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干”字精神融入城市血脉
8月5日,CCTV-13《朝闻天下》节目播放了时长5分钟的“大梨树村:过上让城里人羡慕的好日子”;8月9日,CCTV-1《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时长3分13秒的“大梨树村:科技加实干,助力乡村振兴”,凤城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央视传向全国。凤城市以“生态立市、工业富市、旅游兴市、文化名市、人才强市”五大发展战略统领全市发展格局,大力宣传、弘扬“干”字精神为核心的城市精神,使之成为深入人心、鼓舞人心的城市正能量,切实让“干”字精神开花结果,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全面体现。如今的凤城,蓝天碧水、清风正气浸润人心,三个生态持续优化;“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协同发力,工业转型步伐加速;城区景区、硬件软件同步提升,全域旅游蓄势待发;文艺创作、文体活动多彩纷呈,城市文脉承前启后;招才引智、筑巢引凤硕果累累,人才支撑更加有力,“五大发展战略”描绘振兴蓝图、谱写发展新篇。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间,凤城市党员干部群众充分发挥、弘扬“干”字城市精神,汇聚正能量,妥善应对周边地区疫情反弹挑战,有效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有力维护了60万凤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十一前夕,凤城市启动了“第二届四美文化艺术节暨金秋时节迎‘十节’”活动,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凤城市成效显著,截至目前,64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13590人达到脱贫标准,16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销号。凤城市还深化运用“双向激励”“容错纠错”“多会合一”等务实举措,研究出台“爱警惠警”、“关爱援鄂英雄家属”、“村干部涨工资”等激励政策。广大党员干部卸下思想包袱、腾出时间精力,轻装上阵、深入基层,带领群众一起干。同时,凤城市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完成2019-2021年三年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统计工作,涉及建筑面积141万平方米;完成二建家属楼胡同、二道河两岸、华凤园广场、清华园小区等23处场所的道路、污水管网维修改造;投资1200万元,实施数码港周边三条道路2.1公里规划道路路面施工,进一步拉动城市东扩;新二中、新中医院投入使用,大班额全部消除,农村义务教育网络教学环境基本全覆盖……如今的凤城,正在加快“幸福凤城”建设,实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推进教育普惠化发展,实现教育质量新提升;全面提高卫生健康水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全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就业保障,实施就业和再就业保障工程;启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打造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深化社会综合治理,打造安全发展新城区。援鄂医疗队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党员干部知重负重、担当作为,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凤城市“干”字城市精神立根铸魂,挺起凤城发展的精神脊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迸发出更强大、更深远的力量。记者李琦
09/29 - 又出名了!东港大黄蚬子!
近日,我国与欧盟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明确将为双方的地理标志提供高水平的保护。其中,我省辽中玫瑰、桓仁冰酒、红崖子花生、盘锦大米、岫岩滑子蘑、东港大黄蚬6个特产入选首批100个地理标志产品名单。《协定》附录共纳入双方各275个地理标志产品,首批各100个,在协定生效后立即获得双方保护。第二批双方各175个地理标志产品,将于《协定》生效后4年内获得保护。据介绍,地理标志产品大多具有4个特点,即独特的生产环境、独特的产品品质、独特的栽培方式、独特的人文文化。目前,我省在种植、畜牧、水产等领域,已有97个地理标志产品。此次进入《协定》名单的特产,大多是以往在欧盟有一定市场销售份额的产品。获得欧盟保护后,将更有利于其在欧盟市场站稳脚跟,扩大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我省其他特色产品进军欧盟市场,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首批受到欧盟保护的6款产品,可同时使用我国与欧盟地理标志产品标识,为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夯实基础。据悉,该协定是欧盟与我国之间签署的第一份意义重大的双边贸易协定,将确保名单中的地理标志不受仿制和篡夺,使双方消费者都能吃上、用上货真价实的高品质商品。
09/28 - “铁杆庄稼”如何才能挺直“腰杆”
八月核桃九月梨,十月板栗笑嘻嘻。每年白露一过,就到了板栗飘香的时节。9月26日,记者来到凤城市凤凰城街道新民村发家岭板栗专业合作社,看到了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这边数十名村民站在运转缓慢的筛选机旁麻利地将个小、有虫眼的板栗分拣出去,那边几名“壮汉”将分拣好的板栗装袋、封口,再叠放成垛。基地外的村路上,不时可见运送板栗的车辆。“今年雨水充足,板栗质量好、产量高,是个丰收年。不过,增产不增收,相比去年,栗价回落不少。”发家岭板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明贵说,去年天旱,板栗落果多,质量不佳,收成不好,价格每公斤在5元左右。今年质量好,价格却在4元左右。说到价格,张明贵叹了一口气:“丹东板栗品质这么好,有的年份,单价只是迁西板栗的一个零头。”他十分期待丹东板栗能像丹东草莓一样,成为丹东农业的一张王牌。作为丹东特产,板栗是丹东地区农村覆盖面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经济、生态效益极佳的优势产业,有着“铁杆庄稼”的名号。凤城地区栽植板栗有500多年的历史,现有201个行政村栽植板栗。2001年,凤城被林业部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201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板栗示范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丹东板栗的优良品质。近几年,丹东板栗价格一直徘徊在每公斤五元钱左右,而迁西板栗1公斤至少20元。同样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获得者,丹东板栗为何没能创造出迁西板栗那么大的价值呢?丹东栗农为何至今没有摆脱增产不增收的苦恼呢?销售渠道单一。目前丹东板栗大部分以鲜果销售,每年大批外地商贩前来采购,再转卖给外地加工企业,制成罐头等食品后,以高价销售。这样,价格的主动权便掌握在收购商手里。“这几年,板栗价格一直不高,丰收不增收并不是今年才有的现象。不好的时候,我们都不敢雇人采收。去掉人工成本,我们连个辛苦钱都赚不到。”发家岭板栗专业合作社的一位栗农说,他们年年都指望丰收能让腰包鼓一鼓,可收购商开出的2元出头的价格,实在让栗农很“受伤”。“不卖还不行,板栗不耐储存,我们建不起冷库,只能人家说多少就多少了。”这位栗农无奈地说。据了解,过去丹东板栗以出口为主,现在国内销售居多。如果市场供大于求,价格自然提不上来;加上受气候、保鲜、价格、人工等因素影响,板栗的管理成本增加不少。宣传不到位。在张明贵看来,中国有10多个板栗之乡,迁西板栗之所以成为大品牌,宣传力度大是原因之一。“迁西县不仅在央视投放广告,每年还通过举办板栗产业发展研讨会、经贸洽谈会、摄影展等,来扩大迁西板栗的影响力。”张明贵说,为丰富迁西板栗的文化内涵,迁西县建设了板栗博物馆,开展赏栗花、闻栗香、品栗宴、沾栗喜等系列民俗文化活动,甚至对直营店给予一定的宣传补贴奖励。强有力的宣传效果,强化了迁西板栗的品牌。“迁西板栗从外观到内涵,都做了全方位的包装和宣传,是它赢得市场的原因所在。”除了迁西,湖北罗田板栗也声名鹊起。经济不发达的罗田县是个农业县,每年都通过举办板栗节来扩大知名度。相比之下,丹东板栗的“吆喝声”远远不够。“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丹东也能像迁西、罗田那样走出去,或“造节”搭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相信丹东板栗会像丹东草莓一样走向全国。”产业链条短板待补齐。“板栗再好,如果仅以鲜果销售,每年的销售时间只有短短一季,创造的附加值十分有限。”张明贵说,只有延伸产业链,才能提高附加值。丹东板栗的特点是果实大,口感好,外形美观,易加工。在制作糖炒栗子方面,不如个头小、皮好剥的迁西板栗有优势。但是,在制作板栗仁、板栗米、板栗粉等深加工方面,丹东板栗更具优势。“罗田县一年四季都有板栗加工,量不够就来丹东收购。他们以2元多的价格收购我们的板栗,加工后以数倍价格卖到市场,人家的利润是我们种植户的好几倍。”张明贵说,板栗仁、板栗粉、板栗酒、板栗罐头……越来越多以板栗为原材料的深加工副产品,正在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所以,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丹东应尽快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板栗专业合作社,完善板栗交易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产、供、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未来,丹东板栗若能不断探索产品深加工、积极开发新产品,将能推动板栗产业取得发展。记者唐莉
09/28 - 总投资40亿元的医养项目落户丹东
“项目的签约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吃下了‘定心丸’。”凤城市主要领导在签约仪式上说。9月25日,总投资40亿元的东软凤凰医养中心项目在凤城市凤凰山庄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东软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投资信息技术、医疗健康和教育培训的高科技投资与管理企业,所布局的智慧城市和信息化解决方案、健康与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型医疗设备、云医院和教育事业等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与服务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以技术与金融结合贡献于中国的信息化普及和产业发展。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是从凤城走出去的企业家,回到家乡投资兴业,他感慨万千,“今天的合作真正让我有机会能够反哺家乡,期待双方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把凤城作为集团产业投资布局重点城市,与凤城在智慧城市及大健康服务、旅游等领域开展更多务实合作,努力把凤城打造成东北地区最佳的医养目的地,为凤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辽宁北方凤凰温泉康养小镇有限公司围绕“健康养生”主题,以凤凰医院强大的医疗康复能力、医护团队、医疗设备以及国内知名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为支撑,将养老地产、健康疗养、生态旅游相结合,打造“集体检、慢病重病、治疗康复护理一体的高端休闲养老、医疗、康复社区”是他们的愿景目标。今年,在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双重考验下,凤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凤城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市累计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固定资产投资逆势增长13.6%。相关链接~据了解,此医养项目计划总投资40亿元,是凤城市近几年签约的投资额最大的项目。项目总建设规模160万平方米,将打造集老年医疗、失能半失能康复、老年康养宜居社区、老年大学、康养酒店、护理人员实训等业态的一体化医养服务生态,并与凤城市青山、绿水、温泉等自然旅游资源有机融合,构建独具特色的康养旅游新型生态养老模式。该项目“立足凤城、服务辽宁、辐射北方”,将极大地提升凤城的城市品质和旅游名城的影响力。
09/27 - 草莓苗“冻”出高效益
坐落在凤城市白旗镇雕窝村茅草屋生态园发展有机草莓栽培产业,是凤城市白旗镇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基地。生态园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周边200余贫困农民,实现致富脱贫。茅草屋生态园不断更新种植草莓新技术,提升草莓品质和产量。日前,茅草屋生态园采用了草莓苗“冷冻”新技术,对今年种植的所有草莓苗进行了科学“冷冻”。农民们将繁育好的草莓苗,从大地里起出来放入冷库当中,通过夜晚降温白天升温,经过减少光照时间和温度的刺激,促使草莓苗提前花芽分化,可以使草莓能提前40多天上市。记者刘海东摄
09/25 - 大榛子和小浆果种出农业发展新突破
硕果累累的榛子林,来往忙碌的运输车,铺满晾晒场的“金豆子”,忙于丰收的农户……9月21日,记者在汤山城镇汤山城村5组看到一派丰收的景象。“我在2016年栽植了1万多株榛子苗,2019年得到回报,今年预计可保守收获大榛子干果1.5万公斤,收入还不错。”种植户张军一边忙一边说,这几年通过种植大榛子,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发展大榛子产业在他看来,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目前他种植的大榛子主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也有外地人来收购的,最远卖到广东和广西。记者采访了解到,汤山城镇立足本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近年来抓住了发展大榛子产业这个机遇,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与此同时,镇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浆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去年,新增小浆果种植面积1018亩,其中新增蓝莓种植面积534亩,总面积达到5700亩。新增软枣猕猴桃种植面积75亩,总面积达到3850亩。新增黑果花楸种植面积380亩,总面积达到960亩。新增草莓种植面积159亩,总面积达675亩。“目前,汤山城镇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成效显著,注册商标已达30余个。”汤山城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汤山城镇正积极申报蓝莓地理标志,蓝莓品牌“哈哈莓”获得国家级农业协会惟一金奖。在此基础上,镇政府积极推进企业联合和产业协会建设,多家农事企业抱团取暖,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镇里为龙升、榆树林、太河、龙泉各村争取专项资金50万元,为299户农户免费发放苗木3421株。今年上半年,新增小浆果种植面积971亩,其中新增蓝莓625亩,蓝莓种植面积达到6157亩;新增软枣猕猴桃种植面积46亩,软枣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3831亩;新增黑果花楸种植面积120亩,黑果花楸种植面积达到1080亩;新增草莓15亩,草莓种植面积达到710亩,全镇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唐岩松记者邢漫
09/23 - 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王俊连日来,全市基层派出所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保护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辖区经济健康发展。振安公安分局珍珠路派出所日前聘请珍珠街道办事处、振山社区、振安社区、东升社区的工作人员担任监督员,结合教育整顿工作对派出所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把关号脉。监督员和辖区企事业及群众代表开展“警营开放日”活动并召开座谈会,搭建警民联系桥梁,共同发现问题,共同研究对策并解决,维护辖区治安稳定,打造和谐警民关系,维护辖区治安稳定。振兴公安分局西城派出所着重开展“访企情、解难题、强服务、促发展”活动,先后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40余件,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真正从“桌面台账”变为“企业路上”。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全面掌握企业周边治安动态,在走访检查中,发放警企联系卡并帮助企业制订应急预案、管理制度等措施,为企业创造平安稳定的营商环境。9月14日,临江边境派出所联合辖区东昇社区及辖区内5个封闭小区物业公司,成立了“警民安居管家红色物业联盟”,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辖区平安建设,构建联系群众、为民服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新平台,提升社区警务工作及社区、物业服务管理水平,全力打造为民为企服务环境。连日来,振江边境派出所民警持续深入辖区村屯开展户口整顿工作,向村民宣传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有关事项。同时,民警沿途开展整顿工作,对影响过往车辆安全行驶的隐患障碍物进行清理,并在多个自然灾害易发路段设立警示牌,提醒群众注意安全。东尖头边境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开展走访活动,深入企业、幼儿园等,对安全隐患和消防设施等进行检查。与企业座谈,宣传最新的防盗、防抢、防骗常识,及时评估和发现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安全风险,当好安全防范顾问。
09/22 - 推出“十百千”活动 激活“双节日”市场
金秋的丹东,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缤纷多彩的时节:秋高气爽,层林尽染,海鲜肥美,硕果飘香……9月21日,记者从市文旅局获悉,为激活丹东秋季旅游消费市场,喜迎中秋、国庆双节的到来,进一步推动商贸文旅产业复苏,我市启动了2020“庆国庆、迎中秋、促消费”系列活动,发动全市旅游景区、酒店、餐饮、购物、商贸物流等企业,重磅推出二十项节庆活动、百项优惠大礼包、千种旅游“后备箱”产品展示活动,诚邀各地朋友来丹东游边境、观秋景、赏红枫、摘鲜果、泡温泉、品美食,感受“鸭绿江畔美丽丹东”的独特魅力。据了解,节日期间,我市将推出2020丹东首届网红节、宽甸天桥沟枫叶节、东港海鲜文化节、凤城大梨树农民丰收节、安东老街中秋国庆系列活动、大美辽宁2020环沿海经济带全国百台汽车房车巡游活动—丹东站巡游等20项精彩纷呈的文、体、旅、商活动,让游客更有参与感、体验感,营造节日的喜庆氛围。此外,还依托域内30余家景区景点近20家餐饮、住宿、购物商家,推出游、食、住、购、娱多个方面的百余条超级优惠大礼包,全面激发市民和游客的出游热情,并针对医护人员、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等群体推出特别政策。还将举办第二届辽宁省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暨丹东市首届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成果发布活动以及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各自的旅游“后备箱”产品展览展示活动,涉及产品种类千余种,形成全域共建、共享旅游后备箱工程的热烈氛围,吸引更多省内外游客把丹东特色产品带回家,切实拉动消费增长。目前,丹东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0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处、全国百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处、国家五星级温泉企业1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旅游行业规模位列全省第三位,与大连、沈阳构成了辽宁旅游的“金三角”。值此国庆黄金周即将到来之际,丹东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众多的优惠措施,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走出来”,竭力让旅游消费“旺起来”,倾力打造一个秋季旅游消费的“黄金月”。记者姜慕馨
09/22 - 丹东市政府代表团赴扬州开展学习考察交流合作活动
丹东新闻网讯9月15日至16日,市长张淑萍率市直相关部门及县(市)区、经济区负责同志,赴扬州市开展对接考察活动,加快落实《丹东市与扬州市对口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对口合作,学习借鉴扬州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会见了丹东代表团。扬州市长张宝娟陪同考察并见证两市高新区合作协议签约。两市深入探讨了对口合作有关事宜,就重点合作领域和主要工作达成一致意见。张淑萍指出,此次学习考察既是一次访学之旅,又是一次看齐之旅,更是一次合作之旅。扬州在城市建设管理、产业转型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有很多新理念新举措,为丹东发展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希望两地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在产业合作、园区共建、干部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推动两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张宝娟表示,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扬州与丹东建立了结对合作和日常协调落实机制,在文化、旅游、商贸、人才等方面交往互动日益频繁,产业合作成效显著。期待两市全面落实对口合作协议,促进优势互补,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园区共建、文化旅游、干部交流等领域,不断拓展新的合作空间,共同分享两市在民生工作和生态建设上的经验和做法,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考察活动期间,丹东市政府代表团深入了解扬州市发展理念和各领域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重点考察扬州市食品产业园、扬州创新产业基地等,重点调研了扬州高新区服装加工、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学习瘦西湖活水工程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09/21 - 五龙背镇推进小浆果种植
振安区五龙背镇推进小浆果种植,并帮助农户与企业联动,提高果农收益。图为9月17日,孙家村村民孙俊奎家的果园里,大家正将软枣猕猴桃装箱发往全国各地。记者宋永昆摄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