兴发展新画卷
- 推动文体旅融合 打造“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城市新名片
- 丹东港大宗货物吞吐量跨越式增长
- 辽宁省第二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公布,丹东占俩!
- 鼓韵悠扬 文化共鸣 ——2025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丹东鼓乐展演精彩上演
- 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 ——丹东精彩亮相2025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