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助力丹东企业技术升级
7月19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丹东企业技术需求成果对接会在丹东高新区育成中心举行。应市科技局邀请,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专家团队与孔雀表业、克隆集团、恒星化工等本地企业就纳米材料制备及产业化应用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推动本地企业与国内顶尖科研资源深化协同合作,助推我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作为我国纳米科技领域顶尖科研机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纳米材料制备、检测及应用开发等领域成果丰硕,技术储备雄厚。对接环节中,孔雀表业、克隆集团、恒星化工、丹东药业、百特仪器、江和新材料、化工研究所等7家企业,分别就精密零部件耐腐蚀抗疲劳、密封件摩擦副性能优化、功能性纺织品涂层材料性能提升、满族道地药材小分子加工、纳米粒度仪光学检测、钛化物涂装工业应用、纳米氮化硼性状控制等方面提出技术需求。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专家团队现场逐一答疑,并结合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提供解决方案、探讨合作方向。同时邀请百特仪器加入纳米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我市企业走向更大市场。会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专家实地考察了部分参会企业。此次对接会成果丰硕,为丹东企业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持续发挥科技管理部门的组织服务职能,全力推进我市与国内一流创新资源协作,积极引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科创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匹配,为丹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记者:张丽娴
07/23 - 前阳经济开发区“冲刺跑”
7月12日,位于丹东前阳经济开发区的东港大闰肉禽食品有限公司包装车间扩建项目完成主体上梁封顶。该项目总投资2.2亿元,占地面积27亩。建设内容包括厂房及冷库,新增设备16台(套)。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1.5亿只肉鸡,年产值约2亿元,年利税约1300万元,解决就业约500人。项目于3月开始进行桩基础施工,目前正在进行生产车间主体施工,预计11月底前完成全部建设工程,12月底前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大闰食品项目为前阳经济开发区今年推进的重点项目之一。上半年,前阳经济开发区锚定“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全区上下以冲刺姿态投入工作,坚持谋项目、定指标、抓落实、强招商多措并举,全力推动各项重点任务提质增效,奋力实现“双过半”目标。上半年,投资2.2亿元的大闰食品、投资1亿元的盛阳食品、投资1亿元的天泓水产、投资1亿元的杰林制衣、投资1亿元的万令物流5个项目相继开工;铭程环保自动化更新改造项目、艾图爱制衣数字化设备改造项目已完成建设;森力智能、明晨印刷两个项目已取得土地批复;金亿和服饰、立孚服装、新巨华服装、弘榆水产、洪林仓储项目已完成组卷程序并报送至上级自然资源部门审核。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推进华能丹东电厂给水管线迁改工程、东港市前阳镇自来水管网(201国道-北大街段)项目进度,目前,华能丹东电厂给水管线迁改工程已开工,自来水管网项目已完成项目立项工作,现已进入招投标程序。积极争取兴边富民、一般债券、两新两重等政策资金,包装东港市东区供热管网新建工程(1期)、东港市东区污水管网新建项目、丹东前阳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给水管网新建项目、丹东前阳经济开发区服装产业园区博爱街、粮东街道路工程等8个项目。精准招商提质增效,构建产业集聚新生态。上半年,盘活闲置资产1处,建筑面积约0.24万平方米;全面梳理园区产业布局,精准锚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深挖区域资源禀赋与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现有行业资源优势,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面向全国优质头部企业,实施靶向招商策略,采取扬长补短、延链补链、以商招商、产品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先后赴大连、上海、北京、苏州等地开展精准招商,累计开展“走请”活动30次,对接洽谈项目27个,总投资约50.6亿元。上半年共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约15.3亿元。此外,10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推进,总投资约6.95亿元,力争年内签约。这些项目的签约落地将为前阳经济开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记者:张瑞
07/22 - 共绘跨境电商新蓝图
7月17日,中国(丹东)跨境电商综试区工作专班组织召开跨境电商专题培训会、研讨会,深度解析政策红利、区域优势及跨境电商发展趋势,探索跨境贸易发展新路径。工作专班31家成员单位业务骨干、全市商务系统相关负责同志及重点跨境电商企业代表参会。培训会以“聚焦综试区建设培育跨境新动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数字商务研究院专家,深入剖析浙江跨境电商发展精髓,系统解读跨境电商发展背景、核心产业政策、外贸综合服务与海外仓建设、行业趋势与关键培育点、园区高效运营策略以及数字贸易数据跨境流动的广阔前景。研讨会围绕如何将“边”的潜力转化为“跨”的胜势展开热烈讨论,内容涵盖政策协同创新、通关便利化升级、跨境金融服务破局、国际物流通道拓展,特色产业带与跨境电商深度融合、东北亚市场精准开拓等方面。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将丹东打造成为辐射东北亚的跨境贸易关键枢纽节点。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丹东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迈入深化实施、聚力攻坚的新阶段。工作专班将持续凝聚各方力量,将独特的边境优势与创新活力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全力谱写丹东跨境电商引领开放、驱动发展的崭新篇章。记者:刘响杜依帆
07/22 - 认证培训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为扎实推进全市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近日,丹东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了小微企业认证帮扶培训,为全市有认证需求的企业提供专项支持。本次培训特邀大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专家进行授课,内容涵盖三个方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知识、实施流程及典型案例;绿色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服务认证及“三同”工程政策解读;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等新兴领域介绍。通过系统讲解,助力小微企业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自愿性认证的核心要点。培训中,专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丹东地区105家企业的负责人及质量管理人员授课,指导小微企业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提升质量水平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训企业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增强了质量管理意识,为完善管理体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将持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宣贯推广,通过多元化培训和精准帮扶,助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记者:王俊
07/21 - 点燃项目新引擎
今年以来,丹东市元宝区坚持“项目为王、投资为上”导向,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开复工500万元以上项目47个,总投资124亿元,开复工率达94%。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元宝区创新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包保制度,压实主体责任,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已开复工的500万元以上项目中,既包含宇拓新材料标准化厂房建设、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15个新开工项目,也有机械密封产业化、赛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32个复工项目,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实现项目接续滚动发展,元宝区紧盯国家、省政策动向,围绕产业发展、“智改数转”、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储备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84个,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下一步,元宝区将锚定项目建设不放松,让项目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民生改善的基石,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记者:于国洪
07/21 - 奋进当“夏”!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盛夏时节,在我市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建设者们争分夺秒、有序作业,全力以赴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7月7日,在合作区中车风机电气控制装备制造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主体厂房钢结构、变电站、地下管网预埋等配套工程,正在推进重载道路、室外配套管网施工以及设备进厂安装等工作。在东港市上海电气新材料制造项目现场,项目建设同样如火如荼。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3栋标准厂房改造及辅助设施安装,部分生产线装备安装调试完毕,其中,高精传感器生产线已于4月投产运行,3条循环再造生产线7月正式投产。二期工程已于6月底启动,新租两栋标准化厂房,7月进行改造施工。据介绍,今年上半年该项目已完成投资3.03亿元,下半年计划投资2.8亿元,主要建设复合材料再造生产线、驱动链再造生产线、电控类物料再造生产线、电气风电区域运检中心和振动监测类传感器制造生产线。今年以来,市发改委坚持落实市委市政府“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工作部署,会同各地区、各部门聚力打好打赢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决胜之战,抢前抓早各项工作,集中力量推进项目前期攻坚,深化银企融资服务,全力保障各类资源要素,推动一批高质量项目开工建设,稳固了项目建设向好发展态势。今年,全市计划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720个,其中新开工382个,续建338个。计划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02个,其中新开工69个,续建133个。截至7月15日,全市500万元以上项目开复工686个,开复工率91.7%,其中新开工322个,开工率84.3%,复工364个,复工率100%。亿元以上开复工项目191个,开复工率88.1%,其中新开工45个,开工率65.2%,复工146个,复工率100%。宽甸、振安、振兴、元宝、合作和高新6个地区开复工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多措并举精准发力,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我市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市领导包保重点项目“红黄绿灯”预警机制,市领导带队赴一线协调解决征地、环保等瓶颈问题,上半年推动40个亿元以上项目顺利开工。通过“抓、推、促”行动专班,制定倒排工期表,开展联合督导,打造审批“绿色通道”,会同金融机构为132个项目提供融资服务,总需求达355.6亿元。省级重大工程和央地合作项目推进顺利。全市纳入省重大工程项目共6个,截至目前,兴边沿江公路、隆强科技机械密封、五一八大型镦锻曲轴、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实训基地4个项目已开复工,金山热电二期等2个项目计划年内开工。全市纳入省重点央地合作项目共8个,截至目前,丹东新建粮食仓储、东港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风机电气控制装备制造、风机大部件装备制造、锂电储能设备制造、上海电气新材料制造6个项目已开复工;华电海上风电一期项目计划8月开工。年内,我市省级重点项目可全部实现开工建设。正视问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确保成效。当前,项目建设仍存在新开工重大项目推进不及预期等问题,对此,我市将强化全周期服务,压实主体责任,倒排工期推进;破解要素瓶颈,加强用地、资金等保障;聚焦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高质量项目,形成“四个一批”良性循环。下一步,我市将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推进项目建设,针对未开工项目组建专班破解难题,加速形成实物工作量。通过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服务效能、谋划重大项目,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奠定坚实基础。记者:邢漫
07/18 - 丹东港向新而行蓄动能
近日,丹东港传来捷报,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729.7万吨,同比增长22.6%,为全年生产经营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基础。今年以来,丹东港持续稳固钢铁产业供应链,不断强化与本钢、通钢等重要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科学合理制定卸船及铁路疏港计划,全面保障钢厂原燃料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显著提升钢材在丹东港的下水占比。在双方紧密合作下,上半年,外贸进口铁矿石吞吐量同比增长27.5%,钢材吞吐量同比增长16%。紧紧抓住国家相关政策机遇,激活“北粮南运”新动能,认真落实“总对总”合作协议,积极与厦门建发等粮贸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开拓黑龙江和吉林中东部地区的玉米货源市场。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高效的物流服务,上半年,玉米吞吐量同比增长170.5%。持续强化招商局集团南北港口合作优势,与招商港口(华南)散杂货营运中心、厦门建发、天津永续共同签订四方协议,成功开辟“丹东港—华散”“东方海泰”轮南北协同粮食精品班轮航线,有效提升粮食运输的效率和稳定性,上半年,内贸玉米南北协同业务量同比实现增长141.4%。聚焦市场动态,密切关注水渣行情变化,灵活且合理运用商务策略,积极推动水渣装船发运。通过不断优化操作流程和提升服务质量,上半年,水渣吞吐量同比增长57.2%。此外,丹东港深度走访辽宁和吉林地区辉绿岩、玄武岩等碎石客户,有效衔接产业链与物流链,以“媒婆式”服务推动碎石的高效流通。上半年,碎石吞吐量同比增长140.8%。未来,丹东港将紧跟行业趋势、优化服务质量,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港口事业繁荣作出更大贡献。记者:王子宁
07/17 - 专项辅导助力企业竞逐“数据大赛”
近日,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联合市数据局、中国联通丹东分公司组成专家服务团队,深入辽宁久香安康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智慧农业专项辅导,为参赛企业角逐2025年“数据要素X”大赛辽宁分赛奠定基础。据了解,此次大赛由省数据局联合12个部门共同举办,获奖项目不仅有机会被推荐至国家“数据要素X”全国总决赛,获得产融合作资源支持,还能入选国家数据局、辽宁省数据局组织编制的相关典型案例集。辅导中,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整合省级数字农业项目资源,协助企业获得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及绿色食品认证;市数据局为企业开放农业气象、市场行情等公共数据接口;中国联通丹东分公司专家服务团队提供“云+网+端”一体化技术支撑,为企业参赛提供全方位保障。通过专项辅导,企业首次将传统种植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项目实现节水15%、肥料利用率提升20%的阶段性成效。此次专项辅导是我市协同多方力量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实践。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将发挥“政府+科技+市场”的合力,培育更多农业数字化标杆企业,助力乡村振兴。记者:邢漫
07/16 - 启动发展“主引擎” 跑出发展“加速度”
64个重点项目开复工、22个优质项目签约落地、三大产业插上数字翅膀……今年上半年,振安区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锚定“三区一地”发展目标,以项目建设为“主引擎”,聚焦产业升级、改革创新、民生改善三大主线,交出一份份满意的“期中答卷”,为决胜之年奠定坚实基础。围绕“四个图谱”精准发力,为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开复工500万元以上项目64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8个。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32场,对接企业76家,成功签约2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纺织印染服装、电力装备制造、射线仪器三条产业链代表企业与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老虎云达成合作意向,为传统产业插上数字化“翅膀”。农业、工业生产有序开展。一季度,振安区蔬菜菌菇、水果、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6.3%、15.4%和23.6%。3个乡村振兴衔接项目、2个农业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有5个村成功跻身辽宁省美丽宜居村创建名单。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10个“百企百亿技改专项行动”工业项目实施,新增规上企业5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户、创新型中小企业1户,6个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逐步改变工厂面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发展活力。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已全面铺开,为农民吃下“定心丸”;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尤为明显,依申请类事项实现“应进必进”“网上可办”,服务好评率达100%,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文体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冰雪温泉莓好欢乐季冬游振安”“魅力振安金秋相约”等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单日线上流量一度突破17万人次,“振安有好物进社区进大集”等活动轮番登场,叠加“以旧换新”政策红利,使区域消费市场持续回暖。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发展的落脚点。通过“春风行动”“百万学子留辽来辽”等17场招聘活动和7场直播带岗,帮助293名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和200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上岗。同时,持续加大医疗、教育投入,发展成果惠及群众:“一次挂号管三天”的便民就诊模式赢得患者点赞;持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崭新的五龙背小学和完成改造的二十九中学相继投入使用,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学习环境。聚焦民生福祉。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净化整治,开展“迎双节、净家园”等活动,让乡村面貌一新;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400亩人工造林和150亩森林抚育为大地增绿添彩,空气优良天数等指标稳居前列;持续巩固筑牢安全防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着力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让“老有所养”更有温度。创新养老服务,开展“线上订餐+线下自提”的助餐模式,在试点区域受到欢迎。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建成镇街居家和社区养老中心6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7个,家门口的“养老幸福圈”正在形成。接下来,振安区将锚定目标,鼓足干劲,瞄准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招大引强;确保10个技改项目全面开工;力争新增1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一窗通办”改革,覆盖率不低于90%;加快振安区医院分院及发热门诊的改造建设……以过硬作风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奋力冲刺“双过半”。记者:王一淞
07/16 - “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推进公共数据资源规范化共享工作,为数字政府建设和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注入动能。截至目前,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已累计发布数据目录6176条,汇聚公共数据5.1亿条,构建起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数据“快车道”。近年来,我市以“数据共享、服务提质、安全可控”为目标,着力推动公共数据资源“聚、通、用”协同发展,以高质量数据服务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让数据成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动力引擎。以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中枢,目前已全面建成“数据直达(市级端)”系统,完成78个数据接口对接和目录、资源等8大功能模块的开发,实现对分散数据资源的标准化整合与动态更新。通过优化数据归集路径,强化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实时交互能力。今年上半年,全市共享数据接口调用量突破90万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2%,显著提升了数据调用效率和响应速度。“通过标准化数据质检、精准整改和技术支持,我市数据共享效率和服务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我市聚焦企业群众办事“堵点”,深化综合窗口改革,着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扩面提质,通过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实现了业务流程大幅优化,让越来越多的“数字跑路”代替了“群众跑腿”。记者:刘作庆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