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3-2-3 11:11:28
- 消息来源:丹东日报社
1月21日,大年三十。7点,在丹东市果园沟一处位于半山腰的旱厕附近,旱厕清掏工徐恩宝早已和同事们整装待发。值班表上写着徐恩宝、吴道华、刘士海、谭德信、赵治国5人的名字,这是丹东现在仅剩的仍在一线工作的5名旱厕清掏工。
两个空桶挂在扁担上,徐恩宝沿着一米多宽的台阶一路上去,同事用工具将冰冻的粪便打散,装桶。装满后的桶瞬间压弯了扁担,双桶40公斤的重量让徐恩宝的身体不自觉地向一侧倾斜。
下台阶的路远没有上的时候那么轻松,身体动作要尽量轻柔以控制桶的摆动,带着厚手套的徐恩宝尽可能地让双手紧紧抓住桶上的绳索来增强稳定性,不让粪便洒落在地上。“我们有要求,必须要做到‘两点一线洁’,这么多年,都练出来了。”徐恩宝告诉记者,冬天就怕下雪,雪天路滑,眼前这样的台阶稍不留神就会滑倒,有时摔了,衣服弄上大便也要坚持把当天的活都干完,才能回家洗洗换身衣服。
离台阶大概20米远的地方,停着粪便收集车。倒桶时依然要小心洒落。“冬天夏天各有难处。”说到工作,司机谢胜军打开了话匣子。夏天天气炎热,收集车气味大,为了不影响行人和临街商铺经营,谢胜军每次都尽量停在离商铺、住户较远的地方。“这样徐师傅他们就得多走一段路,我们每天要提前一小时开工,赶在店铺开门前把市内几处旱厕先掏完。”谢胜军说。夏天时旱厕里气味熏人,粪便产生的氨气有刺激性,红眼病成了旱厕清掏工的职业病,重的时候眼睛睁不开,甚至出现过熏晕的情况,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工作。
“我们的5位师傅都很敬业,他们中年龄最小的47岁,年龄最大的65岁,对于工作都是尽职尽责。”同行的市城市环境服务中心环卫部副部长赵海峰说。随着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推进,城区旱厕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目前剩余的100多座旱厕主要集中在果园沟、花园500户等地,多数旱厕都在偏远的山区地段,这也给收集清运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最近几年,由于旱厕清掏工的减少,每天4吨旱厕粪便的清掏工作,只能由5名旱厕清掏工完成,他们每天驱车70多公里,工作时长从6时到23时,延长至次日零时。
记者发现每名旱厕清掏工走路时身体都有些倾斜,“这么多年挑扁担压的。”徐恩宝说。从业34年,徐恩宝和同事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还为市民下粪池内打捞金银首饰、手机、存折、钱包等贵重物品70余件次。他本人先后荣获丹东市十大文明市民标兵、丹东“五一劳动奖章”、丹东市劳动模范、辽宁省雷锋奖章、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荣誉是动力,能为市容环境作贡献,不论什么工作都是光荣的。”徐恩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