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布日期:2023-6-8 10:54:58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5月28日至6月1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省文联主办,省曲艺家协会、鞍山市文联承办的全国第五期“文艺两新”(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人员曲艺创作培训班在鞍山举办,来自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南、广西、新疆等地的50余名“文艺两新”曲艺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上,尽管专家们的授课内容不同,但他们却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一个核心观点——曲艺创作、表演“抓住”了年轻人,创新与传承才有意义。

走进高校,让大学生成为曲艺传承见效最快的力量
近年来,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十分活跃。从2018年开始,中国曲协举办全国“文艺两新”人员曲艺创作培训班,用以加强年轻曲艺人才的教育引导和成长服务。
此次集中培训,采取专题辅导、演出交流、专家点评、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邀请了中国曲协副主席闫淑平、辽宁省委党校教授马波、相声演员王敏、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囝、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教授崔晓等进行授课。专家们一致认为,曲艺要焕发新光彩,就要守正创新,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抓住年轻人的心。
省曲协副主席、秘书长刘蕾介绍,目前我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相声、评书、快板书等曲种都在努力发展,特别是曲艺创作年轻化、观众年轻化等现象的出现,让我省曲艺事业焕发勃勃生机。“曲艺传承要常态化走进高校,广大高校学生是见效最快的力量。”刘蕾说。
我省专业曲艺院团只有沈阳曲艺团和铁岭民间艺术团,高校有辽宁科技大学曲艺专业,从业者数量有限。而以年轻人为主的“文艺两新”曲艺人员数量多、分布广,已成为我省群众曲艺文化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他们有的是高校曲艺专业的毕业生,有的是兼职演员,用热爱、执着、坚守传承发展曲艺艺术,在前人耕耘和开疆拓土的基础上承前启后,正朝气蓬勃地成长为辽宁曲艺这个大家庭的顶梁柱。
搭建平台,让青年曲艺人才获得更多施展拳脚机会
传统曲艺要有新的“打开方式”,辽宁相声正是在守正创新中发展的典型。
此次培训,在鞍山笑傲江湖曲艺茶社特别安排了一场全国“文艺两新”曲艺人员观摩专场,培训班学员演出交流,相声演员王敏、黄梦如、王刚等现场点评。演出曲种多样,有快板、相声、山东快书、广西渔鼓、快书小段等,登台的演员来自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南、广西、新疆等不同地域。
来自沈阳鑫荷相声汇的孙万明和来自营口怡笑阁相声俱乐部的李振威表演的相声《民歌新唱》,是利用老段子融入新民歌元素创编的作品,歌声时而低回,时而高亢,再用逗趣爆笑的段子串起,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来自沈阳齐乐茶社的王乐天和来自大连笑掌室相声社的姜涵翰表演的相声《口吐莲花》,加入魔术元素,在观众愕然和惊讶之时,再抖包袱,惹得人们哄堂大笑。
孙万明今年39岁,他告诉记者,2013年11月我省首个民营相声团队沈阳鑫荷相声汇成立,随之他成了我省首个签约民营相声团队的演员。这些年,他始终坚守在相声表演的舞台上,除了逗哏、捧哏外,还说单口相声、快板、评书,演出缺什么角儿,他就替补顶上。曲艺有“小”“快”“灵”的特点,他看台下坐着啥样的观众,再决定怎么演。现在小剧场相声观众年轻化,他们就注重在内容上增加时尚、流行的元素,表演形式新颖、多元,调动观众情绪。“我说了,他乐了,我就高兴,吸引了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目光,相声才有市场,也才有生命力。”孙万明说。
22岁的杨皓博文在鞍山笑傲江湖曲艺茶社说相声3年,在他看来,现在的相声市场演出多了,观众多了,让他坚定了说相声的志向。如何走好相声之路,他说“守正创新”,他以自己表演的传统相声《写对子》为例,老段子所写的对子现在看已经古板、学究气,他更改加入了当下年轻人的话语和网络用语,没有脱离传统构架,但内容创新。平素,他生活在相声世界里,学相声、写相声、说相声、教相声。“我常常走进校园教孩子们说相声,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自己还需不懈努力。”杨皓博文说。
如何培养我省“文艺两新”曲艺人员,让地方曲艺在传承中绽放艺术生命力?近年来,省曲协积极搭建艺术展示平台、教育培训平台、创作研习平台等,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空间和提升契机。除了定期举办“文艺两新”曲艺人员展演以外,在辽宁大剧院推出每月一场的“辽沈相声汇”;承办国家级培训班,让年轻演员多交流、多学习,还与黑龙江、吉林两省互动,扩大“文艺两新”曲艺人员的知名度,团结起来共同成就这份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