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0-7-10 10:09:24
- 消息来源:丹东新闻网
2019年,丹东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8个国考断面河流水质优良比例100%,近岸海域水质均达到各功能区相应标准……抬头望蓝天,俯身看碧水,河清岸绿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丹东人引以为傲的城市景观。
大沙河流域广、水量丰,承载了几代丹东人的记忆。河边杨柳依依,堤岸草木葱茏,沿着景观路漫步,处处可见市民聊天休闲、孩子玩耍嬉戏的生动画面。6月29日,家住大沙河附近的赵德荣老人回忆说,上世纪末由于由于工业发展、城市扩张,一度造成河道淤堵、水质污染、垃圾漂浮,大沙河成为老丹东人眼中的“龙须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的战略抉择,群众改善“母亲河”水质的强烈呼声,坚定了市委市政府治理城市内河环境的决心。整治上游排污企业,截流生活污水,清理河道淤泥,实施生态护岸工程,建设景观堤坝……短短几年时间,大沙河建成了集“防洪、生态、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工程,过去垃圾漂浮、气味难闻、杂草丛生的河道,成为整洁美丽、生态人文并重的绿色水岸公园,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大沙河的嬗变,是我市城乡河道环境整治的缩影。“很难想到,死水沟、臭水沟变‘活’了。”6月30日,元宝区金山镇金山村农民陶成利提起劈柴河改造,难掩心中喜悦。过去的几十年,劈柴河垃圾多、水质差,大坝破败得不像样。2016年开始,市、区两级政府、 水利部门实施引黑沟水库清水入劈柴河工程,以连通河湖水系、提高防御水旱灾害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为目标,新建1万平方米人工湿地及景观设施。陶成利指点着河道两岸,说:“杂草不见了,鲜花绿树多了,还建成了生态防洪堤坝,臭水沟变成了绿水长廊。”
值得一提的,目前我市已基本完成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任务,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一条条城市内河焕然重生。近几年,我市将推进水污染防治、提高河道防洪水平、改善沿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机结合,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强化重点流域水环境及岸线治理,大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有序开展黑臭水体农村段整治工程,城乡河道环境面貌悄然发生了变化。
7月初,在大洋河干流重点段治理工程龙王庙区域施工现场,记者观察到,左岸堤防、 岸线生态复绿工程正在抓紧实施,河道清障、垃圾清理成果显现。项目负责人表示,河道治理工程完工后,大洋河龙王庙段防洪能力将达到20年一遇洪水标准,不仅保障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对改善河道生态、提升沿线群众获得感更是意义深远。以前沿岸村民不重视河道环境,在河边堆柴草堆、养鸡养鸭甚至盖牛棚的现象时有发生。近两年,市、县两级河长带头亮剑,清理河道“四乱”,持续优化河道生态功能。
去年以来,我市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对“十小”污染水环境企业监管执法,发现一个、依法取缔一个。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实现“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以上”目标。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今年底前,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禁养区内禁止新建畜禽养殖企业,主要农作物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减少1%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同时,加强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新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12套。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涉农县全部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创建26个或以上省级美丽示范村。持续开展河道垃圾清理,建立完善垃圾清运管护长效机制,实现河道岸线无明显积存垃圾,水面无大面积漂浮垃圾。
“我家就在岸上住。”如今的丹东城乡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生态健康程度得到改善,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随着一系类水利工程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等修复措施的深入实施,有效恢复了河湖生物多样性,提升了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记者 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