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创新改革措施实 服务提升效果好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根据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各项指示要求,明确了“制度建设年、程序规范年、服务加强年”三个工作主线,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硬核举措”,人社系统营商环境得以持续优化。为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打包办”“一次办”,市人社局已经实时调整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台账,对12项依申请类事项、151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实施台账化管理,分别明确责任部门、责任科室、责任人、联系方式,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力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把原来分散受理的职工参保登记、社会保障卡申领等87项业务打包成10件事“一次性”受理。对外设置柜员制受理区、综合服务区和内部办理区,28个受理窗口“一站式”受理全部业务,职工正常退休申请、稳岗返还申领、技能补贴申领、就业登记等25项高频事项在规定办结时限基础上提速87%,实现简单事项马上办、打包事项一次办、关联事项提速办。此外,市人社局积极推进政务服务能力“一体化”“一窗化”。1月1日——4月8日,人社业务政务服务系统网办件达到134122件,政务服务事项网办事项占比55.8%,全程网办率达到61%。截至目前,市人社局政务服务减时限率达到86.86%,平均跑动次数0.34次,平均材料数量1.07个,平均受理环节数0.33个,即办件比例达到74%。此外,市人社局还在全市率先推进“一窗办”改革,“一窗”受理比例达到79.2%。首创“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全力破解群众办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杂症”,确保投诉有门、求助有人、服务有效。“办不成事”窗口自创立以来,累计接待群众167人次,破解难题14项。为了推进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市人社局指派专人、形成专班负责推进“一网通办”各项指标落地落实,并严格实行“日调度、日评比、日通报”制度,在人社局机关楼一楼大厅LED显示屏动态展示指标完成情况,将“一网通办”纳入工作实绩考核,作为职务职级晋升、评先选优、绩效奖金等次的重要评价依据。2020年以来,共向政务服务平台发送“好差评”数据195692条,好评率实现100%。值得一提的是,市人社局还在推进政务服务平台“标准化”“智慧化”方面下足功夫。目前,已经同步拓展丹东人社APP、公众号、企业网上申报、政务服务平台、大厅触摸屏等服务功能,人社服务智慧大厅开设政策咨询服务区、企业自助服务区、个人业务自助区、金融功能区4个功能服务区和1个24小时自助体验区,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记者姜慕馨
    04/19
  • 举办招聘会 铺设就业路
    4月15日上午,市总工会、人社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妇联联合举办了“2021年丹东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专场招聘会”。通过线上、线下、智慧化市场等多元化招聘形式,为下岗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困难人员谋出路。招聘会在丹东市智慧化市场大厅举行,现场人头攒动,热闹不已。一些求职者将心仪的招聘信息一一用手机拍下,细细筛选;还有的求职者选择主动出击,面对面与企业人员咨询招聘工作内容、薪资等事宜。“之前在大城市工作,现在想回到家乡发展,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上周通过‘丹东市总工会’公众号了解到本周要召开招聘会,参与招聘的企业涉及行业种类挺多,便想来碰碰运气。”一位应聘者说道。招聘会吸引了近50家发展势头好、待遇优厚企业参会,机械制造业、副食品加工业、仓储物流业、电子商务业等20余个行业提供就业岗位约300个。为积极推动下岗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创业工作,助力我市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主办方通过我市“就业人才智慧服务平台”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就业岗位选择机会,获得了广大求职者的热烈欢迎。此次招聘会共吸引250余名求职人员前来应聘。近年来,市总工会通过开展免费职业培训、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职工法律援助等形式,努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成功率,同时积极与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深入合作,为辖区失业就业困难人群与企业搭建良好的供需桥梁,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全力帮扶下岗职工尽早实现再就业。记者曲艺
    04/16
  • 市民政局: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丹东新闻网讯苏晓明记者姜慕馨4月14日,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启动了“走进困难家庭倾情解忧暖心”专项行动,用真心、热心、耐心、贴心、暖心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全面提升民政为民服务质量,持续推动升级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据了解,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将结合本年度城乡低保提标前期审核工作,对城乡低保、低收入群体进行一次全面入户走访,现场答疑解惑,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知晓度,及时了解民情民声,建立及时主动发现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为了实现困难群众需求信息与各类救助资源有效对接,各级民政部门还将继续把社会救助融入社区治理网格,做到主动发现、及时精准救助,不断优化救助审核确认程序,实行社会救助容缺受理,简化社会救助申请审核,逐步取消可以通过政府服务平台查询的证明材料,对没有争议的救助申请家庭可不再进行民主评议,对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和个人,及时纳入临时救助范围,积极开展“先行救助”。此外,在走访摸排中,民政部门还将边帮扶边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现有救助政策未覆盖的困难问题,通过临时救助、“一事一议”等方式进行解决,并通过采取财政引导性投入、与慈善部门合作、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在市、县(市)区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基金,对政策覆盖不到的困难群众实施“发点球”式精准救助,提高兜底保障能力。
    04/15
  • 一季度全市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现开复工166个 大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邢漫“一季度,全市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现开复工166个,总投资792.6亿元,开复工率50.5%。其中,新开工项目39个,复工项目127个。”4月13日,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计划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29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5个,复工项目204个。截至目前,各大项目建设正有序进行。全市推进“项目年”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发展改革委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和“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发展”思想,认真落实好项目年“五项活动”和“四项制度”,积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在精准帮扶方面,我市全面落实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包扶制度,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对全市100个年度重点项目进行定点包扶,建立各地区各部门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截至4月8日,市级领导30余人次赴项目建设现场,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与此同时,全市掀起了项目建设高潮。我市确定3月19日至4月30日,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开工月”活动。在3月19日全市“项目集中开工日”当天,全地区开复工项目47个,为完成全年项目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4月8日,全地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已实现开复工184个。“随着项目集中开工,我们将不断加强调度,推进解决项目问题。”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推进“项目年”工作实施方案》安排,我市坚持每半月调度一次重大项目开复工情况,开工月期间进行周调度,收集项目建设问题,充分利用项目建设黄金期,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全市项目谋划工作专班作用,加大项目谋划包装储备力度,通过组织各县(市)区、各项目专班工作组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完善地方配套、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等,不断增加项目储备数量、提高储备项目质量,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连续性提供项目支撑。截至3月底,全市500万元以上项目储备数量已达到213个,总投资1862亿元。
    04/15
  • 丹东凤城红旗镇:洋菇娘打开致富路
      4月7日,红旗镇新力村1组王吉有的洋菇娘冷棚里春意盎然,洋菇娘秧上已结出翠色欲滴的果实。王吉有和妻子正在给洋菇娘秧打叶。他说,这些洋菇娘“五一”就能成熟,采摘期能到7月末,现在正是关键期。王吉有种植洋菇娘有10年了,是红旗镇最早一批种植户。他现在种植的“紫金2号”,比其他品种丰产30%,他家占地3亩的冷棚种植洋菇娘一年能挣10万元。“洋菇娘好管理、时间短、见效快,洋菇娘成熟了客商直接来订货,是致富的好出路。”王吉有说。    红旗镇地理位置独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非常适合洋菇娘生长,造就了红旗洋菇娘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从2009年起,红旗镇党委、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把发展洋菇娘作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广泛宣传种植洋菇娘的优势,并组织人员到山东、河北等地考察学习。同时,他们开办各类培训班,推广洋菇娘的种植技术。如今,在红旗镇有100多人的农民技术员,为种植户提供栽培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方面技术支持。    有了好的产品,如何才能将他们推广出去,打出品牌?红旗镇党委、政府率先在新力村成立了村级洋菇娘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形象宣传、合作社统一销售的形式,形成了该村“一村一品”典型模式。2017年新力村被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评为洋菇娘“一村一品”省级示范项目。同年,被凤城市评为特色产业先进村。如今,该村从事洋菇娘产业农户占村总户数90%。2020年,全村洋菇娘产业总产值3600万元,净利润3000多万元。    有了好的发展模式,红旗镇在2017年成立了“凤城市红旗镇洋菇娘协会”,引导当地农民种植洋菇娘,并积极开展培训、销售服务等工作,带动全镇发展洋菇娘产业。同时,他们努力打造“红旗洋菇娘”农产品地理标志,现在该地理标志正在审批中。通过多年的努力,该镇的洋菇娘种植面积已达3252亩,冷棚2240栋,成为全国最大的洋菇娘保护地产区。  自发展洋菇娘产业以来,种植户的收入逐年增长。同时,该镇将发展洋菇娘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提高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新力村6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井轩就是受益者之一。王井轩因给儿子治病花费了60多万元,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村里利用扶贫贷款帮助他调整地段,建起一个占1.7亩的冷棚发展洋菇娘项目。他和妻子通过种植洋菇娘,当年就还上了贷款,如今每年有六七万的收入,成功脱贫。他说:“感谢政府推荐了这么好的项目,我现在对脱贫致富信心十足。”  洋菇娘产业的长足发展,也带动了红旗镇包装、餐饮等二、三产业迅速发展,洋菇娘加工点等涉农设施遍布全镇。红旗镇党委书记范政新说:“我们镇洋菇娘产业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着力提高种植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包装宣传力度,做大做强洋菇娘产业。”
    04/14
  • 网络 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阳春时节,草长莺飞。4月12日一大早,家住宽甸满族自治县牛毛坞镇牛毛坞村的姜玉文手里端着一盆鸡食,冒着小雨步履蹒跚地走进鸡棚。正在山坡上四处觅食的跑山鸡,一见主人纷纷从四面八方跑进鸡棚,围在姜玉文身边。姜玉文把鸡食倒进地上的鸡食槽里,来到鸡窝边,把里面的鸡蛋捡到盆里。“今天一早捡了5个鸡蛋,下午还能捡几个。”姜玉文说,家里现在还有20多只母鸡,平均一天能下10多枚鸡蛋。按照现在的价格,一天收入20多元钱。“农村电子商务就是好,卖货不用东奔西跑,到时村干部就上门收购,拿到电子商务上卖,我坐在家里就能轻轻松松收钱。”姜玉文高兴地说,过去农村家家户户都养鸡,攒了几十个鸡蛋,得骑车或坐车到镇上卖,搭上一天工夫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有了电商平台,院里养的、地里长的都能卖钱了,收入还增加不少。他指着自家房子说:“去年我把房子装修一新,安上热水器、地热和卫生间,我们两口子过上了舒适的日子。”借助网络摆脱贫困的不止姜玉文一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山深处的农民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正在借助网络摆脱贫困,改变生活。采访了解到,牛毛坞村创建了“一、三、五”农村电商扶贫项目,即建立“一个平台”、组建“三个团队”、实现“五个统一”,线上线下并行助力脱贫攻坚。通过电商扶贫,共帮助贫困户销售30余种当地土特产品,仅贫困户家的鸡、鸭、鹅蛋销售就近20万枚,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均每年每户增收500余元。截至目前,牛毛坞村电商平台运营近5年,不仅彻底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还帮助众多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我活了这么大岁数,真没想到东西还能上网卖。俺们庄稼院里的山货野果,搭上电商直通车,都成了香饽饽。”说起电商平台,同村80多岁的扈明东笑得合不拢嘴。正是电商销售,每年为他增加10多万元的收入。别看扈大爷年纪大,可身板硬朗,他养了一辈子蜜蜂,也指着酿蜜这项技术谋生。“以前,我都是自己把蜂蜜驮到镇里卖,现在岁数大走不动了,驻村干部帮我把蜂蜜拿到电商平台上卖,一斤卖二三十元不说,还不用我跑腿。”扈大爷感慨道,同样的野山蜜,自己蹲市场,挣的都不够贴补家用,还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拿到电商卖,收入翻了数十倍,自家也摘了穷帽,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去年受疫情影响,我们村部分农产品出现卖难,我们又尝试了一种新方式——直播带货,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效果不错。”牛毛坞村第一书记耿健说,近年来,直播开始在消除贫困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消费者通过看直播购买产品,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也可以通过直播把产品卖到千家万户,进而推向全国市场。他做完一期直播带货,就帮助贫困户销售滞销的笨鸡蛋27000多枚,鸭蛋3000多枚,鹅蛋2000多枚、蜂蜜100多公斤、干香菇500余公斤。网络对接上贫困地区,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宽甸下露河朝鲜族乡川沟村曾是贫困村。村里连绵10多里的映山红花谷,每年四五月份就会绽放,颇为壮观。随着网络的传播,川沟村成为丹东春季旅游的打卡地之一。“自从映山红被媒体报道后,我们村就出名了,我的生活也跟着发生变化。”川沟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袁春林说,每年的旅游季,他都推车到花谷卖蜂蜜,乡里还帮他印了带有二维码的名片,让他走上了电商致富路。如今在我市,电商网络扶贫项目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开花结果。宽甸大西岔镇杨林村是我市最早开展电商扶贫的村,就是这个村的电商平台,现已发展成以宽甸山水、满族文化、地方特产等为基础的党旗红宽甸电商产业扶贫联盟——“品味宽甸”区域公共扶贫品牌。目前,这个电商联盟已经完成“百村千组”便利店建设,在179个村建设204个服务点,每个村完成“一个群、一个店、一个网店、一个产业基地”的“四个一”建设。而且,每个村服务点完成“产品陈列卖货、村民邮件自取和投放点、新零售产品分享点”的3个功能建设。3年多来,联盟通过完备服务体系帮助贫困村民和合作社销售鸡鸭蛋,山野菜,板栗,蓝莓等农产品近500万元,人均增收500—2000元。“互联网+”,加出脱贫新动力,也改变了我市贫困地区村民的生活。如今,走在曾经的贫困村,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对未来充满憧憬。“党的好政策和网络科技助力,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日子更有奔头!”袁春林说,川沟村的未来值得期待。记者唐莉
    04/14
  • 信贷资金60亿助力东港乡村振兴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张瑞日前,记者从东港农商银行“乡村振兴在行动普惠金融进万家”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未来三年,东港农商银行将立足服务三农、服务县域、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定位,向本地区新增投放信贷资金60亿元,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东港市委、市政府始终重视与农商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及省农担公司交流合作,助力“三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东港农商行是东港市金融机构体量、纳税第一大户,也是服务“三农”的主力银行。2020年,贷款余额116元,东港市占比35.53%,其中惠农贷款92亿元,占比83%。一直以来,东港农商行以水稻、草莓、海产品等涉农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为重点,理念创新,产品创新,为东港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东港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成立近五年,始终与东港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和辽宁农担公司紧密配合,在信息提供、融资协调、银企(农)对接、产品创新、普惠金融和惠农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辽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对东港市的惠农服务提质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入驻、2019年成立东港办事处,至今年2月底,累计为东港市担保种养加各类项目2919个,担保金额12.4亿余元,东港市19个乡镇(区)均有受益,涵盖草莓、海产品、种植养殖等20多个行业。此次,计划三年新增投放信贷资金60亿元,其中: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投放信贷资金30亿元;用于支持本地区春耕备耕生产投放信贷资金20亿元;用于支持本地区专业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放信贷资金10亿元。
    04/14
  • 全力提升服务水平 全面释放政策红利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开展“一网通办”、全力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去年以来,市财政局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丹东市开展“四大行动”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立足财政职能,坚持问题导向,推出一系列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财政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贴心周到的服务。为此,市财政局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方面下功夫。在涉企收费方面,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涉企收费政策,全面清理取消省级以下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对于未纳入非税目录的收费项目,一律不得立项缴入非税电子化收缴系统,从源头上杜绝了乱收费的可能,每年修订非税收入项目目录和涉企收费目录,并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上公示,设立并公示涉企收费监督举报电话,确保上级各项减税降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2020年,为了落实支持企业开工复产的各项降费政策,全市各级财政落实政策共计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6000余万元,让企业和个人真正地得到了实惠。”市财政局税政法规科负责人刘国栋说。市财政局实行收费项目清单制管理,编制全市收费目录,在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上进行公示,并结合上级最新政策,对目录进行实时的动态调整,用于指导全市收费管理,保障缴费义务人的合法权益。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改革,重点与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紧密结合,引入微信、支付宝等便捷缴款方式,没有依据的收费不得进入新系统,实现了源头治理,避免了违规收费、乱收费对冲全市“四大行动”的政策红利。如何让“一网通办”在财政工作中取得成效?为此,市财政局对政务服务“办事指南”基本信息、环节信息、材料信息事项逐条逐项进行自查,再次梳理了电子证照目录,做到事项清单清晰明确,办事指南复核精准。市财政局先后两次减时限、减环节、减跑动次数,大力优化政务服务网上办事流程。其中,平台审批时限由国家规定20日缩减到5日,办理时限压缩75%,审核环节平均缩减到2个,办理环节压减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市财政局还对代理记账业务进行网上审批,并主动上门服务,既做到实地查验,又减少中介机构到审批机关往返的负担,减少企业跑动次数和环节,实现企业零跑动。为了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市财政局全力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工作。按照申请服务事项“应进必进”的要求,市财政局与市营商局签署了“三集中、三到位”协议,采取远程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综合窗口的方式,按照“部门授权、一门受理、应办即办、承诺办结”的模式开展工作。市财政局将继续秉承为民服务的初心,全力提升服务水平,让改革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聚焦收缴单位和缴款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退费、“一网通办”、工程项目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领域,进一步推进创建服务型机关,优化丹东营商环境,助力丹东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王洪满
    04/14
  • 合作区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丹东新闻网讯记者刁庆峰近日,从合作区管委会了解到,该区一季度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见快的新气象,顺利实现“开门红”。合作区坚持以产业链建设为核心,全力推进产业提质增效,东方测控、孔雀表业、五一八等龙头企业优势进一步凸显,和本精密、哈曼音响、锦裕服装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其中,五一八、哈曼音响、孔雀表业分别实现同比增速61.6%、46.9%、47.4%。该区持续推进领导包联、挂图作战、按月讲评机制,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9个,总投资120.98亿元,开复工率达到61.3%。其中,新开工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15.7亿元;复工项目14个,总投资105.28亿元。东方测控在线检测、和本精密智能电智造、孔雀表业精密加工服务平台等转型升级项目,以及五一八船用曲轴、和本精密比例阀等5000万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04/13
  • “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见实效
    丹东新闻网讯赵环宇记者王洪满自开展2021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以来,市税务局组建一支由120名税务骨干组成的“丹东征纳互动平台专家团队”,实时在线解答纳税人、缴费人关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办税效率,极大提升了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据了解,今年是我市连续第八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旨在以税务人的“用心”,换来税费服务举措的“创新”,税收营商环境的“清新”。为了使“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提速增效办实事,市税务局除加大力度答疑解惑外,还延长了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续实施应对疫情部分税费优惠政策。同时,市税务局主动甄别符合优惠政策条件的纳税人、缴费人,通过电子税务局等渠道精准推送、滴灌辅导,让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和缴费人应享尽享、直达快享。另外,拓展掌上办税APP“云税通”,纳税人可以通过拨打“2612366”直接通过电话咨询,同步实现网络办税。
    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