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辽宁丹东:民生工程暖民心
    近年来,丹东市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城乡面貌取得巨大改善。这些都在市民不断提升的幸福感中得以体现。最近一段时间,在丹东市区前聚宝街一栋栋居民楼下,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的工人们正配合着作业机械,有条不紊地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附近的居民楼大多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楼内外基础设施破损严重。2021年10月,施工队伍已完成楼体部分的改造,眼下正在进行室外配套改造工程。“去年楼体粉刷后,看着跟新楼一样,还加了保温层,冬天室内温度上升了2℃多,(民生工程真是暖身又暖心。”居民林先生说。不仅如此,针对居民的疑虑,施工开始前,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供水、供热、燃气部门一并纳入改造范围,避免改造后二次开挖,给居民吃上“定心丸”。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受益者,林先生的那句“民生工程真是暖身又暖心”,道出了很多市民的心声。10年来,丹东市坚持发展商品住房市场体系与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并举,把市场引导与政府保障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可预期、可负担、可选择、可宜居、可持续”的住房发展体系。全市棚户区改造成果显著,共改造项目109个,改造房屋面积约156万平方米,约4.5万户群众“出棚进楼”直接受益。公租房保障、租赁补贴力度大。为1.17万户城镇收入和住房“双困”家庭解决基本居住问题,其中,累计发放租赁补贴8262户,补贴资金7912万元;累计实物配租3465户。人均住房保障面积由6平方米提升到13平方米。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完成142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惠及4.4万户居民。对元宝区泰和花园小区、永安花园小区的改造,先后被评为2020年度和2021年度省级示范项目。不少新区居民发现,今年沿江一带有了不小的变化:新修建了彩色混凝土广场和缤纷花带,还增添了停车场和休息座椅。健身爱好者刘先生对沿江步道连连称赞:“我们这些老伙伴对锻炼地点的选择还是挺讲究的,这里环境很不错,改造后称得上是‘一步一景’,我们都爱来这里锻炼。”这边,市民在感受新建广场带来的健身新体验;另一边,在福春街,刚完成路面摊铺的道路让市民赞不绝口。“以前路面有破损,车经过时会有颠簸感,现在全路段都重新摊铺了,沿途雨水井都和路面找平了,行车舒适度大大提升。”市民宋先生说。近年来,丹东市不断在完善城市功能和增强城市韧性上下功夫。形成以“五横八纵”为骨架的路网体系,先后完成142条城市街路的改造,建成区路网密度达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17.4平方米。关注畅通“最后一公里”,打通断头路7条,完成15处拥堵点位治理工作。缓解停车难问题,市区共建成公共停车位9.3万个。打造志愿军公园、杜鹃广场、月亮岛广场等城市名片,建成沿江健身步道26公里、穿山健身步道10公里,建设“口袋公园”4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42平方米,累计建成绿道61公里,均位居全省前列。建成丹东市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处理总能力达2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达92.21%;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规模达500吨/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收集全覆盖。着力提升城市承载保供能力,开展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累计敷设自来水管网181公里,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敷设燃气管网475公里,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9%;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拆小并大”联网工程,供热热源数量由2015年的121处减少到2022年的39处,市区集中供热4312.63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99%;敷设排水管网337公里,城市内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建成区5条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达到“长治久清”。开展自然灾害和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工作,实施城市隧道、桥梁、低洼易涝区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新建沙河桥、胜利桥、福春桥、花园桥、红星桥,加固26座桥梁。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宜居乡村建设,助力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10年来,我市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成效明显,669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开工建设28处农村垃圾处置设施项目,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3427户,实现动态管理、动态清零、应改尽改、应纳尽纳、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积极推动特色小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工作。孤山镇获批中国特色小镇,刘家河镇获批辽宁省特色乡镇,10个乡镇列入省级特色乡镇培育名单;孤山镇还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爱阳镇获批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通江村获批辽宁省传统村落,大鹿岛村等4个村获批辽宁省历史文化名村。保障和改善民生永远没有终点。未来,丹东市将继续聚焦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建设,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宗旨,加强城乡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10/14
  • 丹东:砥砺奋进 开创“英雄城市”更美好的未来
    日前,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新闻》节目以“丹东:砥砺奋进开创‘英雄城市’更美好的未来”为题,报道了丹东市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阔步迈向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
    10/13
  • 辽宁丹东振江边境派出所:边境线上的最美“警色”
    从1月4日启动仪式开始,栏目组一路从丹东边境线最西端海洋红边境派出所走起,直至10月10日,历时9个多月,最终来到第30站——振江边境派出所。为了此次大型报道完美收官,最后一期报道栏目组提前筹划,分夏季和秋季两个季节先后两次来到振江边境派出所,探访这个距离市区最远,位于两国两省两江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的边境派出所,用心用情去感受长期驻守在这里的民警日夜坚守的辛苦,体会别样边境线上的最美“警色”。振江边境派出所是辽宁最东端,方圆322平方公里内唯一一个基层派出所,承担着守护辽东边关安全稳定和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任。近年来,派出所党支部探索出一条区域化、网格化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模式,着力打造以“党建联合体”为牵引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管边控边平台,绘就了一幅“组织强边、合力管边、富民兴边”的生动画卷。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发挥民力无穷的力量。派出所充分组织和调动了群防群治力量,推动社会面治安管控。将辖区行政村分为若干警务区,在边境一线重点位置设置若干驻勤点位,警务区内实行区长负责制,每个区内配备一定数量的民警、民兵和护边员,组建联防队伍,协同共治保平安。在边境一线挑选工作责任心强、守边热情高、中心作用突出的群众家庭,组建起“边境夫妻哨”“红色农家院”等民间力量,实行建档登记考核,采用专业化、集成化、规范化统一管理,达到边境辖区内“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堡垒”的管边效果。一本本民心日记,写满了辖区发生的大小事,里面写有群众的急难愁事,也有民警当下想要为群众做的事,一笔一划写满了民警的良苦用心。为了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派出所组建由镇政府班子成员、派出所社区民警、村两委成员组成的“民生服务小分队”,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大走访大摸排大调查大治理”等活动,采取“1+1+5”工作模式,即每名领导干部负责联系1个村、每名社区民警负责联系1个重点村民组、每名村两委成员联系5个典型户,带着“民心日记”入户走访调研,做到一事一记录、每月一汇报,最后通过联席会议集体研究解决群众诉求,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振江镇满是蜿蜒曲折的盘山路,从一个执勤点位到另一个点位,最远的地方得开车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聊天时,民警告诉记者,第一天来这个所报到时,自己开车时竟然晕车了。看着眼前这名一脸朝气、驾驶技术娴熟的小伙子,很难想象,他到底走了多少遍山路才练成今天的技术。从派出所到绿江警务室,再到浪头执勤点位,而后来到边境夫妻哨和邹本明夫妻俩聊起巡逻护边的故事。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拍摄完成,顶着蒙蒙细雨,栏目组一行6人在民警的陪同下来到浑江口景点,在两国两省两江交汇处留下珍贵的收官影像。这里是本次探访鸭绿江百里边境线大型全媒体报道的终点,也将是起点,未来我们还会在丹东边境线上继续深耕,留下媒体人的足迹,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更多感人的画面,记录更多美好。
    10/13
  • 辽宁丹东:“国门丹心”党风廉政建设联合体成立
    为深入区域协作、强化资源互补、汇聚工作合力,推动丹东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及党性教育工作联合发展,近日,丹东边检站在中朝友谊桥下举行“国门丹心”党风廉政建设联合体启动仪式,联合丹东海关、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丹东站、丹东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抗美援朝纪念馆及抗美援朝精神培训学院组建党风廉政建设联合体,近百余名党员代表开展第一次共同教育。“国门丹心”党风廉政建设联合体将构建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提醒监督格局,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工作交流,形成区域特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勇担职责使命、严守纪律要求,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过硬移民管理队伍,为确保口岸地区安全无虞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0/13
  • 辽宁宽甸县:2144处饮水工程惠及33.42万人
    10月8日,在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磙子沟村七组农村饮水维修养护工程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填埋管道,进行收尾工作。“以前自来水虽然够吃,但水量不足。今年政府又给打了一眼井,现在热水器、卫生间用水都能保证,真是太好了!”村民姜云科高兴地说。抢抓秋收后的施工黄金期,眼下,宽甸县农村饮水维修养护工程全面展开,各地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今年,全县计划投资445万元,实施农村饮水维修养护工程109处,维修水源井40眼,维修管道53千米。近年来,针对农村饮水存在的受季节性供水不足、管网老化等问题,宽甸县开展乡镇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对集中屯堡饮水工程进行维修改造,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与管理体制,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发展。宽甸县农村饮水工程93%采取自流式供水方式,受自然因素影响,大部分地区存在季节性供水不足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新建饮水工程设计上,水利部门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建设方案。对季节性供水不足的已建自流饮水工程,鼓励采取打应急备用深井的方式保证饮水安全。同时,修建水源防护设施,加强对自流饮水井的防护,防止水源及管道受山洪威胁。为保障供水安全,全县积极推进千人以上乡镇集镇区供水工程水源保护范围划定工作,保护范围内禁止放牧、挖沙、取土、养殖等人为活动。加强对农村饮水工程水源水、末梢水的定期检测,加强饮水安全知识普及和水源保护宣传教育,规范放置生活垃圾、禽畜养殖废弃物行为,全面提升农村群众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的安全意识。通过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宽甸县农村饮水安全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144处,覆盖全县22个乡镇,惠及33.42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农村饮水安全率达100%。
    10/13
  • 辽宁丹东古楼子乡:迎来收获季
    9月28日,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的党员志愿者来到乡里的板栗加工厂,帮助农民收板栗。近年来,古楼子乡党委持续扩大板栗、燕红桃、蓝莓等优势产业规模,提升农副产品质量。目前全乡共有板栗5.4万亩,今年产量约810万公斤。
    10/13
  • 辽宁丹东:建立首个标准化专家库
    日前,辽宁丹东市首个标准化专家库——丹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专家库已建立。据了解,一直以来,丹东市未建立标准化专家库,导致全市的标准化建设工作,缺少标准化专家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制约了我市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熟悉标准化专业的专家队伍,成为了我市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丹东市市场监管局针对这一现状,在大量调研后,制定印发了《丹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专家库管理办法》,对入库专家的基本条件、程序、权利、义务、工作要求、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标准化专家库专家的征集和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丹东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公开征集、单位推荐、综合评定,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领域,确定了36名首批入库的标准化专家。入库的专家均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在本领域的工作中,对于标准化工作,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突出的工作业绩。标准化专家库的建立,必将为丹东市制定标准化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促进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保护安全、提升品牌竞争力与影响力,提供专业、科学、高效的标准化技术支持。从而推动丹东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12
  • 辽宁丹东:打造“移动式”消防宣传阵地
    连日来,丹东市消防救援支队充分利用消防宣传车,走进辖区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打造“移动式”宣传阵地。国庆节期间,全市消防部门将消防宣传车开进小区广场、农村集市、景区景点、商业繁华路段等,利用车载LED显示屏和大喇叭,有针对性地播放消防公益广告、火灾逃生短片,广泛传播消防安全常识。每到一处停靠点,随车宣传人员都会耐心地向围观群众讲解消防安全知识,发放宣传资料,提醒群众注意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积极做好“三清三关”等各项防火措施。据统计,国庆节期间,全市8台消防宣传车开展消防宣传服务超过112小时,直接和间接服务群众超过6.5万人次,现场发放宣传资料75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问题超过3000条次。一直以来,丹东市消防救援支队紧贴实际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宣传模式,以流动宣传方式将宣传车开进大街小巷进行巡回宣传,同消防站(队)开放、科普教育基地实现消防宣传“固移结合”,进一步拓宽了消防宣传的渠道和阵地,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消防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全力确保辖区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10/12
  • 辽宁丹东:数据共享让“两头跑”变“一次办”
    近日从丹东市住房公积金服务中心获悉,经过多轮线上线下业务调研、软件开发,目前丹东市已实现公积金业务办理过程中对不动产登记信息的实时查询、核验,切实减少广大市民在办理相关业务时的要件提供,推动“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优化公积金业务办理流程,丹东市住房公积金服务中心结合业务办理实际,深入落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积极与市、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沟通,成功对接不动产登记信息,为进一步深化“一网通办”提供数据保障。接下来,丹东市住房公积金服务中心还将根据办理流程,对业务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增加公积金贷款在线抵押登记办理等,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今年以来,丹东市住房公积金服务中心大力推进住房公积金业务线上办理,以建设“智慧公积金”为目标,对现有全部业务事项进行了“颗粒化”梳理,全力推动公积金业务“跨省通办”“全程网办”“智能审批”,切实提升服务效能。目前,丹东市住房公积金服务中心单位汇缴、补缴、同城转移等多项高频业务事项已实现线上网厅办理;个人信息查询、离休退休、提前还款、对冲还贷协议签订或解约等10余项个人业务也可通过手机APP一键办结,实现了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的转变。
    10/12
  • 辽宁丹东:贡菊花开致富路
    一场秋霜过后,贡菊迎来丰收季。在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硼海镇三道湾村贡菊产业基地里,成熟的贡菊一片雪白,上甸子村和挂钟岭村的村民纷纷赶到村集体所有的贡菊园帮助采摘。宋永昆摄国庆节期间,成熟的贡菊、成片的花海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并享受采摘的乐趣。三道湾村贡菊产业基地是硼海镇上甸子村和挂钟岭村精心打造的重点产业项目,由于三道湾村的环境特别适合贡菊种植和生长,所以将产业项目选址在此。三道湾贡菊去年年产3万罐,收益20余万元,全部用于扩大集体产业项目和发展村集体公益事业。小小菊花做成了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