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丹东市新安村:美好生活百姓看得见
“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新安村有着生动实践。以前的新安村是一个贫困村,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为生。如今,在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集体经济落后等诸多问题,不断发展壮大的产业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改造,一件件脚踏实地的民生工程让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依托自然山水等特色优势,村里打造以中华蜂养殖和蓝莓种植基地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园,带动农户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新安村盛产板栗,成熟早、抗寒抗病能力强、果实皮薄、肉质细腻、甜软适口,市场销路不错。“除了板栗,俺家还种植中草药40亩,仅此一项年收入15万元左右,今年还发展新品种嫁接红松45亩,预计明年就能见到可观的收益。”8组村民高华锋信心满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下一步村里紧紧依托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资源禀赋,整合农产品资源、拓宽电商销售渠道,进一步做强特色产业,让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作者:邢漫
12/01 - 【科普】突然被通知混管初筛阳性,如何保护家人不感染?11/30
- 辽宁丹东:锦江山公园棕熊住新家
11月26日,丹东市锦江山公园熊舍里,棕熊“大灰”正在散步。它环顾四周,看到院墙上的绘画和院子里的假山、游泳池、水槽等新装修的“家具”非常兴奋。它一会看看墙上的彩绘,一会跳进“浴池”泡澡,还时不时地跳起来,与墙壁上的熊像对视。这是熊舍装修改造后,棕熊第一次看到新家。目前,锦江山公园熊舍装修改造已经完成。改造后的熊舍围墙增添了“彩绘”,绘制了森林、棕熊画像,重修了“浴池”、饮水槽、地面等。如此大规模的动物笼舍改造,在锦江山公园还是首次。改建后的假山和水池为大熊们提供了玩耍和“洗浴”的场所,改善了动物的居住环境。作者:吕宝林
11/30 - 辽宁丹东珍珠街道:62名专职网格员“访民问暖”
随着气温降低,“暖气够不够热”成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保障居民温暖过冬,连日来,丹东市振安区珍珠街道4个社区组织62名专职网格员开展“访民问暖”摸排走访工作,了解居民家中供热情况,帮助解决难题。绿丹江苑小区网格员入户时,了解到有居民家暖气不热,便立即联系物业维修人员仔细给暖气管道“诊断”。经查,由于管道未及时清理,回水循环差,导致温度上不去,且供热表盘损坏严重影响单元整体供热效果。找到问题后,维修人员打开楼层的管道井,用高压水枪进行疏通,网格员从物业找来增压泵,加快暖气管中的热水循环速度。维修人员带水作业更换了供热表盘后,居民家里终于暖和了。随后,网格员通过小区网格群及时向居民说明情况,群众纷纷点赞。网格员对没有实施集中供暖、采用其他方法取暖的住户和商铺进行了重点排查,检查取暖设施布置、通风设施、灭火器、漏电保护器等情况,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帮助消除。振安社区网格员巡查时发现一家超市的暖气不热,便向经营者王先生了解情况。随后,他与物业维修人员进行了咨询,并对供热管道进行排气处理,确保小区内所有居民温暖过冬。作者:张津硕
11/30 - 辽宁丹东:采取措施保障供热
当地市供热管理办公室近日向各县(市)区、经济区及各供热企业下发《关于做好降水强寒潮大风天气供热保障工作的通知》,确保强寒潮大风天气来临期间各部门做好供热保障工作。《通知》要求,全市各供热企业要从通知发布之日起,全面提高供热运行参数。华孚热电要采取措施,保证新热源稳定运行,备用热源处于应急状态。所有供热企业要科学供热、稳定供热,确保供热运行时间,确保供热运行参数,确保供热质量,做到提前热储备、过后热补偿,确保室温不出现剧烈波动。《通知》要求,各级供热管理部门对本地区投诉比较集中、群众意见较大的突出问题,督促供热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各供热企业要加强维修和客服工作,提高供热服务质量。各级供热管理部门和供热企业要加强值班值宿,热线服务电话要24小时有人接听,确保信息畅通,问题及时处理,遇有突发事故必须第一时间报告,属地管理部门、包保人员、企业负责人第一时间到现场,立即组织供热企业抢修,及时恢复供热,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另外,丹东市城市环境服务中心环卫部16台雪刷车、8台融雪车、11台推雪板车全部保养完毕,将根据除雪预警,结合降雪量、气温、湿度等实际情况,及时安排除雪作业。市区40条主要街路(桥梁坡路除外),将全部采取滚刷式扫雪作业与推雪作业相结合的绿色环保除雪作业方式,针对结冰路面及时采取融冰措施,确保“雪中路通、雪停路畅”。作者:戚文
11/30 - 辽宁省丹东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使服务更便捷灵活
“没想到找工作这么方便,在‘智慧凤城’上就办成了。”回乡就业的大学生常磊高兴地说。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中,丹东市将网格化就业服务与智能化网络平台有机结合起来,使就业工作服务更加便捷、服务方式更加灵活。今年初,丹东市人社局会同凤城市和元宝区在全省率先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县区试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充分就业社区67个,配备网格员2302人,完成入户调查13.6万户,采集信息26.44万人。丹东市从建立健全基层就业服务网络入手,整合人社系统原有基层就业服务资源,创新搭建覆盖城乡的“4+1”网格化联动体系,建立市级指挥舱、县(市)区级指挥部、乡镇(街道)、村屯(社区)4级纵向联动,并将村屯(社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横向就业网格,确保社区内每栋楼、每个单元均有1名就业服务网格员,实现社区群众办理就业事项快速办结。村屯(社区)网格员每月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调查、对接活动等方式采集数据、宣传政策,实时上传掌握社区人员就业失业情况,实行监测预警,“一对一”精准帮扶。同时,将国家和省、市下达的最新就业工作任务制作成“就业任务包”,通过智能平台精准下达到任意乡镇(街道)、村屯(社区)、网格员手中。目前,凤城市通过“智慧凤城”就业服务平台发布招聘信息289条、939个岗位,发布个人求职信息63条,多家企业通过平台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作者:蔡晓华
11/30 - 【科普】保持环境清洁、勤开窗通风,冬季室内防控要点→11/29
- 辽宁丹东: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资料图)一座幸福小镇,需有温暖明亮的民生底色。近年来,振安区汤山城镇的民生事业有着特别的温度:建设美丽乡村,不断美化村组环境,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开展道路建设及亮化工作,解决群众出行难题;用心做好供热工作,保障群众温暖舒适过冬;开展敬老院改造工程,提高老人居住条件;修建太河大桥,解决村民出行难世代问题……一桩桩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一件件暖心实事,让群众分享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改善民生增福祉带来的变化和实效……(资料图)11月27日晚,龙湖村村民王霞看着自家门前亮起的路灯说:“现在天一黑,路灯‘刷’一下子亮啦,大伙出门更加安全了,村庄夜色更美了……”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争取资金787万元,用于新建屯堡路及亮化工程,分别在榆树林村、陡水村、龙泉村、太河村、石安村新建混凝土路共计20余公里,解决了周边670户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我们就是要尽全力解决群众之所需所急,真正用心用情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镇党委书记黄河清说。(资料图)今年4月,汤山城镇开展“乡村大课堂”培训活动,组织年轻干部深入乡村联系群众,以基层为师、以群众为友,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熟悉农村、心系群众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年轻干部队伍。青年党员干部在走村入户时发现,道南居民楼供热管道存在老化等问题,镇政府投资5万元对管道整体检修,并对居民楼部分老旧换气阀统一更换,确保70余户居民温暖过冬。11月份正式供热后,第一时间组织网格员分时段深入居民家中实地感受供热效果。走进汤山城镇榆树林村,一幅幅描绘乡村文化的墙绘令人耳目一新。原本老旧的农村砖墙改头换面,成为倡导村庄文明新风的新阵地。今年,汤山城镇争取100万元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设400平方米村民文化广场,栽种银杏树100棵,修建长廊20余米、凉亭2座、围墙200延长米,在美化村庄环境的同时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舒适场地。镇政府组织年轻党员干部与辽东学院美术系教师一同用画笔绘制一幅幅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六大特色为主题的墙体宣传画,让榆树林村实现了乡村从“颜值”到“气质”的提升。(资料图)总投资4000余万元的太河村路桥建设项目现在基本完工,预计年底实现通车,解决河湾岛230户村民世世代代的出行难题。村民赫大爷说:“从我小时候起,坐渡船、趟冰河一直是走出河湾岛的唯一方式,期盼多年的大桥终于建成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汤山城镇将继续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幸福山城”的“民生底色”正越擦越亮。记者/姜慕馨
11/29 - 丹东草莓迎来上市销售黄金季
11月底,丹东市的特色农产品草莓迎来上市销售黄金季,线上线下订单火爆,草莓种植户和经销商已提早做好各方面准备,从人工到物料,从车辆到物流,只为打一场漂亮的草莓销售战。在草莓主产区的丹东东港马家店镇,有90%的农户从事草莓种植和相关产业,现有草莓温室大棚6800亩、标准化草莓生产园区25个。优越的地理环境、优良的水质和土壤,成就了草莓优异的品质。草莓种植已成为这里的一项支柱性产业。全镇年产优质草莓2万余吨,产值达7亿元,带动育苗、农资等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每年农闲时节解决用工1万余人次。
11/29 - 辽宁丹东:孤山镇实打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心头事,我们必须克服畏难情绪、迎难而上,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发展大局和群众需求,直击建设短板弱项。”日前受访时,丹东东港市孤山镇党委书记田树强说。走进孤山镇大板桥胡同,路面干净整洁,宽阔平坦,而一年前,这里还是烂泥路。“以前这路下不下雨都冒水,冬天冰雪路,夏天就是泥泞路。”居民于江说,这条路上有一处天然泉眼,一直有泉水涌流。大板桥胡同位于孤山镇内,是一片老旧居民区。2021年,孤山镇政府与施工方多次现场考察商榷,制定最佳施工方案,成功解决“水路”问题。“现在路修好了,不仅出行方便,心情都舒坦了!”于江高兴地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孤山镇立足地区实际,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出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相继落地,瞄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逐个破解。在孤山镇惠源热力有限公司供热现场,冬季供热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该项目于2020年完工,新安装130吨锅炉,可满足全镇集中供热需求。该项目是孤山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工程之一,原本计划工期两年,现在仅用半年时间就投产运营,让群众提早享受“暖冬”。如今,孤山镇已建成燃气站、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和群众幸福指数,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阔步前行。十年来,不仅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改造,各村的村容村貌、公共设施也在发生变化。变的是村容村貌,丰富的是群众的生活,打通的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墙”。“现在的生活,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站在家门口,大姜家村东姜组村民张征国感慨,“你看这路灯,就像城市一样,晚上可亮了;以前是泥泞路,穿什么好鞋都得脏,现在是真干净;还有路边的花,夏天时可漂亮了,把村庄打扮得像花园……”近年来,孤山镇不断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和美丽示范村建设,成功打造美丽示范村3个,镇村面貌显著改善,广场、道路提档升格,百姓的幸福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孤山镇3个村建成“一体五中心”,推动村级组织由“机关化”办公向“便民式”服务转变。“环境好了,办事效率高了,老百姓心里敞亮。”刘家屯村党总支书记刘军告诉记者,现在村干部集中在村民服务中心办公,群众来了不用挨个屋找,“一站式”服务提升了村干部的工作主动性。未来五年,孤山镇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内生动力,紧紧盯住民生实事、发展要事,实现乡村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再提升。同时,继续推进集中供热、社会化养老服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改善镇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突出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优特色、做强产业、做美乡村、做实民生。“我们将竭尽全力办好惠民生、谋福祉的各项实事,为加快古雅秀美新孤山建设进程而奋斗。”田树强说。作者:张瑞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