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八十集丨童志安:我的任务是安葬战友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志愿军老战士、支前模范和铁路、电力等战线职工,通过亲历者和见证人的亲口讲述,使人们对抗美援朝有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继续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丹东“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不断开创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崭新局面。
    04/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集 何世露:黄继光精神激励我前进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第一百集何世露:黄继光精神激励我前进今年87岁的何世露和特级英雄黄继光都是四川中江县人,从参军入伍、出国作战,到和平建设时期,何世露始终以黄继光为榜样,忠于信仰、甘于奉献,捍卫英雄、弘扬精神。1952年12月份,黄继光的追悼大会在他的故乡中江县举行,英雄事迹让18岁的何世露深受触动,产生了参军作战的念头。何世露:“回来以后我的爸爸就跟大家说,你们的弟弟想参加志愿军,看看大家有什么意见没有?爸爸的话音刚一落,比我大12岁的大姐就发言了,她说,兄弟啊,爸爸妈妈都60岁了,你要参加志愿军,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爸爸妈妈四十岁才有你,老来得子,把你当宝贝疙瘩一样,你这一走,父母咋办?我无言以对。妈妈也六十岁了,低着头,直抹眼泪,最后到失声痛哭,可以理解。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了,我也哭了。第一次感到生离死别的味道,还不是一般的离开,是上战场,上战场意味着什么,谁都很明白。自古征战几人回?谁都明白。最后老姐讲话了,她有点文化,参加过土地改革工作队,她说,我支持弟弟参加志愿军,弟弟18岁了,他是在同龄人当中比较先进的一个,他有理想有追求,不是一时的冲动,他走以后,家中的事情我负责。紧接着爸爸也说了,孩子要参军这是一件好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别人不去,我们家应该去。翻身不能忘了共产党,让他去,保家卫国,没有国哪有家?这样全家都通过了,同意我参加志愿军。”然而何世露虽然体检合格,录取通知书上却没有他的名字。何世露:“我找政府,找共青团,找武装部,找接兵部队,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道理,甚至恳求入伍了。最后感动了接兵部队,接兵部队很欣赏我,说要打仗,这个小青年死皮赖脸还要上前线,这不顶烟上吗?这一定是个好兵,我们要了,我们要了。”何世露最后被特批入伍,“六旬老翁送独子上战场”,当时传为佳话。出征前,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来为他们送行。▲黄继光的母亲何世露:“她语重心长地讲:‘娃娃们到了部队,不要想家,要听首长的话,到了朝鲜,要勇敢杀敌,争取早日把立功喜报送回家,当英雄。’这不是黄妈妈一个人的愿望,是天下所有的父母对志愿军的嘱托。”1952年12月,何世露作为40军118师354团9连的一名战士踏上了抗美援朝战场,在西海岸执行反登陆反空降作战任务。何世露:“有一天,我们一个连正在施工,正在挖洞,遭到敌机轰炸,不知道多少架,像乌鸦似的,狂轰滥炸,在我不远处的地方,一枚炸弹下来了,把我抛到老高老高的,炸弹的气浪把我抛很高,最后又把我摔到一个弹坑里面去了。空袭结束以后,战友们找我啊,怎么少个人,老何咋不在啊,找呗,最后在弹坑里面把我扒救出来,扒救出来的时候,我的鼻子、嘴流很多血,这个时候连长看见以后,就叫卫生员赶快把老何抬下战场,但是我说我不能下战场,从参军那天起,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点伤不算什么,我们上战场来,代表着的是黄继光,代表着英雄家乡的人民,我立功喜报没送回家,我离开战场干什么?不能离开战场,死也要死在战场,连里首长看见我态度很坚决,那好吧,你继续留在战场,这样我就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何世露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一腔壮志当许国,此时不报待何时”。战斗中他不怕流血牺牲,甚至长期忍住伤痛不下火线。何世露:“回来以后一检查,病很重,脑外伤癫痫,医生感到很纳闷,他说你怎么忍受过来的?你不疼吗?我说疼啊,我脑袋很疼啊,天天疼,我脑袋疼也没有黄继光堵枪眼疼。我说我是黄继光故乡的人,我们都是怀着当英雄的心态来的,军功章上不当英雄誓死不回家,就这么个态度。唯有心怀家国,才能不怕流血牺牲,用鲜血和生命铸就对党的忠诚。后来最后确定为脑外伤癫痫,很重很重,评定为三等甲级伤残,给我记了三等功。”▲何世露荣获三等功何世露:“很多战友都没回来,为国家捐躯了,我感到很难过,但是也为他们感到骄傲,他们为祖国而战,光荣伟大,活得有价值。”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何世露仍然以黄继光精神激励自己,无论是抗洪抢险、北大荒垦荒还是唐山大地震救援,他都冲在第一线。何世露:“我总觉得党对我的关怀比我付出的更多,没法报答党,我过去感恩共产党,当兵上战场,今天我继续感恩共产党,不忘初心,所以我去年写了一首诗自勉,‘浴血杀场今犹在,报国丹心老更同。春蚕到死丝不断,留与他人御风寒’。”七十年前因他负伤不下火线,团里发给他一件印有“人民功臣”的白背心。何世露:“我一直保存到现在,是传家宝,太珍贵了,快七十年了,我看着它就有股用不完的劲,是黄继光引向我走上革命道路,是共产党培养我成为一个有血性有担当有贡献的共产党员。所以我始终以英雄为榜样,报效祖国,感恩共产党。”前段时间,网上有人抹黑英雄,何世露撰写文章《捍卫英雄》《怀念战友黄继光》,用大量事实和亲身经历反击谬误、捍卫英雄。▲何世露在做报告何世露:“是英雄的力量指示我走向革命道路,是英雄的精神激励我战胜一切困难,战胜一切伤病,英雄的力量支持我到现在,87岁了还在继续为党工作。所以学习英雄,弘扬英雄,捍卫英雄,这是我一生当中的必修课,至死不渝。”
    04/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二百八十三集 权明淑:一心救治伤病员 三次输血5000毫升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第二百八十三集权明淑:一心救治伤病员三次输血5000毫升为了抢救生命垂危的伤病员,瘦弱的权明淑曾三次主动要求献血,共输血5000毫升,伤员救活了,她却晕倒了。抗美援朝期间,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今天就请89岁的老英雄权明淑讲述她的抗美援朝故事。权明淑,1934年7月27日出生在吉林省延吉县,朝鲜族人。1950年12月,她瞒着家人报名参军。1951年4月,她作为37军卫生队的一名护士,跟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权明淑:“就是检查身体都合格了,就是体重不够啊,要求80斤以上的才可以,我才68斤那么样。我就跟大夫说了,我说:‘我都没事儿,我都没有病,我也能参加革命,能带我去革命吗?我是年轻人。’”一过江,部队就遭遇敌机轰炸,权明淑眼睁睁看着战友就牺牲在自己面前。权明淑:“那个飞机俯冲扔炮弹,除了炮弹也有那个机关枪扫射,他扔那个照明弹,和白天一样那么亮。还有前面战友倒了,我寻思我也死了呢,倒了一看,一看我还没死。前面同志死了,这边死了,你说那样,不害怕呀,不知道怕呀。我同志死了,我要报仇!打死一个敌人,我就报仇,我心里那么样想的,不害怕,飞机轰炸也不怕,打仗也不怕。”原37军卫生队护士权明淑。权明淑所在的野战医院设在德川,也是敌机轰炸的重要目标。每次轰炸后,权明淑和大夫都要到阵地上搜索伤员,瘦小的她还要把伤员背回到防空洞里。权明淑:“去检查患者,看患者哪边有伤口。都是晚间呐,哪有灯?没有。晚间呐,黑的呀,哪有电棒呀?什么东西都没有,光看呐。自己看那个,大夫上前去看呐,这个患者有气,有的患者没气了,那样的看呐。一看呐,我自己整不了啊。那么多的伤员要看,大夫和我两个人。大夫检查呀,他先去检查,完了把救急包放在那,搁那我就看救急包白的那样,我就给那个患者上药,完了以后,白的那个,这边伤了这边搁了,我去给处置完了。”“我背着那个患者那么样,把他弄去那么样,我就负责就是患者,一看救急,上完药了,就背着走。哪有什么担架队?什么都没有,就是我自己背着。那时候我年龄小,个子矮,那患者个子高,那个男孩,他抓我的脖子,他的腿我就这么样,这么样背着。”“很多的伤员都上完药了,完了以后呢,给他们送饭、洗脸、洗头,晚间,我有什么时间?哪有坐的时间?没有,天天跑啊。”权明淑是外科护士,一旦遇到伤员急需输血,她都主动挺身而出。之前她已给两位志愿军伤员输血3500毫升,这一次是人民军的一个伤员因为失血太多,危在旦夕,尽管领导不同意,她又献血1500毫升。伤员救活了,她却晕倒了。权明淑:“那患者呢,手术完了就这么样,白的白色一样,这个脸呐,这伤啊,血没有了,全白色。时间一秒二秒三秒,过了时间再等,等那个O型血的人。团部全找啊,一边去卫生队去找去,没有能输血的了,以后怎么办呢?我和我大夫两个人,我跟他商量,这个患者才22岁,年轻的,我跟大夫说:‘怎么给他弄?哎呀,他这个腿已经锯了,已经没了,哎呀,多可怜呐。’我说,‘我给他输血吧。’他们都不批啊,我就说:‘输吧,输多少输吧。’我说,‘一千五百毫升,给他输吧。’‘你已经输那么多血了。’大夫说。”“输血器我们上的,那时候输血器是中国发展的,患者和输血的人一块躺着那样。大夫回来一看,我就没有反应了,我就像死了一样,啥反应也没有,完了患者使劲叫呐,患者就恢复回来了那个样子。”每天与伤病员打交道,权明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权明淑:“眼睛这两个都没有了,都被打伤了。那个患者喊:‘哎呀,我的眼睛啊,没有了,找我的眼睛啊,护士啊,你快找我的眼睛吧。’就那样,怎么说,‘美帝国主义把你的眼睛拿走了。’怎么办呢?他不吃东西,不喝水。最后护士就跟他说:‘你呀,家里妈妈看看吧,老想你啊,你那个眼睛被美帝国主义拿走了,你也不吃东西,那不活了?那怎么办呢?你好好那么样养病,好好养完了以后回家吧。’”“一个患者就被背着来了,来了看,那晚间看,‘哎呀,小护士,给我喝水吧,大夫不让给我喝水。’他喝水就马上停止呼吸,内出血,他那是内出血。本来他送去大医院就好了,可是医院送不了,你说怎么样,送也送不了,那么怎么办?就看着那个患者的嘴,棉花搁水沾湿,给他润润。”1952年,美军实施细菌战,权明淑亲身感受到了细菌战的残酷。权明淑:“细菌弹来给炸了,年轻的人啊,都是18岁、20岁的年轻的人,呼吸细菌进去了,马上就死,马上就倒了,就不行了。以后我们好几个护士,我呢是手术外科护士,我这么样,和内科护士,我给那个患者那么样整的,她也传染了,你说那么样,完了就说:‘护士同志,哎哟,我想妈妈呀,想回家。’那么样,完了就过一会儿就死了,就没有了。哎呀,那样多呀,那个年轻人那么多人都死了。”“你说那个怎么办呢?那怎么办呢?部队的领导怎么办?干脆隔离吧,那样都把死的埋那个地下。埋完了以后,那时候护士被传染了,传染了妇科生育没有了,那样的,我们两个同志,护士,没有孩子了,那生不了,那个结核病,那个毒那么厉害,哎呀,可多了那个毒,那个病号多。”权明淑因为输血过多,每天又劳累过度,体质极度下降,留下后遗症提前转业回家。由于表现突出,抗美援朝期间她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抗美援朝期间,权明淑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铭记》摄制组于2023年国庆节前夕,在延吉采访89岁的老英雄权明淑。(左为吉林省道德模范,在延吉市建立“老兵之家”的徐淑子,她在采访现场做翻译。)
    04/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七十九集 吴征和:铸就“打不断、炸不烂”钢铁运输线的铁道兵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吴征和:铸就“打不断、炸不烂”钢铁运输线的铁道兵1951年,吴征和与寨子里的7名热血青年一起报名参军,没成想却当了一名扛锄头的铁道兵。他不怕牺牲、克服苦难,想方设法抢修桥梁保运输,用鲜血和智慧铸就“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今天,就请89岁的老英雄讲述他的抗美援朝故事。吴征和,1934年8月出生于贵州省台江县,1951年7月入伍,一周后抵达辽宁省义县集中训练,没想到当上了一名铁道兵,中秋节开赴战场。吴征和:“马上大家有一些意见,我是去打美国的,我怎么来扛锄头啊?有一些战士有点意见。后来我们我记得是阴历八月十五我们到沈阳坐火车,领导就发了一个人两个月饼,那是过八月十五了中秋节,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沈阳吃了那个月饼。“到晚上我们都出发了,坐火车去朝鲜。当时粮食供应不上,我们全部吃那个什么,三天全部吃的是豆腐干,那个豆腐晒得干干的那种拿来吃。我们以前牙齿都蛮好的,但是嚼嚼不动。”吴征和(二排右二)与战友合影。吴征和被编到铁道兵8501一支队一营三连,主要在熙川一代抢修铁路桥。吴征和:“那个桥有好长我也记不清,但是大约是二十米高有四孔桥,就是熙川那里。飞机炸坏以后,我们都晚上去抢修,炸完以后必须要天亮之前要把它修好,这是运输(线),随时炸随时修,但是白天飞机太多修不起,都是晚上来修。“这个桥又比较高,我们需要的人也比较多,有的是抬石头的,有些是搞那个木架架,那个桥墩的木架架,都是人比较多,有时候让三个连部队一下子去抢修的,所以要求就是今天炸今天修,明天炸明天修,就是这样这个要求,所以前方的粮食弹药不能耽误。”吴征和(中间)与战友合影。因为要躲避敌机轰炸,所以抢修大多在夜间进行,摸黑施工格外困难。吴征和:“天是黑的,也没有灯光,我们都摸着黑去抬石头,去抢修去扛木头去架桥。炸翻以后就搞木头架一个桥墩,下头我们就抬石头搁在桥墩里头,桥墩(做好)以后,再架一个木架架,木架架上头用了三排木架架,一排用五根大木头,这么粗的木头再架到桥上头,上面再架钢梁。“大概一百多斤吧。一般大部分是两个人抬,抬石头一个人去放筐筐里头,两个人抬放到那个桥墩上。我们大概干到(晚上)十点的时候,飞机就来轰炸,当时它飞机看不到桥,它必须要放那个照明弹,照明弹有个降落伞下面有个灯,这样都来轰炸我们。飞机一来的时候,部队都有放哨的,放哨一打枪的时候我们都跑了,跑到两边去。”铁道兵清理被炸毁的路基。就这样,修了炸、炸了修,吴征和还同有经验的老战士们一起琢磨,想办法提前搭建组装好基础排架,提高了抢修速度。吴征和:“他们事先就把那个木排都钉好了,木排就下面搁一根,上面搁了五根立起来,五根,上头又搞一根横的。他们摆好了,到晚上飞机一炸,我们马上集中力量,就是把那个下面不是搁个木头,搞个架架,搞个什么围起来拿石头堆起来。像桥墩在水里头,那木头也不能在水里头,大概水里有一米高架那个木排,他事先都把那个木排架好,飞机一炸完以后集中力量把下面那个石头的桥墩把它填好,他周围四四方方把那个木头围起来,把那个填好。“填好以后,人就得马上把它抬起来,一抬起来架起来很快都成功了,马上把钢架一拉,火车一架那个枕木就可以通车了,这是最好的一个经验,事先(做好)。飞机多你怎么搞呢,都得拿到沟沟里头去架,把它打好了,把排排打好,打好以后就是好多人十几个人把它抬出去,马上就架好了,这个增加架桥速度。”铁道兵用松木搭建好的基础桥墩。在对敌斗争中,铁道兵又摸索出搭建便桥的做法,确保物资及时输送。吴征和:“从这个下游大概两里路,一公里左右修一个便桥,从上游一公里左右修个便桥。便桥采用两三米高,它是从这里修,在河床里头比较矮,抢修比较容易一点。你把我主桥炸了,我又从上游这个便桥通车过来,所以就提出来搞这么一个经验。”铁道兵在主桥下游修便桥。入朝三年时间,吴征和同战友们一起铸就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回国,他参加了鹰厦、黎湛等铁路建设,又积极投身到新中国建设中去。吴征和与作者合影。
    04/07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四十一集 戚长玉:拥军爱民的战地担架队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志愿军老战士、支前模范和铁路、电力等战线职工,通过亲历者和见证人的亲口讲述,使人们对抗美援朝有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继续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丹东“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不断开创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崭新局面。
    04/07
  • 以无我之心做有为之事
    “随着企业不断创新发展,我们遇到的技术难点每次都不一样。”3月13日,正在生产一线紧张忙碌的辽宁省劳动模范、丹东凤城市辽东金灿实业有限公司车间主任王霞说。王霞从凤城市技工学校毕业后,来到凤城市增压器集团公司从事车工工作。凭着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她很快就成长为高级车工,又转型升级为一名铣工技师,成了增压器集团公司最年轻的技师。2003年,王霞来到凤城市辽东金灿实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科技研发、生产经营、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民营企业,主要生产航空发动机附件测试设备。在生产一线,王霞一边自己钻研,一边指导同事。有多少个节假日是在工作中度过的,理不清;有多少次黑夜里随叫随到,在现场解决技术难题,数不清;又指导过多少个“门外汉”成为技术能手,记不清。面对急、难问题,王霞把车间当成了家,设备就是她最好的伙伴。近年来,公司提出了“加快推进航发附件测试设备研发制造、打造一流金灿”的总体目标,产品转入航发试验台设计及制造。为攻克技术难题,助力公司产品顺利转型,王霞主动请缨,在研讨中找症结、找方案,鼓励职工多出新方法、新点子,打出团队组合拳。仅去年一年,王霞就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100多套重点航空发动机附件测试设备的研制项目,并全部完成交付。前程壮阔,奋斗以成。王霞说:“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这句话时刻激励着我不断为辽宁振兴发展而努力奋斗。”她表示,要始终以无我之心做有为之事,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征程上展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她立志要和辽宁省广大产业工人一道,共同描绘出新时代“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动人画卷。作者:崔博淳朱显志
    04/07
  • “小燕子”温暖孤独症儿童
    4月2日是第17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当天,东港市交通运输有限公司“小燕子星级服务班”的志愿者来到东港市童盈心理健康培训中心,陪同50多名孤独症儿童到儿童乐园玩耍。活动现场,志愿者们与孩子们亲密互动。“当我示意拥抱时,一个女孩毫不犹豫地投入我的怀抱。”志愿者张晓旭说,希望能在短暂的相处中带给孩子温暖与快乐。据悉,“小燕子星级服务班”开展关爱孤独症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已有7年。作者:谭雪张瑞
    04/07
  • 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基因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化雨寄哀思。4月1日,由振兴区站前街道一街社区党委、沿江社区党委、一经街边境派出所党支部、丹东铁路公安处丹东车站派出所党支部、市交警支队女子红鹰大队党支部、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2号码头党支部组建的“红色领航”党建共同体,在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基因”主题清明祭扫活动。各成员单位的党员们在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前静穆肃立,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活动特别邀请92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刘吉惠,讲述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领誓人的带领下,党员们面向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追忆入党初心,激励大家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全体党员通过擦拭先烈墓碑,清扫烈士陵园,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敬意和哀思。大家还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全面了解先烈们前赴后继、无私奉献的英勇事迹,深刻感受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记者:吴琼
    04/07
  • 绘民生之画卷 展群众之笑颜
    连日来,振安区珍珠街道聚焦民生问题,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点滴小事做起,于细微之处入手,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合力攻坚拆违建改善环境保安全位于绿丹江苑小区N35、N39、N40号楼及邮电楼小区存在着围挡违建、圈地种菜等现象,给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为还给居民一片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街道组织社区、综合执法部门与居民进行耐心沟通和细致登记,采取“自清+帮清+齐清”模式,要求居民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拆除。社区工作人员帮忙清理,最后对未清理、清理不到位的,出动人员与铲车等进行集中彻底清理,确保环境干净整洁。现已拆除私搭乱建2处,圈地种菜8处。多方力量齐动手清洁家园情更浓为彻底整治辖区内环境卫生问题,营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街道对辖区卫生死角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确保整治无遗漏、无盲区。排查清理中,出动人员30余人、作业车辆2台,对辖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等进行先清扫、再清理。同时针对振山北动迁区域封闭围栏破损,造脏严重情况,立即更换封闭围栏,防止居民误入,造成意外发生。楼梯扶手穿新衣老旧小区上新装“自从楼梯扶手粉刷以后,整个楼道都亮堂多了。”家住武警楼小区的朱女士开心地说。武警楼小区为无物业管理老旧小区,由于长久失修,楼梯扶手及电表箱锈迹斑斑。为了使整个楼道能够“亮”起来,街道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对楼道扶手、电表箱进行全面的清洁与粉刷,并对无门设备箱用公益广告宣传板进行遮挡,使楼道焕然一新。现已粉刷电表箱187个,楼梯扶手438米,安装遮挡公益广告5处。下一步,珍珠街道将持续办好民生实事,为民生服务升温、给民生福祉提质、让群众获得感更厚实。记者:张津硕
    04/07
  •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获得感
    4月1日,是丹东凤城市魁星社区居民纪淑萍上书法课的日子。她早早地来到教室,整理好书写用品,在老师上课前便开始用心地练习起来,字里行间尽显用心和专注。“退休以后我到书法班学习,社区给我们创造学习平台,让老年朋友的生活更加充实了。”纪淑萍言语间透露着对书法的热爱,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近年来,凤城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改善群众文化生活为目标,精准对接百姓精神文化需求,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让文化“活”起来,凤城市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在绘画、书法、文艺演出等领域先后涌现一批在国家和省市有影响的艺术人才,成为文化骨干和志愿者。他们走进校园、社区、广场、乡村、街道,组织开展接地气、有新意、富活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刘强是凤城市青年歌唱演员,凤城市文化馆声乐辅导干部。作为一名基层文艺骨干,多年来,刘强积极投身普及文化艺术知识、文艺人才队伍培养、送文化下基层、助力创城等活动。今年年初,刘强带队参加了“向经典致敬”第六届全国声乐展演,并获得多项大奖。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大梨树葡萄文化节专场演出、“将军巡山”民俗演绎活动、共建文明城市文艺展演、四季村晚等一批有亮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艺活动,将文艺演出、地方特色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基层文艺水平,让群众感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如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凤城的各个角落,已形成千人以上的文艺志愿者团队,让城乡文化“活”了起来,让群众乐了起来。结合春节、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中秋节等时间节点,他们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主题活动,2023年共开展非遗及艺术进校园、书画展、沉浸式文化体验、送文化走基层等活动300多场次,服务总人次达30万,不断提升城乡群众文明素养。记者:王卢莎
    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