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辽宁省古琴艺术节在阜新落幕
一曲《阳关三叠》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古琴的韵律之美。(受访者供图)铮铮弦上音,幽幽古琴曲……10月14日,为期11天的第二届辽宁省古琴艺术节在阜新市落幕。本届古琴艺术节上不仅有经典古琴曲目上演,还通过公益性讲座、古琴文化展等形式在沈阳、大连、本溪、丹东多地与古琴演奏者联动,开展系列古琴文化普及活动,为我省古琴及传统文化爱好者带来空前的音乐体验。本届古琴艺术节演出共有10首曲目,既有《阳关三叠》《关山月》《良宵引》等古琴经典传统曲目,或清幽恬淡、或雄浑高古,呈现琴乐雅韵之美;也有《卧龙吟》《四大景》等技法难度较大的现代古琴曲,或古朴厚重、或轻灵明快,7位古琴演奏者引领观众穿越时空、对话古今,近距离品味古琴的独特魅力,体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整场演出气氛热烈,观众掌声不断。古琴的余音仍在萦绕,舞台上又传出素雅清脆的琴歌诗诵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在唐代非常流行的《阳关三叠》古琴曲的演奏者是身穿长裙的古琴梅庵派第五代传承人李旭,她与王嵩、王道、汤舒帷三位吟诵者以琴歌诗诵进行演奏,琴声时而低沉、时而欢快,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让观众惊叹民族音乐的魅力。“古琴这个乐器不像古筝、笛子那样被很多人了解,我希望通过这个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古琴这件乐器及其演奏的曲目,作为一名古琴艺术传承人能把音乐带给大众、服务大众、回馈大众,非常有意义。”李旭说。开幕式演出结束后,在阜新市图书馆举办了“精讲古琴文化追寻千年回响”古琴文化与传承讲座,本次讲座聚焦于探讨古琴文化历史渊源、演奏技巧、音乐表达方式以及如何传承等主题,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琴文化的独特之处,吸引古琴文化爱好者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中。“悠扬琴声古韵绽放——大闲古琴馆当代名家古琴展、琴谱展”也在阜新市大闲古琴馆举行,展出20多张古琴,此展集聚名琴、实物、文献、书籍、视听和互动于一体,从“琴”“式”“斫”“谱”“曲”等角度向观众展现古琴虚静高雅的人文之美,充分彰显了大闲古琴馆在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古琴文化的社会责任与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沈阳、大连、本溪、丹东多地开展琴人联动系列古琴文化普及活动。“本届古琴艺术节充分体现了古风古韵与今声新韵的结合,既有传统琴乐的含蓄之美,也有当代琴乐的时代新声。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闪亮的艺术瑰宝,这次艺术节也让我们年轻人对古琴这种古老的乐器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辽宁省古琴艺术节组委会副主席张希多说。
10/18 - 辽宁本溪:漫山枫叶醉金秋
这是10月16日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老边沟景区拍摄的枫叶林(无人机照片)。 金秋时节,本溪市的枫叶进入观赏佳期,红叶漫山,层林尽染,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新华社记者陈为摄 这是10月16日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老边沟景区拍摄的枫叶林(无人机照片)。 这是10月16日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老边沟景区拍摄的枫叶林(无人机照片)。 10月16日,游人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老边沟景区观赏枫叶。 这是10月16日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老边沟景区拍摄的枫叶。 10月16日,游人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老边沟景区拍照。
10/18 - 辽宁:跨山越海 2000多种农特产品汇聚大连
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产品,伴着民族风情的乐曲……近日,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一期东厅人潮涌动,2023年大连市对口支援(帮扶)地区农特产品展销会拉开帷幕,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西藏那曲市索县、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辽宁省朝阳市、贵州省六盘水市,以及大连市约130家企业、2000多种农特产品参展,以各自特色,展现地域风采,“点燃”展会热度,更生动展现大连市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农特产品展销会开幕第一天就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选购。(摄影:杨国胜)据悉,此次参展的农特产品,很多是对口支援地区生产商和经销商从当地专程运到大连,确保供货渠道和产品品质正宗、优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143团9连职工倪泽寒告诉记者,参展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大连市民的热情,大连的援疆干部带队将新疆特色农产品带到大连,对于宣传新疆好物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此次展会是非常好的平台,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与这样的展会。”在展会开幕式上,大连、八师石河子市两地共14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大连市援疆工作队副领队宋浩表示,本次汇集了30家企业380余款新疆农特产品参展,致力于让更多的大连市民品尝到物美价廉的特产,消费助农,更希望借此机会积极推动两地部门和企业达成多项产业和项目合作,“我们有信心俘获现场嘉宾和市民的味蕾,更有信心推动两地携手共进、续写两地经贸交流合作新篇章!”在西藏那曲市索县的展台前,野生冬虫夏草、野生贝母等产品吸引了市民的关注,藏香、风干牦牛干、美容面膜等颇受欢迎。大连市援藏工作队副领队邵鸣介绍,此次展会是帮助西藏农牧民增加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具体体现,两地将继续通过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市政府经济合作交流办公室对口支援二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展销会,通过消费助农,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大连市对口支援(帮扶)地区基本情况,形成人人参与对口支援(帮扶)的良好氛围,让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落在实处。记者:周爱娜
10/17 - 2023“辽品出辽”名品推介会顺利召开 齐聚辽宁十四城知名品牌
开幕式全景9月27日,“服务辽宁输出辽宁”2023“辽品出辽”名品推介会顺利召开。本次推介会以“一展、二赛、三演、四联盟”的形式,正式发布七星选品标准,齐聚辽宁十四城知名品牌,携手助推“辽品出辽”。名品推介会现场本次推介会的圆满举办,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辽品”、了解“辽品”,将品质优良的“辽字号”产品走出辽宁,走向千家万户,“辽品出辽”也将成为推广辽宁产品,辽宁品牌,辽宁文化的新名片。本次推介会由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主办,辽勤集团承办,并得到省委宣传部、省老字号协会等多家单位的支持。建立七星标准,让辽品最具竞争力为让辽宁优质产品走出家乡、走向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启动以来,努力提升“辽品”的市场美誉度和占有率。2023“辽品出辽”名品推介会开幕式上,辽勤集团首次对外公布“七星选品”标准,通过整合公共标准,建立“辽品出辽”七星选品标准。根据评分情况,将符合标准的辽宁产品优选入库。目前已有27个辽宁品牌入选“辽品出辽”精品库。未来,辽勤集团将充分发挥服务资源和场景优势,为辽宁优质企业、品牌、产品搭建发展、推广、整合平台。“七星选品标准,设计了七个维度,分别是政府的标准认证、第三方权威检测、消费者口碑评价、媒体实时报道、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的认可、行业协会的综合评价、品牌权威智库专家的综合打分。”在推介会现场,省委党校教授李海鹏,为与会嘉宾解读了“辽品出辽”精品库七星选品标准及辽宁品牌地图。不仅如此,七星选品标准及辽品出辽选品的权威性也得到了辽宁省食品检验检测院的高度认可与肯定。七星选品标准的设立,进一步落实了辽宁特色产品市场,为拓展辽品产品的品质提供了保障。名品推介会现场名品推介会现场建立双产业联盟,带“辽品”走出去。辽勤集团充分发挥企业服务场景与品牌赋能优势,一方面把住产品关,汇聚更多的辽宁优质产品;一方面汇聚更多有集采能力的销售终端及采购商,建立辽品出辽集采商业联盟,打通产品上下游,助推辽品出辽走深走实。活动现场,进行辽宁优品产业联盟成员、“辽品出辽”集采商业联盟成员证书颁发仪式。众盟鸡蛋、汤泉一品酸菜、龙山泉啤酒等10家企业获“辽勤十佳优质供应商”证书,并正式签约入“辽品出辽”精品库。麦德龙、中石化易捷、中石油昆仑好客等综合采购供应商,共同建立“辽品”集采商业联盟,将秉持服务“辽品出辽”理念,坚持“优势共享、互利共赢”原则,持续提升成本质量管控能力和水平,以更优惠的价格采集到更高品质的产品。十四城携手助力“辽品出辽”14市联手启动共同打造“辽品出辽”辽宁产品振兴,辽宁品牌振兴,凝结辽宁14个城市的共同期望。开幕式最后,由辽勤集团携手全省14个市,共同按下启动按钮,共同启动“辽品出辽”的崭新篇章。2023“辽品出辽”名品推介会的开幕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辽勤集团对推动辽宁产品升级,“服务辽宁,输出辽宁”做出的努力,更让我们看到了辽宁产品走向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心。辽宁美食表演赛现场辽宁美食表演赛现场一直以来,辽勤集团的选品团队扎根乡间地头,一直走在发掘辽宁优品的路上,努力将田地里的优品送上更大的餐桌。会上,主办方公布了辽品选品标准,辽勤集团与相关企业部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会场外还同步举办了2023“辽品出辽”名品展及“百城千味”辽宁国宾美食表演赛,促进与会嘉宾进一步了解极具辽宁特色的品牌及优势产业。
10/17 - “海丝遗珍”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盛景
9月29日,在鞍山市博物馆开展的“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及平潭水域出水瓷器展”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参观。此次展览由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福州市博物馆主办,展出的65件瓷器是从众多沉船出水瓷器中遴选出来的代表性瓷器,包括清康熙青花青釉葫芦瓶、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大碗等。这些被大海深藏了300多年的精美瓷器,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瓷器之美和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盛景。“碗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屿头乡北侧五州群礁的中心——碗礁附近。附近渔民世代在此捕鱼而常会用渔网打捞上来瓷碗,故以碗礁为名。2005年,“碗礁一号”沉船被发现,同年,中国水下文物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工作历时三个多月,累计出水文物1.7万余件,出水文物多藏于福州市博物馆。“碗礁一号”出水的瓷器为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镇民窑产品,大部分为青花瓷器,少量为青花釉里红器、单色釉器、五彩器等。瓷器胎质坚硬,胎色洁白,胎釉结合紧密。青花瓷器型有盘、花觚、尊、香炉、罐、碗、深腹杯、瓶、盏、洗等,青花色泽明艳、层次丰富,大件陈设器画工精美,反映了清康熙年间景德镇民窑最高的制瓷工艺。左图为康熙青花雏菊纹菱口盘,右图为康熙青花青釉葫芦瓶。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介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瓷器不仅装饰题材广泛、图案布局巧妙合理,更在纹饰上面突破了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气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碗礁一号”沉船及平潭水域出水瓷器展现场,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观众可一睹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考古报告显示,“碗礁一号”沉船遗址地处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这里往北可至长江流域和北方各港口,往南可达泉州、广州等贸易港口,及至东南亚地区,是南北贸易的必经之路。同时,沉船遗址出水了大量的遗物,以瓷器占绝大多数,另有极少量的木质、石质、铜质器物,多数归为外销商品。在此次展览中,清康熙青花雏菊纹菱口盘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该盘的内外壁均饰十六开光雏菊纹,盘心为卷叶地五缠枝菊。张振玉介绍,雏菊纹又称“翠菊纹”,有学者认为它描绘的是地中海的一种花卉,具有典型的域外文化特征。这类瓷器有一个名字叫“克拉克瓷”,它是指明末清初的一种青花外销瓷器,其特征就是在器物面上画成了一朵花瓣形,在花瓣里面又画上各种纹样,就好像在开着窗户一样,所以它叫作“开光”样式的瓷器。在“碗礁一号”沉船瓷器中,就有一批绘有开光纹样的器物。还有一些器物的图案也与13世纪西亚地区银器的造型风格相似,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这都为推定“碗礁一号”运载的物品为外销货物提供了判断依据。张振玉认为,“碗礁一号”是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转运港的重要见证。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产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碗礁一号”沉船出水的文物不仅代表了清早期中国民窑瓷器的较高水平,也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手实物资料。据悉,展览将展至12月20日。记者:谭硕
10/16 - 辽宁:金秋好“丰”景
眼下,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水稻即将迎来收割期。各地实施选育良种、科学田间管理等措施,水稻丰产稳产已成定局。图为10月14日,一列高铁在大连庄河市一片金色的稻田间行驶,为千重稻浪增添了一份灵动。
10/16 - 鞍山摘得辽宁省第十二届艺术节最高奖
近日,辽宁省第十二届艺术节闭幕式在大连举行。鞍山两部作品获得本届省艺术节6个单项文华奖,并摘得本届艺术节最高奖——辽宁文华大奖。由鞍山市演艺集团创排的大型海城喇叭戏《玉石沟》荣获辽宁文华大奖;该作品编剧李明辉获辽宁文华编剧奖;该作品舞美设计孙军、孙丹获辽宁文华舞台美术奖;该作品主演曾斌、杜晓玲获辽宁文华表演奖。由市艺术剧院打造的话剧《人间晴雨》主演宋凯荣获辽宁文华表演奖。本届艺术节继续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宗旨,汇集了全省文化艺术资源,通过精彩纷呈的舞台艺术演出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等,充分展示近3年来辽宁艺术发展的新成果。参加本届省艺术节演出的33部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鞍山市演艺集团、鞍山市艺术剧院的两部作品,分别以乡村振兴、弘扬英雄楷模为主题,依托本土地域文化和人物感人事迹,通过海城喇叭戏和话剧的艺术形式,生动呈现鞍山人、鞍山事、鞍山味,作品接地气、冒热气、树正气、鼓士气。新时代新征程,鞍山市演艺集团和鞍山市艺术剧院将始终以文艺赋能鞍山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奋力谱写鞍山全面振兴新篇章。记者:赵梓含
10/13 - 首届辽河楹联书法文化节启幕
金秋十月,翰墨飘香。10月11日,首届辽河楹联书法文化节在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及辽河美术馆盛装启幕,为广大市民及游客带来了一场文化视觉盛宴,并吸引了国内众多知名媒体关注。本次文化节由中国楹联学会、中共盘锦市兴隆台区委员会、盘锦市兴隆台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楹联书法文化为载体,突出表现湿地之都、人文盘锦、集贤汇雅、品联观书的主题。旨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兴隆台区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弘扬传统文化。本次楹联书法文化节将持续到11月11日。首届辽河楹联书法文化节启幕现场。开幕式现场热闹非凡,进行了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实习基地和渤海大学美术学院实习基地授牌仪式。这两大基地的落成,搭建了校地双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高校的文创原动力和楹联文化相互融合,使双方在学术和文化研究方面踏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为盘锦市及兴隆台区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随着开幕式结束,本次辽河楹联书法文化节正式开启。参展作品来自全国各地、天南海北,其中大多为历史帝王、名人名家的楹联作品,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创作的优秀作品,可谓是一场楹联书法文化领域的盛会。书法种类涵盖了篆、隶、行、楷、草等体式,各家的风格各异,意趣斐然,于挥毫泼墨间彰显了中华楹联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还邀请了业内专家、文化名人及各界领导、嘉宾莅临本次文化节。驻足欣赏。辽河美术馆一楼展厅的《湿地之都人文盘锦》——全国名家湿地主题楹联书法邀请展,现场热情大气的中国红底色让人震撼不已。一幅幅对仗严谨、内容上乘、笔精墨妙的作品赢得了参观者的点赞。“风翻苇荡,霞落海滩”等作品以辽河自然风光和历史为底色,充分展现着艺术家对盘锦湿地及大美自然环境的热情讴歌和赞美。同时,邀请了全国著名书法家以“集贤汇雅品联观书”为主题倾情献宝,并从中优选出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100套楹联作品进行展出。参观者纷纷表示,展出的楹联作品诗书结合,韵味绵长,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值得细细品味。中正和美的中堂书画。在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主馆内,极具观赏、品鉴和收藏价值的50余件馆藏精品,每一件都极富学术研究价值,可视为珍品。自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开馆以来,这里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来到盘锦的打卡地,一位参观者看着这些展品竖起大拇指表示,未来的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必将成为东北文化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边参观边讨论。据介绍,本次文化节包含《济济一堂》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楹联墨迹展、渤海大学书法研究院师生楹联书法展、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贺联展、当代书法家巨联展、楹联馆藏“辽河画院”代表画家丈二匹巨幅画展、《中和之美正大气象》——全国中国画名家中堂作品邀请展、《淮上花开》——淮安书画院作品展、《湿地之都人文盘锦》——全国名家湿地主题楹联书法邀请展9场展览活动,分别在辽河美术馆及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展出。与此同时,在文化节期间开展盘锦市楹联协会全体会员大会、中国楹联书法大讲堂等5场楹联系列活动,向广大市民及游客普及楹联文化、书法艺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楹联书法的文化魅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本次文化节在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画龙点睛”作用,也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战略部署的一次有益尝试。兴隆台区以本次文化节为契机,把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辽河美术馆、广厦艺术街、百年福街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挖和空间的重构,推出若干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大辽河楹联书法博物馆在全国的品牌影响力,实现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作者:张营/文宋岩赵之钢/图
10/13 - 辽西走廊河西走廊都有一条“彩陶之路”
日前,“一带一路上的河西走廊”大型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在甘肃省进行,河西走廊再次引起热议。与此同时,我省的“辽西走廊”也引起人们的关注。“河西”与“辽西”两条著名的交通要道,经贸、文化交流廊道,分居中国北方一西一东两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带盖彩陶瓮,红山文化器物,距今5000年,牛河梁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5500年,甘肃省博物馆藏。两地出土的彩陶有共同走向千载风云激荡,万类霜天自由。河西走廊与辽西走廊,一横一纵,一西一东,相距2000余公里。作为国内两大著名文化交流通道,“河西”与“辽西”两大走廊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密切联系。河西走廊,因地处黄河以西而得名。这条长约1200公里的通道横卧在甘肃省西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辽西走廊,因穿越“古辽西”而得名。这条长约500公里的通道南起燕山,横穿医巫闾山,直抵辽河流域,呈西南-东北走向。虽然所处地理空间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但“河西”与“辽西”这两条承载了厚重历史印记的廊道,在几千年的时间迭代中熔铸了相同的文化底色——它们既是经贸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廊道,也是民族交往交融的重要廊道。换言之,这两条历史廊道既是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包容性”的践行者,也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代表者。若要站在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节点上追根溯源,河西走廊与辽西走廊的最初互动和交流,与史前的“彩陶之路”有关,距今已有5000多年。甘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彩陶最为发达的地区。这些线条流畅、纹样别致、造型独特的彩陶,不仅是河西走廊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独特文化风貌的体现,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书写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河西走廊上的彩陶最早出现在8000年前,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国内其他地区彩陶没落后,这里的彩陶仍代际相承持续了5000年。甘肃省博物馆“彩陶艺术展”展厅沿着时间轴线陈列了各式彩陶,勾勒出一条不曾中断的“彩陶之路”,尤其是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史前彩绘艺术珍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曾对河西走廊上的“彩陶之路”有过这样的论述:这条路是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彩陶之路”对中西方文明的互动、融汇、发展和兴盛都产生过非凡的影响。考古研究发现,距今约5500年,河西走廊上的彩陶受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影响。与此同时,地处辽西走廊上的红山文化也同样受到了庙底沟类型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彩陶”上,“河西”与“辽西”以仰韶文化为交流点,有共同的走向,实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红山文化专家郭大顺表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沿着辽西走廊北上,在辽西地区“开花结果”,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彩陶,就是庙底沟类型北上的实证。实际上,辽西走廊上也曾有一条“彩陶之路”,就像河西走廊上的“彩陶之路”是“丝绸之路”前身一样,辽西走廊上的“彩陶之路”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前身,而这条“草原丝绸之路”,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沟通欧亚的商贸通道。慕容氏从辽西迁至河西走廊附近如果说史前时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河西”与“辽西”走廊的彩陶注入了同一个文化基因,那么,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河西走廊与辽西走廊的关联又进一步密切,因为它们面对同一个族群袭扰:匈奴。2000多年前,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此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上设置了“河西四郡”,支撑起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与此同时,汉武帝在辽河以东地区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被称为“汉四郡”。辽西走廊是连接中原地区和“汉四郡”的重要通道。“河西四郡”和“汉四郡”设置的过程,也是西汉王朝与匈奴对决中不断获胜的过程。汉武帝在河西走廊“断匈奴右臂”,在辽西走廊一带又“断匈奴左臂”,匈奴势力衰弱。就这样,西汉王朝既保证了边疆安全,又保证了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顺畅。在此过程中,不得不提一位西汉名将,他就是被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李广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王昌龄诗中的“飞将”指的就是李广。“龙城”则是指右北平郡,其位于辽西走廊上,西汉时期,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后来,随着西汉与匈奴战事发展,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又从东北向西进军,参加了“漠北之战”。最终,西汉取得胜利,加速了我国北部地区进一步的统一和开发,可谓意义深远。如果说两汉时期,河西走廊与辽西走廊是共同打击匈奴的前沿一线,那么,此后的东晋十六国时期,这两条历史廊道之间又有了紧密联系。吐谷(读yǔ)浑,一个前后大约存在了300多年的政权,其政治中心在伏俟城,也就是今天的青海省共和县一带。朝阳市“三燕文化”研究学者周亚利说,吐谷浑与东晋十六国时期在辽宁朝阳建立政权的前燕和后燕同根同源。3世纪末,慕容鲜卑的一支从今天的辽西地区西迁,穿越河西走廊,最终在今天的青海地区建立了政权。其疆域范围与河西走廊毗邻,其间,这支政权也曾进入河西走廊,并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交汇。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被吐蕃所灭。几乎在吐谷浑西迁的同时,一名叫昙曜的僧人在“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市附近的天梯山上,带人开凿窟洞。20多年后,昙曜在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开凿了云冈石窟。又过了30多年,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在辽西走廊上的义县,东北地区唯一佛教造像石窟群——万佛堂石窟开凿。相同的凿窟技艺,相同的塑像手法,石窟文化,自西向东,一脉相承。一条明长城连接两廊道戈壁荒漠,巍巍雄关,尽显浩气荡荡。站在明长城西端点的嘉峪关关城上,极目远眺,远处的山脉延绵起伏,雄峻壮阔;树木葱郁,古朴巍峨,尽显气势壮阔。站在明长城东端点的丹东虎山长城上,放眼望去,满眼绿色,心旷神怡,在枝叶繁茂的林间,一条“长龙”蜿蜒前行,气势恢宏。明长城在穿过河西走廊与辽西走廊后,将甘肃的嘉峪关市与辽宁的丹东市串联起来。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的明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柴晓明认为,长城是文明与文化交流联系的纽带,是农业社会与游牧社会并存的标志。在修筑长城所进行的人口迁移过程中,民俗和文化得以传播。同时,位于交通要道和要冲的墙体、关隘和军堡为内外族群交通、贸易提供了庇护。青海省博物馆设有吐谷浑展区,用文物和图片展示吐谷浑政权的发展历程。图为展板上绘的《慕容氏西迁示意图》。
10/12 - 辽宁:2023大连艺术节精彩启幕
10月7日,由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2023大连艺术节在大连大剧院盛大开幕。作为开幕大戏,广州歌舞剧院的大型舞剧《醒狮》精彩上演。作为开幕大戏,广州歌舞剧院的大型舞剧《醒狮》精彩上演。(图片来源:市文旅局提供)大连艺术节是近年来大连市规模较大、极具影响力、持续保留的地方性文化艺术盛会和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近3年共引进高品质舞台艺术精品剧目30多台、演出近50场。来自上海芭蕾舞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国家话剧院等国内外顶级演出团体轮番登台献艺,芭蕾舞剧《白毛女》《八女投江》、民族舞剧《赵氏孤儿》以及曾获文华大奖的舞剧《沙湾往事》、话剧《四世同堂》《三湾,那一夜》等优秀舞台作品先后在大连舞台亮相,使广大市民尽情欣赏经典,尽享艺术独特魅力,同时为大连增添了多元化的艺术元素和文化气质。2023大连艺术节秉承历届艺术节的办节宗旨,将持续举办至10月28日,共引进12部、19场国内外高品质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包括广州歌舞剧院大型舞剧《醒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话剧《无人生还》《完美陌生人》《人世间》,徐涛、韩童生、张秋歌三位艺术家跨界呈现的朗诵诗剧《何幸相逢》以及来自西班牙、爱尔兰、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经典乐团、舞蹈团带来的高品质、高水准节目。展演活动同时,本届艺术节还将举办多场系列活动,将以“向海逐梦·搏浪同行”为主题,举办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城市文化旅游交流年会,邀请业内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互促互进;将以“观物澄心”为主题,举办5台特色美术作品展览和5场“秋日沙龙”公益性艺术赏析活动,美术作品展与艺术赏析活动相得益彰、尽善尽美,让市民感受大连这座城市的文化艺术气息;将以“艺术零距离”为主题,让市民走向舞台、走近艺术,“沉浸式”“面对面”感受艺术魅力。记者:彭杭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