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党建带动 产业致富路宽广
  • 发布日期:2020-8-4 14:27:13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724日,记者驱车来到东港市小甸子镇小甸子村,看到数十栋统一标准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这里是小甸子镇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产业园区。

2018年之前,这里还是大棚“空白区”,2018年初,两栋温室大棚率先落户此地,随后35栋温室大棚先后建起。今年,又有23栋温室大棚加入,目前新建大棚主体已完成80%

该园区不仅为小甸子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找到了出路,还成为东港市产业扶贫园区、东港市村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区。

开辟“试验田”

“园区是在镇党委的合理谋划,合作社党支部的带动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小甸子镇党委副书记刘正毅说。

2018年,小甸子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改“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在小甸子村规划建设了占地500亩的村集体经济集中发展设施园区,开辟“试验田”,这是东港市第一个村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区。

园区规划建设后,以“党建+合作社+园区+电商”为经营模式,成立了园区党支部,建立了11名党员领办的东港市村兴果蔬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和资金为股份参加合作社,通过园区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指导技术、电商统一销售的“三统一”形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双赢。

在园区,党支部不仅是战斗堡垒,也是产业先驱,发展路上不仅稳扎稳打,还能另辟蹊径。

“合作社留了9个棚自己经营,作为试点。”小甸子村党总支书记、东港市村兴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贵树介绍。2019年,合作社两栋大棚引进高原草莓苗,经过1年的试验,发现该苗具有抗病性强、果品好的特点。今年,合作社开始推广种植、扩大规模,还新建两栋冷冻苗棚,用于冷藏草莓苗,通过低温预冷促早熟技术,获得更高收益。

党支部引领,党员作示范。在园区记者看到,一些大棚上张贴着“党员示范棚”标牌。这些大棚的经营者都是党员,他们不仅是建棚的带头人、技术的指导者,还是百姓的“加油站”。“刚开始弄大棚什么也不懂,党员起到了不小的带头作用。他们帮我们盖棚,调棚内温控,还鼓励我们,减轻我们的顾虑。”园区大棚经营者李梅说。

鼓起“钱袋子”

小甸子镇是一个传统农业乡镇。2016年,全镇11个村中有9个集体经济“空壳村”、1个薄弱村。因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农民收入来源仅有传统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小甸子镇成为东港地区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而随着产业园的建成,到2018年年末,小甸子镇9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和1个薄弱村全部摘帽,村村都有了“家底”。

“通过产业园,目前,全镇所有村集体每年最低收入3万元。”小甸子镇副镇长梁成说。

这两年,小甸子着力用好政策这把“金钥匙”,共整合建设资金1400万元,将园区建成了东港市村集体经济集中发展示范与产业扶贫基地集成功能园区。截至目前,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111万元,29名股民收益520余万元。园区内14栋高标准温室大棚收入,专门用于帮扶东港市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底,已为东港市建档立卡户提供帮扶资金35万元。

村集体有了钱,村里也有了底气。“以前村里没钱,补助贫困户都得借钱,现在村里有了收入,我们能自己修路、修桥,还能给村里搞绿化、美化……”孙贵树说。

如今,小甸子村依靠产业园区,每年村集体收入可达9万元。村里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经营大棚之前,李梅两口子在丹东生活,经济条件一般。2018年,得知村里要建大棚产业园区,李梅当即决定回村经营1个大棚,最初只是为了方便照顾父母,却没想到竟然大大改变了家里的经济条件。“刚开始没钱干,村里借钱让我干,这两年下来,不仅还上了村里的钱,自己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属于比较差的,一年还能净赚十万八万,人家干得好的都能挣20万。”李梅说。

用好“孵化器”

发展特色设施农业,推动农业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进而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小甸子镇近年来走的一条“特色之路”。在这条路上,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区就是全镇发展农业产业的“孵化器”。

“这两年,看见园区带动村里有了收入,有人赚了钱,更多村民开始发展设施农业了。”梁成说。

近年来,小甸子镇积极引导农户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大力推广设施化农业种植,在东港市率先推行温室蓝莓、温室大樱桃规模化种植。截至目前,全镇共有设施农业小区136个,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2900余栋。

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解决了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广大农户也尝到了甜头。全镇人均收入从2018年的1.6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1万元。李梅告诉记者,她在经营草莓大棚的间隙,还能在园区草莓包装点干零工,一天能赚100多元。

“在我们村几乎没有闲人,80岁老太太都能摘草莓腚。只要肯干,就能挣钱!”采访中孙贵树这句话,反映了村民的干劲儿。

记者 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