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丹东
今日丹东
  • 微醺夏夜 民警守护
    连日来,辽宁丹东边境管理支队浪头边境派出所持续加大夜间警力投放,不间断开展社会治安巡逻、安全隐患排查、普法宣传等工作,为辖区“鸭绿江畔丹东真好”2025雪花啤酒节顺利进行保驾护航,守护微醺夏夜,助力丹东“夜经济”蓬勃发展。记者:刘馨忆
    07/25
  • 快来带走丹东这些海鲜萌物!
    07/25
  • 暑期旅游市场火热开启
    随着中高考结束和中小学陆续放假,2025年暑期旅游市场迎来高峰。记者采访获悉,今年暑期旅游以亲子家庭和中高考毕业生为主要客群,研学游与个性化深度游成为两大热门趋势。在亲子游市场,研学类产品尤其受欢迎。许多家长倾向于选择能让孩子增长见识、体验当地文化的旅游线路,亲子家庭出游占比预计超过60%。丹东山水旅行社负责人李硕介绍,今年暑期推出了多条特色线路,包括周边海岛游、亲子游和研学游,如大小长安岛、獐岛、大鹿岛等目的地备受青睐。中高考毕业生群体更倾向于个性化、小众化的旅游体验,文化深度游成为他们的首选。我市一位高中毕业生表示,他选择了湖南六日游行程,因为自己特别向往张家界的自然风光。为吸引学生群体,丹东市多个景区推出优惠政策,包括鸭绿江断桥、虎山长城、凤凰山等4A级景区对2025届中高考学生免首道门票,北黄海温泉度假村、大孤山景区等则提供门票折扣。连日来,鸭绿江断桥景区日均接待应届中高考学生游客近百人。景区负责人高光介绍,对于未携带准考证的游客,工作人员会通过身份证信息核验,确保顺利享受优惠。来自吉林的考生家长刘女士对这一政策表示赞赏,认为“高考后带孩子放松,凭准考证优惠非常人性化”。高光表示,希望学生们能在丹东感受红色文化魅力,度过难忘的毕业季。业内人士分析,今年暑期旅游市场呈现分层特征,研学游与深度游并行发展,景区差异化服务和优惠政策有效拉动了旅游消费。随着暑期旅游旺季持续,预计丹东将迎来更多以家庭为主的游客。记者:姜慕馨王莉莹
    07/25
  • 做好 “绿”文章 实现“金”价值
    近年来丹东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优化生态环境上持续发力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物医药、康养医疗及新能源等绿色产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鸭绿江畔,天朗气清丹东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丹东市环境空气有效监测天数181天,优良天数178天,其中优54天、良124天,优良天数比例98.3%,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0.7%。空气质量连续多年排名全省第一。丹东水环境质量同样亮眼。近年来,丹东市深入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快完善河湖长制体系、水域岸线保护治理体系、河湖健康保障体系,着力建设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幸福河湖,智慧河湖。今年1至4月,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清新空气、优质水资源在为市民提供舒适惬意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的同时,也为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维护物种多样性、带动旅游业及康养业发展起到重要保障作用。世界名片诞生,全民共建绿色家园2024年,丹东绿色发展迎来高光时刻——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第一张世界级“绿色名片”由此诞生,实现里程碑式突破。与之配套的鸭绿江口湿地展示中心、遗产地保护与修复、遗产地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等项目正火热建设中。在收获国际认可的同时,丹东持续深耕林草事业发展,“双重”工程稳步推进。生态沃土孕育绿色经济国家级生态乡镇——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朝鲜族乡,曾被世界环保组织认定为六大无污染地区之一。这里森林环绕,溪流潺潺,山泉水灌溉肥沃良田。依托自然优势,当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冷水大米产业,坚持采用朝鲜族传统耕作模式,施用农家肥、人工除草除虫,全程无公害化管理。当地气温昼夜变化大,利于稻米积累营养物质,成熟期集中、日照时间长,成米色泽清白有光泽,蒸煮后柔糯喷香。这一独特品质使下露河朝鲜族乡马架子村明山家庭农场成功开拓大米市场,通过线上电商销售、实体店铺现场加工的并行销售模式,为更多人输送这份根植在生态沃土上的绿色成果。太平湖冬季湖面不结冰,两岸水汽营造独特小气候,为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下河口燕红桃生长赋予独特优势,依托绿色桃树种植,该地个性化发展势头正强。果园观光提供田园风情,农家旅游充满质朴气息,鲜果加工进一步提升桃子附加值,鸭绿江畔桃花节如期开幕,吸引无数游客观光打卡。同时,“桃花深处有人家”主题民宿应运而生,整合周边丰富文旅资源,与毛岸英学校、志愿军纪念馆等红色景区及朝鲜族民俗村等民族特色地推出多条风情漫游线,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近年来,丹东市深入贯彻“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全方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工业领域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作为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业正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等手段,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能耗节约。其中,丹东柞蚕丝丝绸产业十分亮眼。柞蚕丝取材柞蚕,柞蚕以柞树叶为食,柞树可持续再生,制品加工过程采用纯物理方式实现成分提取,与化学纤维生产相比,污染大大减小。同时,举办“丹东绿色时尚纺织服装消费季活动”,通过展示绿色纺织成果,既提升品牌知名度,又擦亮丹东绿色纺织名片。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丹东向新能源领域进军。2025年5月,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与丹东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甲醇加注、醇氢电动商用车应用等醇氢生态建设,为丹东汽车产业注入新动能。作为国民车企,曙光汽车集团旗下黄海客车种类齐全、有口皆碑,是醇氢电动技术应用的理想平台。搭载远程醇氢电动技术的公交车,实际运营每公里比纯电动节省0.2元,按公交车8年生命周期计算,一台车可节省18万元,实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双丰收。记者/刘响编辑/邹润
    07/24
  • 【科普】“蓝黄橙红”啥意思?“七下八上”关键期必读指南!
    07/24
  • 本溪丹东:争分夺秒 救援力量向险而行
    07/24
  • 宽甸满族自治县着力推进汛后生产恢复工作
    连日来,宽甸满族自治县各乡镇、各部门迅速行动,全力开展汛后抢险救援工作,受损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正在有序恢复。7月21日19时许,记者先后到达降雨集中的牛毛坞镇、青山沟镇,洪水已逐步退去,沿途不时可见散落的碎石和倒伏的树木。抢险人员抓紧时间对损毁路段进行抢修加固,全力保障道路通畅安全,为物资运输和群众出行打通通道。各乡镇与公安、应急救援、消防、电力、通讯、交通运输等部门迅速响应,连续奋战在防汛救灾一线,共同筑牢防汛抗洪救灾的坚固防线,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青山沟镇满家寨景区水毁较为严重。经过多部门的通力合作,这里正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青山沟镇出动党员干部200余人次、挖掘机等大型设备10余辆,争分夺秒抢修道路。镇党委副书记张磊介绍,强降雨过后,镇村迅速开展自救,组织相关人员对损毁道路、桥梁进行抢修。目前,全镇的交通已经全部畅通,电力、通信正在积极恢复。国网宽甸满族自治县供电公司义东共产党员突击队第一时间对受灾区域内的电力线路进行特巡,排除用电隐患,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用电。在201国道宽甸满族自治县牛毛坞镇大泡子村路段,一座便民桥部分垮塌。从7月21日下午1点多开始,抢修人员加班加点对桥梁进行抢修,预计23日晚抢修完毕。宽甸各乡镇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对水毁路段、桥梁、管涵等点位实行硬隔离措施,及时清理处置公路沿线崩塌、落石和河道淤堵。截至22日中午,全县主要道路、桥梁已基本抢通,通信全部恢复。20日至21日,宽甸安全转移安置468户、1228人。记者:童仕东赫英强李冀楠肖航
    07/24
  • 【科普】15条汛期安全知识,请收好!
    07/23
  • 丹东市部分景区临时关闭
    受极端天气影响,为确保游客安全,自7月21日起,我市部分A级景区临时关闭。临时关闭的景区包括:丹东城区鸭绿江断桥、虎山长城、丹东舰景区;东港市馨艺度假山庄、卧虎山庄、老石山、大城山谷、金沙谷景区;凤城市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蒲石河森林公园、爱河风景区、凤城老窖景区、三浓新村休闲度假旅游景区(展馆关闭)及鸿运谷、奇石峡景区;宽甸满族自治县天桥沟景区、天华山森林公园、黄椅山森林公园、花脖山森林公园、三道湾乡村生态旅游区;振安区太阳岛景区;元宝区宗裕温泉度假区(室外部分关闭)。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提醒广大市民和游客:密切关注气象、应急、文旅等权威部门发布的天气预警和防汛信息,及时了解最新动态;极端天气期间,远离山区、河道、水库、低洼地带、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危险区域;切勿冒险前往已关闭景区或进行涉水、登山等户外活动;加强安全防范,出行请注意路面湿滑、积水、树木倾倒等安全隐患。如遇险情,请保持冷静,第一时间寻求帮助。记者:王子宁
    07/23
  • 以“迅”应汛 织密“安全网”
    面对新一轮强降雨,我市各地以“迅”应汛,全力以赴筑牢防汛“安全网”,坚决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协同作战护民生振安区各乡镇、街道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全力构筑防汛“安全堤坝”。鸭绿江街道未雨绸缪、主动作为,针对辖区低洼地段、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有序组织居民转移,目前已完成18户35名居民的转移安置工作。珍珠街道迅速响应,组织人员对养老院、特殊群体家庭以及低洼区、回迁区居民进行重点走访排查,精准锁定需要转移安置的家庭和人数。针对低洼区、回迁区及振山北地块等易积水区域,提前开挖临时排水渠,疏通下水管道,备好大功率水泵,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盯防。楼房镇建立“镇—村—网格”三级防汛责任体系,优化应急响应流程,开展“拉网式”大排查,确保梨树沟水库保持空库运行状态;对6处险工险段及5户险房等重点区域和对象进行全面细致检查,并将水库下游42户153人登记在册;采用“人工+机械”方式及时清理河道阻碍物,修复加固部分受损堤坝,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备足沙袋、抽水泵、手电筒等防汛物资,组织开展人员转移安置、抢险救灾实战演练,有效提升应急处置和群众自救能力。压实责任显担当元宝区各镇街迅速行动,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和群众转移工作。兴东街道组织力量对低洼易涝区、老旧房屋等重点部位开展拉网式排查,发现并整改问题5处,对危房住户进行了及时转移。金山镇建立镇级救援队1支30人、村级救援队11支196人,成员均实名登记造册,确保发生险情时“拉得出”;核实并建立28处重点危险区域台账,排查隐患点位13处,对36户69人落实转移措施。七道街道组织社区全面排查“三险一流”。广济街道在低洼易涝路段设置4个观察哨,对险树、险坡等隐患安排专人值守,设置物理隔离,防止次生灾害发生。截至目前,元宝区各镇街共组建应急队伍61支,排查整改隐患25处,转移群众164人。着眼关键保安全振兴区聚焦城市防汛关键点位,对96处地下车库和19处商业地下空间预置防汛沙袋等物资,安排专人值守,严阵以待。针对春五路地下通道、南立交桥桥洞、桃源地下通道等10个城区易积水点位,加强定时巡查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置险情。同时,排查10个在建工地深基坑、高起重机械等风险隐患。12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已落实主体责任,危化品已转移至高位仓库,严防发生次生灾害。多措并举保障农村地区安全度汛。巡查人员24小时紧盯水库堤坝、溢洪道等关键部位,实时向防指报告运行情况。全面加强11条中小河流的巡查值守工作,将巡堤查险措施落实到位,对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全面排查。1120栋农业大棚设施已落实排涝措施,对老旧大棚进行加固支撑、棚膜压实、电路防护。加大对8个渔港码头、214艘包保渔船的夜间巡查力度,严防跑锚、碰撞、侧翻等事故发生。精准锁定危险区域需转移人员129户226人,已于7月20日晚全部转移完毕,26个集中安置点备齐生活物资。聚焦重点排隐患东港市加强重点领域防范,各沿河沿山乡镇落实低洼地段巡查、进山路口巡防措施,严防次生灾害发生。7月10日起,罗圈背、刁家坝等19座水库持续泄洪,各乡镇组织人员分段开展河道薄弱堤段、穿堤建筑物、闸门及涉河在建工程等关键部位盯守巡查,对影响行洪的障碍物“应清尽清”。应急、自然资源部门连同各乡镇对4个尾矿库、3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点位实时动态监测,派专人盯守。交通运输部门对582座桥梁、66座函及20处邻水临崖道路实施不间断巡查,在干线公路沿线设置5处物资储备库,各类防洪物资储备充足。做好海上防范,2023艘在册渔船全部在港,预置136艘抢险救援船只停放34座码头,本地贝类生产作业船、生计船和辅助船、养殖户、看护房从业人员全部落实避险措施。聚焦城区防汛,住建部门加强对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低洼易涝区域排查,对接物业单位落实45个小区、52处地下停车场看守责任,随时做好封堵出入口准备。对36个在建工地施工围挡、塔吊机具设备进行防风加固,并随时做好停工准备。提前对大东沟和地下管网进行预排、强排,确保大东沟水位降至1.5米以下,退潮时第一时间排水。安全转移不落一人截至7月21日9时,凤城市平均降雨量达105毫米。当地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轮强降雨覆盖凤城市21个乡镇街道,其中13个乡镇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目前,当地主要河流水位均低于警戒水位,7座小型水库运行平稳。在爱阳镇,强降雨导致22户民宅进水,镇村干部连夜组织406名群众安全转移。赛马镇、大兴镇等地部分道路受损,抢险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截至发稿前,凤城市累计转移危险区域群众869户1853人。接下来,凤城市将继续严格落实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加强对重点防洪区域的监控,确保危险区域群众转移“不落一户、不落一人”。救援抢险冲锋在前7月20日8时至21日8时,宽甸遭遇强降雨,部分乡镇河水快速上涨。面对紧急情况,各级党委政府及时启动各项应急预案,加强清淤排险,转移安置群众,全力以赴做好本轮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截至7月21日12时,青山沟镇最大降雨量200毫米,部分道路受损。该镇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镇村干部及民兵疏通排水系统,抢修受损道路,共疏通道路5处,转移群众109人(含游客12人),并为转移群众提供饭菜、矿泉水等物资,保证人员安全、情绪稳定。八河川镇在危险路段设置警示标识,引导群众安全绕行,并调用挖掘机等救援设备清理河道淤堵物,保障河道畅通。宽甸公安局交警大队、青山沟派出所、牛毛坞派出所组织民辅警加大巡查检查力度,积极帮助涉险群众转移生产物资,拖拽抛锚车辆,清理道路上的倒伏树木和断枝,确保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及交通畅通。公路部门出动巡查人员465人、车辆90台,全天候加密开展公路巡查排险。目前,宽甸已全面压实防汛责任,落实县、乡、村三级包保责任,753名责任人全部在岗。镇、村两级河长294人全部上岗,对河道进行24小时巡查,及时掌握水位上涨情况。22支抢险队伍及车辆、设备、船只全部集结待命;提前做好各类险户转移人员的摸底排查工作,登记造册;对2座小型水库、35座小水电站、414个山洪灾害危险区、37座尾矿库、7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12处旅游景区、20处道路桥涵隐患点等重点部位加强巡查值守,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消除隐患。截至7月20日17时,共转移安置群众410户1103人。记者:于国洪王一淞张瑞曲丹凤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