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3-12-18 10:13:57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古韵遗音,两岸传承。日前,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沈阳音乐学院主办的“‘携手文化传承 同心谱写华章’海峡两岸(沈阳)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此次展演让两岸非遗艺术家们共叙乡情、共赏艺术,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文艺力量。
本次展演汇集台湾歌仔戏、台湾南管、复州鼓乐、东北大鼓、凌源皮影等两岸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
辽宁复州鼓乐《龙舞丰年》拉开了展演帷幕,金丰茂、宋喜平、 高岩等复州鼓乐团的演奏者,用声声鼓乐表达广大农民庆丰收迎佳节,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复州鼓乐流传于辽宁南部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世世代代鼓乐人的坚守与传承中,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金丰茂对记者说。
舞台上,凌源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井春和凌源皮影艺术团9名演员表演了传统唱段《穆桂英大破洪州》,他们将凌源皮影戏鲜明的艺术风格呈现得淋漓尽致。
歌仔戏是中国现存剧种中唯一源起于台湾的戏曲剧种,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李姿莹和她的学生带来歌仔戏表演《吕布与貂蝉》。李姿莹来自台湾省高雄市,现任职于闽南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歌仔戏的教学与创作,为歌仔戏在两岸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嬿朱是台湾地区知名的南管艺术家。此次她演唱的台湾南管《夫为功名》《棉搭絮》博得观众阵阵掌声,让在场观众充分感受到流传于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之美。
记者了解到,福建南音在台湾省被称作南管,明清时由福建移民带入台湾,成为台湾地区重要的传统音乐之一。南管用闽南语演唱,其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古老的传统民族唱法,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舞台上,响起了悠扬的蒙古族马头琴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包玉明和他的学生王业兴演奏了《吉祥的祝福》。
催人泪下的传统二人转正戏《包公断后》、韩派评剧经典唱段《小河流水》将声音与情感完美融合。
台湾少数民族歌手与沈阳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共同演绎经典台湾民歌《阿里山的姑娘》,唱出两岸团结一家亲的浓浓情意。最后,两岸青年手牵手同唱《相亲相爱一家人》,带动起全场大合唱,将展演推向高潮。
“本次展演既是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2023年对台教育交流资助项目(重点项目),也是沈阳音乐学院‘双一流’建设项目。”沈阳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恒心说,非遗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人去传承,这样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得永恒。
记者:杨 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