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0-7-31 10:24:51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名字的由来及改变
爱河,原名“叆河”,古时称为“大虫江”,清朝称“叆河”。
“叆河”中的“叆”字来源于满语“叆哈”。“叆河”是“叆哈河”缩减后的叫法。“叆”字的汉语义为“云盛”、“明亮清澈”,“叆河”即为“清澈明亮的河”。
2002年至2004年,《丹东市人民政府标准地名公告》,改“叆河”为“爱河”。随之一起改名的还有凤城市的“叆阳镇”改为“爱阳镇”。由叆而爱,“爱河”其意被延展扩大。
爱河的发源地有几处,被认可的有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老木垛岭;凤城市爱阳镇东新村牡丹顶。干流全长181.95千米,流域面积5902平方千米,流经宽甸满族自治县、凤城市和振安区,于九连城镇汇入鸭绿江。其中,流经凤城市区域约140千米。
摆渡里面门道多
爱河流经面积占丹东市辖区面积约二分之一,沿河两岸有数十个自然村落。在当地老人的记忆中,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家,每个村在爱河边都有一个渡口,渡口上用橹摆渡的木艚子(小木船)是村民出入的唯一交通工具。用木艚过河,沿用了很长时间。而181.95千米长的爱河沿岸,像这样的渡口不计其数。
凤城市东汤镇房木村(原东河村)是爱河边上的自然村,村民李双田说,在他们村,很早就有专门在爱河边上讨生计的摆渡者。在农村没有成立生产队之前,摆渡人每天都要摆着“木艚子”行驶在爱河的河面上,帮助来往村民渡河,春夏秋三季,几乎风雨无阻。
过去,爱河两岸山高水深,交通、信息十分闭塞,边上的居民除了有几分田地外,根本没有其他收入。而摆渡者皆为男性壮汉,基本“光棍”一条。
村里家家户户回报给摆渡者的报酬是每年河面封冻后,给他们送去几升米或面,村里人称之为交“船粮”。“船粮”是必须要交的,一是,摆渡者干的是风险活;二是,村里人谁家都要有人出山、过河。至于交多少“船粮”,全凭村民自愿,摆渡者没有要求。在民规制度面前,交不起“船粮”的是村里的“寡妇”,没有粮食,还要带孩子生活。
生产队成立后,摆渡者不再自己说了算,由生产队委派,每天的报酬是记工分,秋后算账。对外来人员要过河,则收费,大概是“一出溜”5毛钱。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摆渡者仍然由村民委员会指派,收入主要依靠收取乘船费和村里的补助。
爱河沿岸成旅游点
爱河流经的区域多为山区,沿途山石壁立千仞,植被繁茂,作为鸭绿江上的支流,爱河孕育了流域内的丹东历史和文明。然而,因为鸭绿江在丹东人心中的地位显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以前,爱河一直受到“冷落”,奔流数百年,一直“待字闺中”。
自1949年至今,爱河上共建有水电站7座,虽均为小型水电站,却极大地促进了附近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自上游开始,依次为:庙阳水电站、西隈子水电站、红旗水电站、边沟水电站、龙凤水电站、团结水电站和军民水电站。
除了水电站,爱河上更是新建筑了许多桥。除了日伪时期所建的铁路单轨桥外,已经竣工的有十几座,爱河两岸的自然屯落告别了渡船过河的历史,许多渡口荒废。比如距丹东市区最近的套里爱河大桥、八三大桥,楼房镇梨树爱河大桥等。2018年,凤城市东汤镇房木村跨爱河大桥竣工,使阻隔村民数代人的爱河“天堑变通途”。
“爱河大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也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这里生产的农产品能够及时外运,放养的牛羊能够直接运出去,就连这里的小伙都值钱了,找媳妇都比以前好找了!”村民陈志生说。
如今爱河沿线,因为天生丽质,加上地方政府对旅游文化业的高度重视,包括水电站的蓄水,也使得爱河上形成许多“湖面”和“水湾”,成为丹东地区旅游文化开发的热点区域。比如,凤城爱河湿地,东汤爱河农家乐基地,爱河度假村等。沙咕噜、秋生、鲶鱼等近二十种特产鱼,也为旅游添彩助力。爱河岸边的农民,已基本告别出入都要乘木艚子的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亦工亦农、清风送鱼香的现代田园生活。图片 刘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