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科普】天热戴口罩,这些要牢记
    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很多小伙伴戴口罩出现憋闷、冒汗、勒耳朵等烦恼能不能不戴口罩呢?答案当然是:不可以!怎样戴口罩才能兼顾安全和舒适?往下看
    06/23
  • 辽宁丹东:首批15吨“抗疫暖心包”直达封控区家庭
    6月21日下午,由丹东市政府出资向封控区家庭提供的“抗疫暖心包”正式向封控区居民发放。每份重约8公斤,以白菜、卷心菜、豆角、角瓜、葱、姜、蒜等耐储蔬菜为主,可以保证居民3到5天的食用量。下午3点开始,由属地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和楼组长“全副武装”,马不停蹄地把“抗疫暖心包”搬运到封控区单元门,逐户配送。首批“抗疫暖心包”全部送达主城区25个封控区的2000余户居民手中。按照市防指部署,凡是确定为封控区的单元楼,市生活物资保障专班将立即启动应急保供机制,按照封控区实有家庭户数统一进行采购,12小时内完成蔬菜调配、分拣打包,24小时内送达封控区每户居民手中。为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末端配送工作,封控区所在的社区(村)将严格落实“一人一楼、一楼一群、一天一问、一接一送”的“四个一”工作机制,组织网格员、楼组长上岗,专人对接接货,确保封控区广大群众的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下午3时,一辆满载着“抗疫暖心包”的配送车缓缓驶进元宝区兴东街道六道口小区。天增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齐心协力,第一时间爬楼搬运,将装有蔬菜的“抗疫暖心包”逐一分发给封控在家的居民们。社区工作人员高艳表示,六道口小区老年人居多,这批蔬菜送得很及时,对一些不便网购的高龄、独居老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丹东市委、市政府助您‘安居七日家,守护一座城’”,白色泡沫箱上粘贴的暖心话语让一对老两口很是感动。花菜、胡萝卜、土豆、芸豆、卷心菜、小白菜等种类多,老人欣喜不已,一样一样摆弄起来,“这么多的菜,足够我们吃上三五天的,感谢政府的爱心和关怀!”“又给我们做核酸检测,又要送蔬菜,你们辛苦了!”居民们收到“抗疫暖心包”后,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9号楼居民王兰兰接过社区送来的蔬菜包后赶忙打开,双胞胎儿子陶涵楷、陶涵楊还帮助妈妈择菜,一家人有说有笑。“说实话,刚封控的时候,全家有老有小,确实有点紧张。”王兰兰说,今天收到政府发放的爱心满满的蔬菜包,真的很惊喜,“感谢政府,让我们不仅很安心,而且很放心,一定会积极配合防疫工作,相信我们终将迎来美好!”振安区、振兴区也在第一时间将“抗疫暖心包”送达封控区居民手中。“抗疫暖心包”送到振安区东泰社区正大清华苑小区。“抗疫暖心包”送到振兴区临江街道锦绣三期。振兴区砂轮小区居民第一时间领到了“抗疫暖心包”。
    06/23
  • 东北边疆—— 更富更美更开放(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
      辽宁省丹东市风光。  刘海东摄  黑龙江省黑河市大黑河岛江畔美景。  王殿杰摄  吉林省集安市青石镇青石村风光。  张志铮摄  初夏时节,行走在祖国的东北边疆,风物宜人,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好风光。  在地图上,东北边疆山海相连。奋进新时代,这里既是一个振兴发展的整体,又探索出各自的特色路径。这里生态优良,风光秀美;这里民族团结,生活安康;这里面向东北亚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  在这片广袤美丽的大地上,处处涌动着兴边富民的澎湃热潮。  繁荣发展闯新路  东北边疆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日子更富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从辽宁省丹东市出发,沿鸭绿江向东北方向驰行,葱茏灵秀的群山与碧波荡漾的江水交织相映。  “不用再外出打工了。”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黎明村村民崔树林说。遍布山间的5万余亩、近7亿株山参,让村民收入大幅增长。  宽甸县森林覆盖率达78%,野生中草药资源丰富。近年来,宽甸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在村里建立产业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丹东市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生态农林产业,不断壮大小浆果以及林下产品、水产品等特色产业规模,走出了一条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这些年我们探索立体生态养殖,上层养海蜇,中层是对虾,下层是黄蚬子。”丹东东港市养殖户于发春说,他每年收入二三十万元。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一排排嫩绿的水稻秧苗整齐布满田间。  “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延边光东朝鲜族民俗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丽娜说,公司通过发展农文旅项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米也成了品牌,去年仅线上就卖出100万斤大米,带动150户农户增收300万元。  如今的光东村,水泥道路平直,院墙修葺一新;村民家里,白瓷砖墙、热水器,干净舒适。农业观光、特色餐饮、民俗体验样样有,村民日子越过越美。  近年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实施各类产业发展项目1700余个,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三五”时期,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175个、产业发展类项目166个,全州贫困村全部出列。  2015年底,冷菊贞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市直部门来到饶河县小南河村担任第一书记。“雄壮巍峨的大顶子山、原汁原味的东北民俗,这不正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吗?”  如今,这个昔日的贫困小山村变成了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近5年来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综合收入近500万元。村里还成立了旅游公司,从村民最擅长的辣椒酱、小豆腐做起,带动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  近年来,黑龙江加快补齐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时,选派优秀干部人才开展“组团式援边行动”,着力推进边境地区繁荣发展。  开放合作赢未来  在辽宁省东港市,一箱箱肥美的水产品正装箱待发,作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基地,东港目前各类水产品年出口创汇30亿元;在吉林省,“长珲欧”中欧班列畅达全球,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吞吐量去年突破1100万吨;黑龙江省绥芬河口岸,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以来,绥芬河海关已累计监管进出境中欧班列267列24946标箱。  东北边疆,正以开放的姿态阔步向前。  “建立业务改革跟踪问效机制,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绥芬河海关工作人员孙晓璐介绍,“海关联络员为企业量身定制通关服务保障方案,努力让班列跑得快、跑得好。”  据哈尔滨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黑龙江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77.7亿元人民币,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同期增速26.2个百分点。  近年来,黑龙江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建设,黑河公路大桥建成,同江铁路大桥铺轨贯通。过去5年,黑龙江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8%。  吉林省规划建设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9个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积极推进珲春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畅通“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和长吉珲、长白通丹大通道,长珲、敦白高速铁路和珲春圈河、图们公路口岸桥建成通车,开通“长满欧”“长珲欧”“长春—汉堡”等3条中欧班列,累计承运货物约7.9万标箱、货值196亿元。  坚持改革创新,建成中国(吉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340项热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大幅压缩从工程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时间,重点投资项目实现“即来即办、随时约办、特事特办”。  “从总体效果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在我国沿边开发开放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为深化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吉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绿水青山好图景  初夏时节,东北边疆林草葱郁、物种丰富。  去年10月正式成立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我国仅有的野生东北虎豹稳定栖息地和扩散种源地,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规划面积1406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7.74%。  “近年来,生态系统质量进一步提升,梅花鹿等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快速增加,食物链得到快速恢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底,园内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已由试点时的27只和42只分别上升至50只和60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北边疆正呈现生态美、产业兴、日子富的好图景。  “小时候经常下河游泳、抓鱼、捞螃蟹。”大沙河流经辽宁丹东市区,居住在河边的市民葛民辉有着难忘的童年记忆。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沙河水变得浑浊,沿线生态环境恶化。“现在河水重新变清了,又能捉到鱼虾、看到水鸟了。”葛民辉说。  “十三五”期间,丹东市共投入资金16.6亿元,重点实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民生工程。2021年,丹东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5天。  “这是黄波椤,那是云杉……”在黑龙江茅兰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科科长何树同正和同事开展例行巡护。“这些年,我们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持续加大巡护力度,人为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基本消失,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何树同说。  茅兰沟保护区西北侧,坐落着嘉荫县向阳乡雪水温村。“我们依托良好生态发展乡村旅游,去年人均纯收入达2.4万多元。”向阳乡党委书记杨德征说。  每到冬天,吉林省临江市松岭雪村仿佛一幅水墨山水画。村民范建超说,去年全村冰雪旅游收入在160万元左右,大家切身感受到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青山绿水好图景,祖国的东北边疆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幸福绵长。
    06/22
  • 东北边疆—— 团结兴边 产业富民(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
      “这片混交林精准抚育后,不仅科学提升了林分质量,林下特色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刘养顺带我们走进密林深处,红松、白桦俊秀挺拔,林下老山芹、刺五加长势正盛。这里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今年69岁的刘养顺是上甘岭林业局溪水林场的退休职工。2014年,小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伊春走上转型之路。  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伊春考察调研时来到刘养顺家,同一家人谈林场发展史、算收入支出账。“总书记叮嘱我们自力更生,多找新的门路。”  在林场支持下,刘养顺的农家院当年端午节就顺利开张。几年工夫,溪水林场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24家。  “我们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54万平方公里,实施天保工程二期,森林覆盖率达83.8%。”伊春市委书记隋洪波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日益巩固,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进一步彰显。  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地处我国陆地最东端的黑龙江抚远市,来到玖成水稻合作社考察调研。“‘一方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要让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就是指路明灯。”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说。6年来,合作社不断探索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培育优质稻米品牌,累计为农户节本增效300万元以上。  数据显示,2021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达2800多亿斤,占到全国总产量二成以上。  从兴安岭到长白山,从黑龙江到图们江,话家常、问冷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边疆人民、心系边疆发展。  “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在村民李龙植家里,他盘腿而坐,同村民们亲切交谈。  6年多来,光东村发生了喜人变化,去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村集体收入近40万元。“‘十三五’期间,我们共争取兴边富民行动资金5.1亿元,实施各类项目389个,全州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延边州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徜徉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合隆村,山林滴翠、花果飘香。前几年,合隆村十组被确定为当地乡村振兴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示范点,打造满族民俗村寨。“统一规划改造村民房屋、庭院,村里修通了柏油路、家里接上了宽带。”说起变化,村民马麒麟喜笑颜开。  “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勤劳奋斗,中华民族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各族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富足美好。”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24日考察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时的一番话,暖人心扉,催人奋进。  兴边富民,产业为基。“村民住上了楼房,种田、打鱼、搞旅游、做零工,一年到头不闲着。”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让这个赫哲族小渔村有了新气象,边疆迎来更美的日子。”
    06/22
  • 【科普】天热口罩戴不住?来看应对攻略
    夏季天气炎热戴着湿热口罩的你是不是忍受不住想摘掉但是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再热也要戴口罩那么如何佩戴口罩更舒适一起来了解一下
    06/22
  • 致敬战疫英雄,汇聚丹东力量|战“疫”英雄谱
    “致敬战疫英雄汇聚丹东力量”。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推出融媒体报道《战“疫”英雄谱》,通过图片、短视频展示英雄形象、战“疫”感言,生动反映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网格管理员、志愿者等一线战“疫”英雄,在丹东市委、市政府指挥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舍小家、为大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汇聚丹东“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06/22
  • 【战“疫”故事】辽宁丹东纤维一社区:购买爱心菜 情暖居民心
    丹东市振兴区纤维街道纤维一社区党委积极协调保供企业,下沉干部组织3台配送车,到九连城镇、楼房镇蔬菜基地选购2400余棵大白菜,配送到辖区内,保证辖区内每家每户都能买到2.5元一棵的平价菜。居民自觉排队选购,秩序井然。
    06/22
  • 【战“疫”故事】辽宁丹东楼房镇敬老院:“疫”路暖心 封院不封爱
    “自己家的东西不值啥钱,给老人们分着吃吧。”丹东市振安区楼房镇马家村一组村民周雪梅,手捧着自家积攒的200个笨鸡蛋,送到了敬老院门口。“这些菜吃完了,我再送点来。”马家村六组村民孙福道为敬老院分批次捐赠新鲜蔬菜共计150余公斤……村民们在积极配合防疫的同时,不忘敬老院的老人们,纷纷献出爱心。“照顾好院里的老人是我们责任,感谢村民们的爱心捐献。”镇敬老院负责人说。疫情期间,楼房镇敬老院实施封闭管理,工作人员取消轮班制度,老人家属暂停探望。在做好核酸检测、消毒消杀、体温监测、饮食起居照顾的基础上,时刻掌握老人们的健康状况,对需要就医用药的老人,镇政府派专人负责,专车接送。时刻关注老人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通过微信视频,让老人和家人“唠家常”,疏导他们的情绪。
    06/22
  • 辽宁丹东金山镇:60余家企业复工复产
    连日来,丹东市元宝区金山经济开发区(金山镇)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截至目前,共有60余家企业复工复产,140余家商超百货及水果蔬菜、餐饮、理发等商铺恢复营业。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户复工复产,相关部门梳理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商户名单,明确责任人,协助其提前做好准备并制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严把复工复产审批程序,重点指导企业和商户做好防疫物资保障、店内环境消杀和员工健康监测等工作,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围绕精准分区分级分类防控工作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常态化采样点,设置固定采样点1个、便民采样点9个。针对辖区地域广、企业多的特点,将全辖区范围内的工业企业、保供企业、物业公司、建筑工地等按地点划片分组,成立6支核酸采样队,采用“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流动采样队”结合的方式,在每周进行两次高质量全员核酸检测的基础上保证各片区重点人群每日一检。每轮核酸结束后,运用大数据比对方式,查缺补漏,及时了解人员流动和企业员工核酸检测情况,督促落实主体责任。所有复工复产商铺,需向所在村或社区进行备案,提交员工明细,签订承诺书,并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台账,严格落实工作期间全程佩戴N95口罩及医用外科手套、每日对经营场所进行全面细致消杀等防控措施。各商铺科学规划人流行进路线和进入场所的通道,实现出入分流,并配备专职人员认真查验顾客核酸阴性证明、出入证及扫码测温,合理引导顾客入场,避免人员聚集。
    06/22
  • 【战“疫”故事】辽宁丹东楼房镇:岗位不同 目标一致
    丹东市振安区楼房镇公益性岗位志愿者们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坚守在抗疫一线,服从指挥,任劳任怨,为疫情防控输血供能。高松和丈夫两人奔赴抗疫一线后,上小学的孩子交由家中老人照顾。随着楼房镇防疫工作的逐步推进,为帮助镇内菜农蔬菜销售,镇成立保供专班,协调镇内5个村的蔬菜销售运输相关事项。平时在经管站工作,比较熟悉各村情况的她,成为保供专班成员。她主动联系农户,对各村、各农户蔬菜种植情况摸底,每家种植蔬菜品种、产量、联系方式全都登记在册,再与保供单位联系,推荐菜品。截至目前,她已帮助菜农销售蔬菜近3.5万余公斤。7月份即将退休的阚玉贤是一名退伍军人,利用自身“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成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快速落地落细的“推进剂”。全员核酸检测时,她帮助采集点布置场地,信息采集,维持秩序,引导群众保持安全距离;疫情防控监测点值班时,她严格检查外来人员和车辆,做好政策解释工作,保一方平安。“在抗击疫情面前,无论什么岗位,我们的目标一致。”阚玉贤说。“这是你们村明天全员核酸检测的物资,我都备齐了。”赵纹一边忙着装物资一边说。作为后勤保障专班的工作人员,赵纹每天忙碌在镇政府大院的每一处,防疫物资领取发放、生活物资调配、食堂帮厨、办公室业务处理……每天马不停蹄。“我是楼房人,为了家乡安全,再累也值得。”
    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