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守住村级文化历史根脉
  • 发布日期:2023-9-22 10:46:30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

本月初,记者随市社科联赴孤山镇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活动。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大鹿岛海域成为甲午海战主战场,让这座海岛拥有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关于大鹿岛村的信息,我们已经可以追溯到明朝。”说起大鹿岛村的历史,迟立安打开了话匣子。

3年前,丹东市档案馆原研究员迟立安受市社科联委派,来到东港市孤山镇大鹿岛村,开始了大鹿岛村的历史汇编工作。

“迟老师,早上好。”走在路上,时常会有村民和他打招呼。走家串户,调查、询问、考证、记录,再回家进行整理编写,67岁的迟立安总是拿一个小本子在村里四处溜达,看见美景就画下来;碰到广场小亭子里的老人,就上前和他们聊聊村里以前的人和事;遇见正在整理渔网的年轻人,就和他们一起边工作边聊天,一来二去迟立安成了当地的名人。

自从接手编纂村史的任务,迟立安便开始海量翻阅历史资料,搜集大量的事实材料,并找到村里有关知情人士,通过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收集村域历史文化、古今名人、特产特色、故事传说、文物古迹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和线索,不断完善各种材料,争取让文史资料内容更丰富、语言更生动,让村史村事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

他说,当他开始着手搜集资料时才发现,大鹿岛村不少优秀文化故事和重要事件被遗忘,可惜之感油然而生。在写作过程中,想要找人了解情况时发现,有的人聊不上几句就没了下文,有的事例没有人知道事情的原委,查阅资料也没有找到所需要的。在迟立安看来,通过挖掘村史,可以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历程,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留住乡愁乡情,所以再辛苦也要坚持。于是,迟立安自己去查找资料,跑图书馆还有大大小小的档案室、档案馆等。(作者单位:丹东日报社)

“迟老师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村民李生世年轻时是村里的文书,近几年,大鹿岛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见证者、亲历者,李生世很希望村子的变化能被记录下来,就这样,他成了迟立安的助手,帮助迟立安搜集信息、寻找知情人。

如今,迟立安正在做的事,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一些早年从村里走出去,如今回望故土的人,也尽己所能提供信息和帮助。一部20多万字的大鹿岛村史初稿也已完成,成为大鹿岛村乡村建设中的一项“文化工程”。

“编纂村史不仅能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和乡土风情故事,更能满足村民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充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让村民从骨子里产生爱岛、爱家乡的情怀。”大鹿岛村党委书记张宗义说。大鹿岛村党委一直支持村史编纂工作,张宗义认为,村史能让当地村民打开一扇了解自身、了解父辈、了解历史的窗户,也能让优秀的本土文化得以根植、发展,让更多的人热爱自己的家乡。

近年来,市社科联广泛开展联络联合,积极推动社科工作者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除大鹿岛,他们还牵头帮助凤城市蓝旗镇进行镇史修编,为东港市龙王庙镇锡伯族民俗博物馆、北井子镇文化中心挂牌丹东社科普及基地。此外,还深入乡镇村组开展“辽海·鸭绿江讲坛”累计200余场,文化普及受众2万余人。

记者:栾柏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