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项人才措施助力民企发展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唐莉9月9日,从市人社局获悉,为破解民营企业人才缺乏难题,我市结合实际,重点围绕支持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支持,出台多项措施,助力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市人社局印发了《丹东市人才配偶安置实施细则》、《关于印发丹东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6个人才配套文件,为我市民营企业在引进人才的配偶安置、人才的一站式服务等方面提供政策依据和保障。2019年,我市引进高层次人才13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500人。今年截至8月,引进高层次人才6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820人。市人社局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平等对待优秀民营企业人才。在“辽宁省百千万人才项目”评选推荐中,注重推荐企业创新人才,2019年向省人社厅共计推荐“百千万人才”30人,其中企业创新人才百层次3人、千层次2人、万层次4人;2020年向省人社厅共计推荐“百千万人才”31人,其中企业创新人才百层次2人、千层次2人、万层次4人,民营企业人才所占比重约为30%。在2019年职称评审中,选拔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1550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659人(含教师双十政策2130人)。评审中,将涉及企业和事业单位相关专业参评人员分类评审选拔,确保竞争公平公正。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遍布我市交通、卫生、建筑、测绘、农林水、食品加工等行业,其评审通过率约占总体的40—50%。2020年职称评审,我市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方式,“破四唯、重实际”,继续加大向民营企业人才的职称评审倾斜力度。我市积极开展“丹东市企业科技领军人才评选”和“辽宁优秀企业家评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交流与互动,弘扬企业家精神,树立企业家的示范带头作用。在辽宁省优秀企业家评选推荐中,2017年向省人社厅推荐优秀企业家4人,获选3人;2020“辽宁省优秀企业家”评选推荐工作,向省厅推荐人选6名。自2016年第一届、2018年第二届丹东市企业科技领军人才评选启动以来,共评选产生丹东市企业科技领军人才63人。针对全市各类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我市组织开展了企业创新成果奖评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获奖创新成果在提高效率效益、提升技术水平、推动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行业内具有独创性,能够转化、复制、推广。此外,我市根据不同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发展阶段、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程度,建立健全以市场、出资人和企业员工认可为重要标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对政治素质和经营业绩的考核,促使经营管理人才引领企业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行业领军作用、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09/10 - 前7个月41家服装企业产值同比增长70%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乔戍宇9月8日,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今年前7个月,我市41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产值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0%左右,尤其是防护防疫用品大量外销,为丹东打造全国防护防疫产业名城打下了坚实基础。据了解,今年前7个月,我市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以生产加工防护防疫服装为主,依靠独特的服装加工能力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抓住发展机遇,乘势而上,丹东防护防疫服装产量占全省的80%左右。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稳定,防护服、隔离衣的国内订单开始下降,不少企业又将目光转向传统的服装加工。丹东海合谷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伟说:“进入8月以后,我们厂的订单开始转向传统服装加工,目前排期已经很满,现在主要是在为争取年底两个月的新单做准备。”丹东兰光服装有限公司从8月下旬开始,将生产重心转向传统服装加工上,目前已经开足马力加工李宁、乔丹、安踏、斐乐等国内一线知名品牌的休闲服装。瑞沃尔服装有限公司从4月开始,就将工作重心转到法国、荷兰、意大利、美国等知名品牌服装的加工上,自主开发了柞蚕丝休闲服饰,目前正在筹备展示店。
09/09 - 10亿元大项目落地丹东
丹东新闻网讯9月8日,振安区政府与赤峰吉隆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订总投资10亿元的五龙矿业黄金投资扩能项目。市长张淑萍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该项目依托五龙矿业及周边资源,通过投资探矿工程和对竖井、通风系统、选矿厂进行升级改造,并拟建设年处理金精矿5万吨、黄金2.5吨、白银6.5吨的黄金冶炼及精炼生产线,完善黄金产业链。预计随着该项目的竣工达产以及探矿和技改工程的不断推进,五龙矿业冶炼业务范围可辐射辽东半岛区域矿山,年产值达85亿元。目前,我市各有关部门正在努力打造“服务优、效率高,成本低、要素全,宜创业、能赚钱”的良好营商环境,依靠市场、契约、服务、效率,为投资者提供更优的投资兴业舞台。振安区委、区政府将以招商项目签约为契机,全力以赴、竭尽所能,全过程提供最优质服务,推动签约项目的落地建设、投产达效,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赵商
09/09 - 合作区及丹东多家企业“放彩”服贸会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姜慕馨9月7日,从市商务局了解到,我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亮相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丹东捷诚商贸有限公司、丹东工美艺术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也携产品参展。近年来,我市的服务贸易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行业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贸易总额逐年增长,主要涉及行业为加工贸易、国际运输、电信/计算机软件。我省作为2020年服贸会主题省,于9月4日在北京辽宁大厦举办主题日活动,召开“辽宁服务贸易推介洽谈会”,丹东成为我省唯一获得推介的地级市。边境经济合作区获得省交易团的推介,在我省形象厅内进行展示,合作区参展人员重点推介了互市贸易区和临港经济区。此外,东方测控在辽宁形象展厅展示了矿山自动化等先进技术。此外,我市积极利用此次服贸会进行招商活动。丹东市招商考察团走访多家企业,深入洽谈招商项目,并与北京辽宁企业商会、三联集团等11家企业洽谈合作项目14个,与中国航天工业互联网中心、航天河科技、科大天工研究院等国内知名央企和上市公司代表进行座谈,探讨军民融合高科技产业园在我市发展事宜。
09/08 - 东港大米“香飘”世界高端米业大会
丹东新闻网讯盖晓雷记者邢漫9月4日,在广州召开的2020世界高端米业大会暨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华南地区(广东)推介会上,我市4家企业携“东港大米”集体亮相。“东港大米”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仅代表了国产越光大米的顶级品质,甚至超越了大多数日本原产越光大米。东港是国内公认种植越光大米的最优产区,拥有水稻种植面积64.6万亩,年产优质水稻36.4万吨,产值10.4亿元。在本次世界高端米业大会上,东港市五四农场、丹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东港市辽港制米厂、辽宁鸭绿江米业(集团)有限公司4家企业集体亮相。五四农场代表我市进行了现场推介,全方位宣传丹东“东港大米”品牌,并与采购商现场对接签订意向订单8000万元。借助世界高端米业大会,“东港大米”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力,在广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留下品牌印迹。
09/08 - 振安区启动旅游“后备箱”工程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刁庆峰蓝莓、蜜薯、土鸡蛋、软枣猕猴桃、水果萝卜、燕红桃……9月4日,振安区旅游“后备箱”工程暨旅游商品特色购物季在欧尚广场启动,时令果蔬、包装精美的土特产品纷纷亮相旅游“后备箱”。当天在启动仪式前,巡游车队在我市新老城区进行了流动宣传,为工程预热。工程启动现场,推出了第一批23种当地特色品牌农产品作为振安区首批旅游后备箱产品名录,并引来不少游客选购。据了解,2020年振安区旅游“后备箱”工程由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振安区政府主办,将为该区农事企业及种植户搭建产品“线上”、“线下”推介营销平台,推动全域旅游战略深入实施,使特色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融合发展,加快实现旅游兴边富民。振安区是我市精品农业重点区,拥有蓝莓、软枣猕猴桃、燕红桃、草莓、苹果、大樱桃、水果萝卜、香菇、五味子、林下参、鲜玉米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仅蓝莓、软枣猕猴桃等小浆果的种植面积就已达两万多亩,每年产值数亿元。该区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景色迷人,旅游资源丰富独特。“逐步形成产品供给丰富、商品质量优良、营销网络多选、品牌形象知名的全域化旅游‘后备箱’产业体系。”据介绍,未来几年内,该区将依托农副土特产、工业工艺收藏纪念品、文化旅游创意产品三个大类9个系列旅游后备箱名优产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农家乐、采摘园、自驾游住宿等餐饮、娱乐场所的体验服务功能,通过多种方式联合打造旅游“后备箱”销售平台,推进“后备箱”产品知名品牌、有机品牌认证,增强品牌吸引力,使“后备箱”游客消费成为该区新的消费增长点。据了解,作为旅游“后备箱”工程的一部分,9月5日和9月6日,振安区还在九连城镇大集和五龙背火车站站前广场开展宣传、展销活动。
09/07 - 一条柏油路打通一个村的致富“经脉”
“自从政府为俺们村修了这条柏油路,村上的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得更好了,来这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赚钱的路子越来越宽了。”9月5日,说起村里刚铺好的柏油路,正在给自家农家院粉刷墙壁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台头子村村民张秀丽一边干活一边高兴地说。这几年,凭借家在天桥沟景区附近的地缘优势,加之村里修了柏油路,张秀丽在当地经营农家乐,生意红火。旺季时,张秀丽家一天要招待几十桌客人。现在,张秀丽的年收入已从之前在外地打工时的1万多元提高到十几万元。台头子村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北部山区,毗邻天桥沟国家森林公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旅游产业资源得天独厚。但是以前,一段土路一直困扰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出行非常不便。同时,这段土路也制约了台头子村的发展。为了解决这块“心病”,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作为台头子村的定点帮扶单位,于2019年7月帮助台头子村修建了一条1.9公里的柏油路,不仅满足了村里568户2062人的出行需求,还打通了台头子村村民的脱贫之路。在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台头子村以发展特色民宿为突破口,依附天桥沟景区的自然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成立了省内首家以特色民宿为主的“农家乐合作社”,创办了一批特色民宿农家乐。目前,台头子村有“特色民宿农家乐”合作社社员80余家,带动周边村民及贫困人口就业200余人,不仅消化了贫困户自家产的农副产品,还彻底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合作社餐饮住宿等旅游年收入总额达800余万元。经过成功实践,“农家乐合作社”致富创收模式现已形成村民致富创收规模性的一项支柱产业,助力全村8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63人实现了全部脱贫。“房前屋后种果树,一圈肥猪一群鸡,农家院里乐呵呵。”这是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与台头子村两委因地制宜实施产业精准扶贫的真实写照。为了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驻村工作队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制定“一户一策”巩固脱贫产业计划,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利用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小产业项目,增强“造血”功能,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确保实现精准脱贫。两年来,台头子村通过“贫困户+庭院经济”模式,已形成以大榛子、板栗、柞蚕、蓝莓、肉鸡养殖、山野菜种植、花卉种植等为主的庭院经济产业格局,惠及全村贫困户。现在,台头子村近一半民宿农家乐的客房已经订满,家家户户粉刷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十一”游客的到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今年我还想把农家乐扩大经营,做好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也让我们的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张秀丽满怀期待地说。于营龙记者王洪满
09/07 - 凤城市委统战部用好资金促发展 团结进步共繁荣
为东汤镇土城子村、凤山街道二龙村等修桥,方便村民出行;为红旗镇烧锅村修建太阳能路灯,加强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晶涛景泰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进一步扶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发展……近年来,在凤城市委的安排部署下,凤城市委统战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繁荣等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用好、用足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谱写民族和谐发展的新时代篇章。聚焦质量项目实施精准今年以来,凤城市委统战部充分发挥民族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投入资金451万元,将20个村集体“飞地”安排到蓝旗镇,建设高标准蓝莓产业小区,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带动了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增收。这是历年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是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少数民族发展、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凤城市委统战部严格执行国家、省和丹东市有关规定,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审核服务,不断促进项目质量和资金使用效能双提升,在助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和加快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应本地实际的工作模式。坐落在凤城市西北部的四门子镇是香菇产业大镇,截至目前,全镇共有4个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900余个、种植面积800余亩。四门子镇香菇产业项目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产业扶贫资金的支持。仅2020年,凤城市委统战部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64万到该镇香菇产业基地建设,共建49个香菇种植冷棚。聚焦服务民生改善凸显凤城市委统战部始终坚持将资金重点投向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等方面,不仅在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和关怀。白旗镇黄旗村7组的村组路低洼不平,对村民春耕和秋收运输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村民生产生活。2019年,市委统战部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万元,建成一条1.5公里长的砂石混凝土道路。道路的建成,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更减轻了村民耕种土地、柞蚕放养、林木运输的负担,从而加快了黄旗村的经济发展。2017年以来,凤城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在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项目共计43个,安排资金1179万元,占总项目数的66%,受益4571户、16万余人。一个个村镇文化广场的竣工,一条条村组路、一座座便民桥涵建成通车,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方便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增收致富,也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聚焦传承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凤城市委统战部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把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和谐作为着力点,把营造民族团结氛围、弘扬民族文化作为切入点,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全市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发展资金投入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凤城市委统战部先后实施了大梨树村、蓝旗镇镶白旗村的满族特色村寨建设。尤其是大梨树村,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旅游资源相整合,要求每个导游都能熟练讲解,让每一个来大梨树旅游的游客都能通过教育基地了解到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以及民族传统文化。满族村寨建设更助推了该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的创建工作,大梨树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辽宁省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以及全国首批命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为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凤城市委统战部对民族特色企业进行资金扶持,重点抓好晶涛景泰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推动当地民族传统手工业发展。目前,凤城市景泰蓝珀晶画工艺品有限公司已做大做强,产品享誉海内外,并成为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牌。而目前在建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建成后将为市民提供了解与欣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场所,成为丹东市、凤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名片、辽宁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新品牌。2017年以来,凤城市获得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05万元,并充分利用下达的资金,扶持项目67个,项目覆盖21个乡镇(街道)、43个村。项目的实施,在推动全市少数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了独特作用,资金使用的总体绩效目标初步实现。今后,凤城市委统战部将继续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推动项目编制更加科学规范,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切实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对、用好、用实,助力脱贫攻坚。邓晓晶本报记者曲艺
09/03 - 九连城农产品 线上线下都出彩
9月1日上午,振安区九连城镇窑沟村的心礼种植合作社联合社的农民们正在忙着采摘蔬菜和进行打包运输。村民们说,在8月20日,他们参加了在丹东月亮岛举行的由辽宁省人社厅举办的省创新创业成果展,丹东市心礼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受邀参加。他们将种植的黄瓜、西红柿、西兰花、青椒、土豆、茼蒿等农产品带到了活动现场,吸引了在场参观者关注的目光。当日,农户除了现场销售,还接到了订单,扩大了丹东市农产品的知名度。据了解,心礼种植合作社联合社目前有社员208户,间接带动农户1024人。合作社有蔬菜、水果萝卜、蓝莓、草莓、大榛子、燕红桃等富有丹东特色的农产品基地15个。联合社以振安区45个自然村为单位,联动村委会一村一品,以党建+的组织化模式,结合“荆选万家”农业批发平台,“小荆喜”电商助农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此外,合作社还与各级政府部门联合,采取直播和网课的形式帮助农民,网课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农业科学知识、三农服务、惠农政策解读、创新创业孵化以及种植技术等课程。还经常邀请技术专家与农民们在线上一对一解答问题。通过网络,拉近了农户和专家的距离。今年以来,农民们还变身“网红”,在直播平台上进行农产品“带货直播”,收效显著。在8月27日的直播课堂上,平台在线收看人员678人,点赞2578人次,粉丝6680人。为了更好推广地方特色农副产品,联合社还将软枣猕猴桃加工成果汁和果酒,共24个品种。未来,联合社将继续助力和推动丹东特产农副产品的产业链发展,为农民增收作贡献。记者姜慕馨
09/02 - 西红柿大棚里蹚出致富路
“春天昼夜温差大,西红柿口感好,价格也好。”近日,东港市北井子镇林家村刘屯村民组的齐旭东向记者道出了他在西红柿大棚里摸索出的“致富经”。15年前,齐旭东开始种植西红柿,那时他只有一个小棚,种植面积很小。为了能让生活越来越好,齐旭东并未止步于此,于9年前从事水稻种植,在周边乡镇承包了400多亩水稻田,一干就是6年。后来齐旭东发现,种植西红柿具有产量高、用工少、不用反复投入等优点。2016年,他回村种植西红柿,经过摸索,从试验的五六个品种中精选出两个优质品种,4年时间,从1个大棚发展到如今的3栋大棚,累计投资50万元。“种植西红柿就一次性投入,每年农药化肥费用也不高。我这3个棚都是2亩的,一个棚一年产量3万斤左右,一亩地能赚六七万元吧。”齐旭东告诉记者。每年11月末大棚开始栽苗,第二年的二三月,西红柿逐渐成熟,此时正是春季,也是西红柿的口感和价格最好的时候。“普通西红柿出棚价最贵的时候4块1斤,最便宜的时候2块左右;铁皮柿子最贵的时候8块1斤,最便宜的时候也得三四块钱。”齐旭东说。现在,对于的大棚西红柿种植,齐旭东已经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大棚每年的产量比较稳定,受天气影响也不大。在林家村刘屯村民组,像齐旭东一样种植西红柿的农户不少。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刘屯村民组共有96户,其中75%以上的家庭以西红柿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每户平均建设大棚1栋,销售高峰期,整个村民组每天销售额达到20-30万元,大棚西红柿种植成了带动全组村民致富的产业。齐旭东告诉记者,来他们那里收西红柿的商贩不仅有丹东的,还有吉林、山东、天津等地的。每年西红柿成熟的时候,外地收购商都会提前联系他。7月1日前后,大棚进入养地的农闲时间,而齐旭东并未休息。他在忙着学习新的技术,掌握生态种植等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的种植方法。“我看现在都搞秸秆还田,打算今年秸秆不往外扔了,直接打碎,放水浸泡,它是有机质,当肥料了。”齐旭东说。陈鸿军记者张瑞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