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2-12-1 12:25:47
- 消息来源:辽宁日报
历时17年、600余万字、800余幅插图……辽宁地域文化史《辽宁文化通史》(20卷)日前出版。该书是继《安徽文化通史》《上海文化通史》及《齐鲁文化通史》之后问世的国内第四部省级地域文化通史,无论选题内容、撰写质量都坚持了高标准,是辽宁规模最大的一次历史文化研究整理活动。
梳理历史
找到地域文化闪光点
《辽宁文化通史》共计20卷本,600余万字,800余幅插图,是一部图文并茂地集中反映辽宁地域文化的历史长卷。为何要编撰出版这样一套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它的意义在哪里?书中有哪些亮点?编写这样一部长卷,编撰团队怎样组成?选编标准如何确立?时任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辽宁文化通史》的总编辑曲彦斌告诉记者,当代辽宁人的一个重要文化责任,就是深入发掘辽宁历史文化的内涵,守护我们的历史文脉。这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认同、一种文化价值的寻根,一种基于地域文化、血脉相承的感情。
《辽宁文化通史》卷帙浩繁、体例宏阔,对辽宁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系统地发掘、收集、梳理和整合,并将辽宁历史框架下那些璀璨的闪光点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曲彦斌介绍,《辽宁文化通史》的编撰,力求突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辽宁地域文化的特点、特色,采用以历史年代为主干的通史体,全书时限从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当代社会,即从上古直到20世纪末。根据史实全书划分为20卷,1至9卷包括总卷、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辽金卷、元明卷、清代卷、近现代卷和当代卷,记述了从先秦至当代数千年文化史。从第9卷至第20卷,分别为11个专题卷,以独到的微观视角记述了辽宁地域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变迁史、近代城市文化、近代工业文化史、海洋文化、环境文化、名士与世家、牛河梁与红山文化、辽宁式铜剑文化、清代流人文化、锡伯文化风情史、辽宁方言及地名、辽地二人转等本土文化的历史记忆。另外,还编有辽宁地域文化史概要性质的附编《辽宁文化史概要》作为补充卷,独立成册。
首先,《辽宁文化通史》充分体现了地方人文历史特点,充分反映了辽宁历史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辽宁地区历史上有过许多少数民族,从春秋以后直到清代,辽宁地区的文化衍生主要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在其间的活动。因此,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便是《辽宁文化通史》的重要内容。
其次,此书的视角立足辽宁,扩及东北乃至全国。曲彦斌说,《辽宁文化通史》既是辽宁地方文化史,又直接关系东北边疆史,这是由辽宁在全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辽宁古称“辽海”,其地理位置就狭义而言,相当于今山海关以东至渤海、黄海间的空间范围。因此,历史上这里既有大河文明,也有海洋文明,更有中原文明。本书用十余个专题卷的选题,来体现辽宁特有的地域文化样貌,也区别于同类文化通史的选题视野,如《辽宁式铜剑文化》《辽宁清代流人文化》《辽宁方言和地名》等都是颇具特色之作。
填补空白
接力编撰历时17年
据介绍,《辽宁文化通史》从动议、编撰、出版,到如今20卷本增订版的告竣交付出版,整整历时17年。
谈及这部书的由来,曲彦斌说,《安徽文化通史》《上海文化通史》和《齐鲁文化通史》三部地域文化史先后于2001年至2004年问世,尽早启动《辽宁文化通史》的编撰工作成为辽宁文史界一直以来的愿望。2005年初,《辽宁文化通史》工程正式启动。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大约5年时间,9卷本《辽宁文化通史》先期出版。之后,学界认为辽宁厚重的文化历史,此9卷不足以囊括,于是酝酿出版20卷本的《辽宁文化通史》。自2010年至今,历经三代学者30余位作者的共同努力,在原9卷本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十余个专题卷,最终迎来了20卷本《辽宁文化通史》的问世,成为继《安徽文化通史》《上海文化通史》和《齐鲁文化通史》之后完成的国内第四部省(市)地域文化通史。《辽宁文化通史》是目前为止,最全面、最完整反映辽宁历史文化脉络的丛书,也是辽宁规模最大的一次历史文化研究整理活动,成为填补辽宁区域文化的空白之作。
《辽宁文化通史》9卷本面世后,获得了有关方面的肯定和高度评价。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的周溯源研究员在《编撰地域文化史的有益探索》评论中认为,“该书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面向未来,是一部具有高学术含量的辽宁历史上的第一部大型文化通史,无论选题内容、撰写质量还是装帧设计诸方面,都坚持了高标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世瑜在《地域文化史同样是多元荟萃、绚烂悠长的历史画卷》中指出,“在中国众多区域文化之中,辽宁似乎并不是人们眼中的重点”,但“九卷本《辽宁文化通史》的问世,则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现状”。
故土之思,故土之情,是每一个人深沉的情感。而在曲彦斌心中,《辽宁文化通史》的出版让他倍感欣慰:它为后人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深入的本土历史发展、研究读本,给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