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保护古树名木 留住绿色记忆——辽宁省葫芦岛市积极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 发布日期:2023-8-15 10:11:30
  • 消息来源:葫芦岛日报社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记录了自然的变迁,孕育了美丽的景观,以茂盛的枝叶展示出盛世光景。保护古树就是保存历史、留住文化、留住乡愁。

辽宁省葫芦岛市拥有丰富的古树资源。截至2018年,葫芦岛市普查到古树557株,隶属于20科26属30种,分布在兴城、绥中、建昌、连山、南票等地。葫芦岛市一直高度重视保护古树名木工作,先后出台了《葫芦岛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葫芦岛市古树名木认养办法》,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古刹寺村枫树王800余年树龄。
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古刹寺村枫树王800余年树龄。

古树 一本鲜活的家乡史

散布在葫芦岛市各县(市)区的古树,就像一个个巍然挺立的地标,以枝叶诉说着历史文化,见证着葫芦岛的兴盛。

建昌县娘娘庙乡逯杖子村党杖子屯街中的古榆树,树高20米,胸径1.89米,树龄约400年,被省树木学专家认定为辽宁省目前胸径最大的家榆树。

南票区缸窑岭镇的“枫树王”则流传着一则美丽的传说:两位仙人发现此地祥光不断,于是种下这棵枫树,并于凡间生活,诞下八子,后分为八部。据考证,一千多年前就有契丹人在该镇繁衍生息,契丹人以枫树为贵,这棵千年古树有可能是契丹人祭祀的地方。

兴城文庙有一景名为“卧桐成林”,导游用了三个成语向游客介绍该景点——起死回生、枯木逢春、独木成林。1997年9月,台风将这株有三百多年树龄的梧桐树刮倒在东北山墙前,树根暴露,树叶逐渐干枯。第二年春,这棵梧桐重新焕发生机,树枝在树干四周萌生出一片小树林,将枯死倒地的树干围在中央。文庙里还有一景名为“古柏育桐”,树龄500多年的柏树边上伴生着一株梧桐,这种现象让植物学家也很难解释。由于这两种现象颠覆了人们对于树木的认知,被称为植物奇观。

挂牌 只是保护的开始

古树名木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是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守护,让古树名木展现盎然生机。

兴城文庙,松柏参天。

文庙的大成殿和戟门之间,两株树龄近600年的油松树冠相对生长,远远看去像两个人在互相行礼。在两株油松的下方,有几根用于支撑加固的杆子。“这株松树树冠幅较大,遭受过雷击,所以采用了硬支撑的加固方式。”兴城市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文庙中的古树,都做了护栏加以保护。树上设置了标志牌,显示名称、编号、科属、树龄、管护单位等信息,“这就相当于古树的‘身份证’,便于公众了解古树名木信息。”文庙的古树保护工作卓有成效,记者看到有古树中空部分以水泥填封,也有古树为防病虫害埋了药。

目前,葫芦岛市普查到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51株,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树114株,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树392株。全市还有5个古树群,分别为绥中范家乡条石村梨树群(422株),建昌县杨树湾乡石洞子村朱杖子前山油松群(185株)、建昌县老大杖子乡周杖子村油松古树群(100株)、建昌县谷杖子乡包杖子村侧柏古树群(300株)、建昌县黑山科乡下坡子村古树群(20株)。位于连山区钢屯镇张家沟村的2棵油松树龄已达1700多年,胸径3米多,是葫芦岛市的“树王”。

守护 以保护促进发展

古树可以反映一定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气候变化等,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充分挖掘古树名木的生态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庙里的银杏树树龄也已过百年,可列入古树保护范围,但因前次普查时未满百岁,所以没能列入保护名录。还有城隍庙外老三中校址的一株家槐,也应该列入保护名录。”兴城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说。

兴城乡镇的古树也已做了护栏、挂牌加以保护。“大部分乡镇村民对古树的保护意识也很高。但古树名木分布点多面广,各地条件差异大,管理难度也很大,除了专业机构,也需要全民参与。”

工作人员介绍,觉华岛的一株古菩提树,因遭受雷击受损,政府从北京请来专家想尽各种办法救治,但也未能救活。“有些古树生长在偏远乡镇,由于地形原因,车都开不进去。查看保护情况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存在一定困难。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及时将古树病虫害等情况上报加以救治,也能及时统计濒危古树,采用有效保护措施。”

葫芦岛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17年,葫芦岛市出台了《葫芦岛市古树名木认养办法》,向各企事业单位、广大市民发出了认养古树倡议,效果显著,但目前认养期限已过。古树名木既是宝贵的物种资源,也是自然历史的见证者。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树名木是公共资源,需要大家共同守护,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古树名木的理念和氛围,让古树名木展现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