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以人为本 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日期:2020-8-25 12:44:53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实施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体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亲自谋划和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

丹东是一座体育之城,历史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广泛。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又可以起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积极作用,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市人大常委会始终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及全民健身发展。今年正值《丹东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收官之年,为进一步掌握我市体育工作现状、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5月下旬,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焕成的带领下,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和视察。

在大梨树村群众文体活动广场、瑞沃尔制衣公司、凤城市体育馆等地,调研组实地察看了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发展及城乡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座谈会上,调研组认真听取政府相关部门汇报,与基层体育组织、体育工作者开展交流,了解《体育法》《辽宁省全民健身条例》在具体施行中存在的问题,人大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共商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良策。

市政府强化保障,体育事业成绩斐然

市政府坚持把体育事业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了《丹东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建立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和部门联动机制,明确总体目标与责任分工,强化工作措施,推动《体育法》及《全民健身条例》全面贯彻落实。近四年来,市本级财政预算用于体育方面的财政支出达到9570余万元,为体育事业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体育法》及《辽宁省全民健身条例》,以满足群众体育需求、促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在强化基础保障、普及群众体育、加强学校体育、发展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8.5%,市民《国家体质测定标准》总合格率达到97.5%,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率6.7%。截至目前,全地区有各类大型体育场馆20余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4个,健身步道14处,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6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个,市、县两级体育协会117个,全民健身站点1850个,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7189人。凤城大梨树村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定向运动特色小镇”,天桥沟、淮扬山庄滑雪场、凤城瑞沃尔制衣有限公司被命名为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美化城市与便民利民有机融合

各级政府紧紧围绕“打造健康丹东、建设体育强市”目标要求,加快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完成了元宝山至锦江山、帽盔山、菊花山等健身步道,大沙河、五道河健身栈道,丹东新区沿江健身步道,花园河休闲走廊,滨江路城市绿地笼式篮球场、足球场,凤城文化体育长廊,东港獐岛健身步道、前阳镇综合文体广场,宽甸峥嵘山健身步道等一大批健身设施的新建、改建工作。结合“美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建设,新建农村文化体育广场300余个,实现了乡、镇、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不仅缓解了群众身边健身场地设施不足问题,也打造了城乡亮丽的风景线。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

连续多年举办新年登高活动、鸭绿江冬泳节、鸭绿江马拉松、徒步大会等赛事活动,承办全国体育舞蹈大赛及毽球赛、定向赛,组织开展健身气功、广场舞、木兰拳表演、全民健身精品展示系列活动,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实施“十百千”工程,形成“万人以上群众体育活动每季有、千人以上群众体育活动每月有、百人以上群众体育活动天天有”的全民健身良好氛围。

载体活动作用有效发挥,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全面推进“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工程”,为全市600余所中小学普遍改造修建学校操场、配备更新体育器材,使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强化督导检查,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全市常年坚持开展市级中小学生、少年儿童乒乓球、篮球、田径、学生手球锦标赛及青少年足球训练营活动等20多项比赛活动,发挥竞赛杠杆作用,吸引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巩固体育强市基础优势,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

以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为目标,以打造国家、省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为重点,围绕省运会周期,加大竞技体育工作力度,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加强市体校、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特色学校等培训基地建设,为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拔和训练奠定基础。近年来,我市先后培养奥运冠军2人,世界冠军4人次、亚洲冠军14人次、全国冠军21人次,输送运动员126人。2018年辽宁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我市共获得107.4枚金牌、65.9枚银牌、92.95枚铜牌,48名得分659.915分,均列总比赛榜第4位。

打造知名体育赛事品牌,推动体育产业持续发展

连续举办十余届鸭绿江马拉松、山地马拉松国际比赛,将“边境线上的马拉松”打造成品牌赛事。通过积极运作,引入高水平的大型赛事活动,我市先后承办了WCBA女篮联赛、全国毽球总决赛、全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等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举办了中韩体育舞蹈大赛、中朝乒乓球、中日围棋等国际比赛。开展“百万群众上冰雪”系列活动,大力引导推动冰雪经济发展,在提升丹东知名度和影响力、拉动体育产业消费、助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法》及《辽宁省全民健身条例》,不断加大体育事业投入,努力推动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代表建议——

加大《体育法》及《全民健身条例》宣传贯彻落实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紧紧把握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力度。要及时开展《丹东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要健全完善并切实落实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委员会在强化领导、组织保障、统筹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提高体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水平。贯彻落实《体育法》及《全民健身条例》要求,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及要素保障。把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建立完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的机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善规划布局。大力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全市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项目库和政府工作“实事”。加强现有体育场馆的维护与管理使用,建立公共体育场馆每周定期向公众开放制度。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强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各类体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的管理,提高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科学训练水平,加强教育与体育部门之间的配合。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对引进急需、高水平教练员及体育专业人才的单位实行相应的招聘、录用政策,允许体育部门选用劳务派遣人员,推进急需紧缺教练员和高水平教练员的培养和引进。

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推广和服务指导。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的宣传。更多地组织和举办市、县(市)区、乡镇各类单项体育赛事,适时恢复举办全民运动会并形成制度。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市、县(市)区体育总会机构设置,充分发挥体育总会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

不断丰富和发展体育产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类体育设施及资源现状调查,动态掌握体育产业发展状况。进一步谋划、包装、举办好各类国际、国家、省级体育品牌赛事并取得好成绩,提升体育竞技水平,提升我市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培育体育资源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拓宽全民健身消费和参与竞技体育消费的市场供应渠道,推动全市形成规模性的“经营体育”模式。 丁希平 记者 景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