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9-9-17 14:59:29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飞”出共建共享共赢新天地——丹东推进“飞地经济”发展纪实
“飞地经济”已成为丹东乡镇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资料片)
落户凤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石墨烯新材料研发制备产业“飞地项目”。邢宝库 摄
本报记者 王卢莎
秋日,两岸青山倒映在刘家河清澈的河面上,水鸟在悠闲自得地嬉水。引人注目的是,依河而建的辽宁恒通矿业集团冶炼产生的废液、废渣并未对河水造成不良影响,以矿产品加工著称的刘家河镇聪明地把矿产项目做成花园项目。
中秋节前,在流经凤城市刘家河镇的刘家河岸边,记者见到了这样独特的风景。
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步伐,刘家河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与辽宁恒通矿业集团进行招商洽谈,最终引进该集团为特色小镇投资主体。在洽谈过程中,刘家河镇了解到恒通集团拟开发石墨烯新材料研发制备产业项目,考虑到凤城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完备、享受沿边土地地价等优惠政策,刘家河镇放弃“小我”,积极与恒通集团、凤城市经济开发区磋商,最终确定将恒通集团石墨烯新材料研发制备产业项目通过“飞地经济”模式,落户至凤城市经济开发区。
招商引资的项目可在“飞地”落地,形成的税收等效益可两地分享。截至8月末,丹东市已落地“飞地经济”项目52个,总投资达84.83亿元。以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为依托,丹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努力走出一条共引、共建、共享、共赢的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明确目标飞向“高富美”
依山傍水的刘家河镇被住建部评为“美丽宜居乡镇”,2018年被我省评为第一批省级特色乡镇“生态宜居小镇”。在多年的乡镇建设和发展中,刘家河镇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和环境建设,注重能源节约,并把“坚持开发和利用并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确写入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中。
处理好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刘家河镇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答题。
刘家河镇科学谋划“飞地经济”布局,将徐家台村约66.7公顷土地调整为建设用地,打造特色工业园区。目前,该园区已经成为凤城市“1+9”专业园区之一。以园区为依托,借助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服务优势,吸引域外项目“飞进来”,同时围绕凤城市“山泉校酒村”五张亮丽名片,刘家河镇盯住国家政策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该镇无承载能力的项目飞入到其他专业园区。这是丹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的一个缩影。
丹东市主要领导将“飞地经济”发展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狠抓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多次以实地调研、召开会议等形式推进调度,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此外,丹东市把发展“飞地经济”列入“重强抓”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市政府成立7个督导组,各副市长担任组长,分赴各地区就“飞地经济”等全市12项指标完成情况开展督导。不仅如此,丹东市每月对全市“飞地经济”推进情况进行调度,制板上墙、挂图作战,实时跟进、动态更新。
在大力推进“飞地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丹东要想实现大突破、大发展,必须要突出抓好“飞地园区”建设,解决“飞地项目”“往哪飞”“怎么飞”“飞多久”的问题。
丹东市县两级发改部门优化顶层设计,明确了“飞地园区”“高富美”的发展定位:要“向高的层次飞”,即“飞出方”要多输出高端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要“向富的目标飞”,就是说“飞入方”要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杜绝“皮包公司”“跑马圈地”等乱象;要“向美的方向飞”,坚持绿色招商,严格环境准入,大力发展低能耗、无污染产业,打造美丽园区、品质园区。
“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守住我们的绿水青山”是丹东在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的同时始终保持的清醒认知。
出台新政力促“强筋骨”
把“飞地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合作模式,丹东市解决了乡镇有资源无产业、有项目无土地的问题,并实现县域经济、园区建设和乡村振兴互融互通,进一步激发了乡镇发展活力与动力。
为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丹东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丹东市将以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为依托,以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城区经济规模和实力为目标,大力发展“飞地经济”。
新政的出台,打破区域限制,通过创新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成等合作机制,将那些因功能区位不同、资源环境制约、规划或产业配套限制等原因不适合在本区域(即“飞出地”)实施的项目,转到承接区域(即“飞入地”)落户建设。按照市政府相关规划,丹东市主要以9个市级以上开发区为载体,通过创新合作机制,把招商引资过程中因种种因素制约不宜在本地区(乡镇、街道以上的行政区)实施的项目转到承接区域落户建设。
丹东各地区、各部门也结合当地实际,在政策引导下积极推动“飞地经济”的飞速发展。
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川头镇采取“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抓“飞地经济”。
目前,大川头镇的“飞地经济”项目落户在宽甸县青椅山工业园区。一期工程计划投资35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车间、厂房、综合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铸铁、铸钢、锻造三条生产线以及附属配套设备。建设工期为今年7月至2020年12月。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特种钢球年产量3万吨,产值2亿元,利税2000万元,解决150人就业问题。二期工程计划2020年启动,新建车间两座,建筑面积2484平方米,增设四条生产线,产量预计提升至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利税7000万元。
按照全市相关工作部署,丹东市已经完成“飞地经济”的设计及规划、利益分配、考核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明确从今年起,县域全部建立“飞地园区”,80%的乡镇年内有“飞地项目”落地。同时,以更开阔的视野探索发展省际“飞地经济”,依托东北东部出海大通道优势,深度挖掘腹地资源,主动承接京津冀、江浙沪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新政策激发新动能。丹东市各乡镇(街道)、县(市)区引入的项目与“飞入地”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资源条件相结合,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以及园区规划,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培育新动能项目,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落地,确保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东港市已确定“一园三区多点”的“飞地经济”新模式,明确每个乡镇今年至少引进1个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项目入驻园区;凤城市加快构建以二龙工业园为核心、9个“飞地园区”的“1+9”开发区布局,开通“飞地经济”绿色通道,为乡镇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运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确保项目引进来、落得下、早达产……
目前,丹东市“飞地经济”开工项目32个,总投资55.4亿元。全市90个乡镇(街道)中,50个乡镇(街道)有签约或开工的“飞地项目”,占全部乡镇(街道)总数的55.6%。
探索“飞地扶贫”新模式
随着“飞地经济”的兴起,扶贫产业资金有了新渠道。丹东市扶贫产业“飞地项目”,让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钱、保障钱”有了新去向,为脱贫攻坚战引来了活水,确保了贫困户的稳定收益。
凤城市积极当“媒人”,为企业和扶贫资金牵红线,在贫困户和爱心企业之间架起一座共赢桥。
2017年,凤城市华达农场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主营项目为食用菌菌棒生产。华达农场现有员工200人,标准化厂房3栋,建设标准食用菌大棚250栋。农场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食用菌制菌、灌装生产线,年生产3000万袋木耳菌棒,实现年产值8000万元,利润2000万元。
企业发展壮大,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华达农场的影响扶持下,农场带动周边150户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自从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后,2018年华达农场吸纳凤城市鸡冠山镇、石城镇、沙里寨镇、大兴镇四个乡镇205户、395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户资金168.3万元,共同发展黑木耳种植项目,这几个乡镇的贫困户每年都可以享受该项目的分红。
一个项目,吸纳其他镇区扶贫资金入股,既解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又能够带动没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扶贫产业资金+飞地景区”的扶贫新模式,同样让“飞地”的农民增收受益。今年春天,凤城市四门子镇镇长丁威被一件事难住了,新下拨的扶贫产业资金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四门子镇地处凤城北部山区,地面企业少,而他们对扶贫产业资金使用管理严格,必须要求选择信誉好、发展质量优的企业投放,才能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这件事儿得到辽宁凤凰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他们主动向四门子镇伸出了“橄榄枝”,表示愿意吸纳镇里的扶贫产业资金入股分红。
作为凤城市属国有企业,凤凰山旅游集团积极参与全市公益事业,吸纳扶贫产业资金,造福建档立卡贫困户。双方经过认真协商,在保证建档立卡贫困户收益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企业实际,吸纳扶贫资金75.6万元,带动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953人次。
一家发展迅猛的民营企业,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上找到了突破口,不但解决了对资金的需求,更为帮助老百姓做出努力。“扶贫产业资金+飞地景区”的扶贫新模式,做到真吸纳、真分红、贫困户真受益。
凤城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截至2018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97家,实现销售收入20.5亿元。尤其是凤城的肉鸡养殖产业,具有悠久养殖历史,覆盖广泛、现代化程度高。
借助凤城的产业优势资源,位于凤城市通远堡镇林家台村的辽宁辽丰禽业有限公司于2006年5月6日动工兴建,以生产速冻肉鸡产品为主,迅速发展起来。如今,该公司已是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该公司年生产肉鸡产品能力达1400万只以上,年产量3.6万吨以上,实现年产值2.7亿元。加工的清真肉鸡产品行销京津沪等地。
多年来,辽丰禽业不仅自身发展壮大,更带动了2500余户农民养鸡,3000余农民就业,养鸡户已发展到丹东、凤城、本溪、宽甸、东港、岫岩满族自治县等地,初步统计,年支付农民工资及奖金约1200万元,每年可带动农民增收6700余万元。
2019年,通远堡镇、大兴镇与隶属于辽宁辽丰禽业有限公司的凤城市锦江山牧业有限公司共同发展“飞地扶贫项目”,除了吸纳企业所在地通远堡镇扶贫产业资金外,还吸纳了来自凤城东部山区大兴镇的扶贫产业资金。两个乡镇投入资金50万元,带动贫困户887人,年收益不低于10%。
产业扶贫资金自从“飞起来”后,在使用上更加灵活。凤城扶贫开发事务中心在乡镇扶贫资金使用指导上,严格规范程序,灵活指导发展方向,资金从死的变成了活的,让镇区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地理距离早已阻碍不了“飞地”与本地的连接。打破头脑中的那层行政藩篱,冲出“一亩三分地”,才是“飞地经济”真正起飞之时。基于这样的认识,丹东各地区、各部门在发展“飞地经济”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途径,多措并举、合力推进,着力打好发展“飞地经济”的攻坚战、持久战,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