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 长影乐团举办第六届《春之声》音乐会:中国优秀交响音乐专场演出
      4月23日19时,由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长春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长影集团承办的长影周末音乐会系列演出——第六届《春之声》交响音乐会在长影音乐厅举行。长影乐团以饱满的演奏热情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中国优秀交响音乐作品专场艺术盛宴。  《春之声》交响音乐会是长影乐团的固定演出品牌,以展示民族艺术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从2015年首演开始,今年来到了第六届。今年的《春之声》交响音乐会,长影乐团精心选取了五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带领观众从不同侧面了解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与成就。  音乐会由国家一级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姜金一执棒。音乐会由一曲《白山黑水·素描》拉开序幕,上半场的重头戏,是根据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声乐名作《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长影乐团携手青年钢琴演奏家周莹,完整再现了这首代表着中国钢琴协奏曲作品极高水平的经典名曲。乐曲分为《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四个乐章,长影乐团以铿锵有力的演奏诠释出了乐曲史诗般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构成了协奏曲不朽的篇章。  音乐会下半场以著名音乐家刘炽作曲、长影乐团已故音乐总监史志有改编的交响诗《我的祖国》拉开帷幕。随后,长影乐团青年歌唱家柳婷带来了交响叙事诗作品《兰花花》。  本场音乐会最后登场的交响音诗《壮美的牧歌》,是根据内蒙古经典长调民歌《牧歌》创作而成的,长影乐团用音乐带领观众走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草原。演出结束后,观众用久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对艺术家们的崇高敬意。
    04/25
  • 守护云岭 守护我们的家园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在这样一个旨在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动员民众参与环保活动的日子里,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地处祖国西南的云南省,通过一个个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普通人的影像,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云岭画卷”。  云南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美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就将在昆明召开。拥有如此多的“头衔”和美誉,不仅是因为“底子好”,更得益于云南省多年来持续不断地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图为航拍视角下的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孔当村(2019年11月8日摄)。(新华网念新洪/文赵普凡/摄)    一名生态护林员行走在横跨独龙江的一座桥上(2019年11月7日摄)。(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航拍视角下的丽江老君山九十九龙潭景区,粉色部分为盛放的杜鹃花。老君山国家公园位于丽江市西部,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八大片区之一,也是大滇西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摄于2020年4月25日)。(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老君山九十九龙潭景区盛放的杜鹃花(摄于2020年4月25日)。(新华网和红艳/摄)  丽江老君山九十九龙潭景区,杨春龙(左1)和同事们正顺着栈道捡拾垃圾。他们长期驻扎在老君山上,既是景区的导游,也承担着巡山护林、捡拾垃圾、守护“生态宝库”的任务(摄于2020年4月25日)。(新华网丁凝/摄)  图为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被誉为“鸟中大熊猫”,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重要的越冬地和中转地(2021年3月19日摄)。(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陈光会在给黑颈鹤喂食玉米粒。陈光会是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镇车路村村民,2004年,她从婆婆手中接过志愿保护黑颈鹤的接力棒,成为大山包的“鹤妈妈”(2021年3月19日摄)。(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航拍视角下,“市民河长”划着皮划艇在滇池湖滨湿地里巡河。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滇池流域水生态和水环境明显改善,水质企稳向好(摄于2019年3月8日)。(新华网赵普凡/摄)  滇池湖滨湿地里,3位“市民河长”正划着皮划艇巡河。自2009年以来,昆明市已招募4届“市民河长”,他们成为滇池保护中重要的民间力量(摄于2019年3月8日)。(新华网赵勇/摄)  图为昆明海埂大坝正在啄食的红嘴鸥。作为春城的“老朋友”,自1985年起,红嘴鸥已连续36年迁徙到昆明过冬(摄于2021年3月12日)。(新华网念新洪/摄)  洱海,是大理的“母亲湖”,也是无数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在洱海之上,常年活跃着一群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的“治水人”。图为航拍视角下,研究人员在洱海水面进行采样工作(摄于2020年12月10日)。(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右)在用显微镜观测洱海藻类情况。自2007年起,王欣泽就扎到洱海边,开展湖泊保护治理研究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被用于洱海保护治理当中(摄于2020年12月10日)。(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洱海滩地管理员正在打捞水葫芦。洱海滩地管理员岗位设立于2004年,主要负责水葫芦打捞、死亡水草清除、白色垃圾和漂浮物清理等工作(摄于2020年12月8日)。(新华网丁凝/摄)  截至目前,大理市环洱海8个乡镇、2个街道办,以及大理市洱海水资源管理所共有滩地管理员142人,他们分布在洱海环湖岸线上,成为守护洱海重要的基层队伍(摄于2020年12月8日)。(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在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拍摄的“长江第一湾”。与“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同样令人惊叹的,是江边绵延数百里的柳林,它们如同一条绿色的飘带,与江水相映成趣(摄于2020年4月21日)。(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和朝明(中)带领群众在金沙江边种植柳树。金沙江边郁郁葱葱的柳林,凝聚着沿岸几代村民的汗水和心血。石鼓镇林业工作站站长和朝明,是种柳人队伍里的中坚力量,8年来,他带领群众在江边种下10万余株柳苗,用一抹抹新绿,为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添砖加瓦”(摄于2020年4月22日)。(新华网丁凝/摄)  图为美丽的沉水植物海菜花。海菜花只有在温暖清澈的河湖里才会出现,因此被称为“清流精灵”“水质试金石”,它同时也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深受云南多地老百姓的喜爱(摄于2019年6月20日)。(新华网陈畅/摄)  图为大理州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村民们正在种植基地里采收海菜。近年来,为了保护洱海,洱海县砍掉了大水大肥的大蒜种植业,转而培育绿色生态产业,海菜种植就是其中之一(摄于2020年12月13日)。(新华网丁凝/摄)  图为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西黑冠长臂猿。西黑冠长臂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云南)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约1400只,占全球90%以上,并集中分布于云南哀牢山和无量山地区(2021年3月4日摄)。(新华网赵普凡/摄)  图为牛晓炜在用望远镜观察西黑冠长臂猿。牛晓炜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西黑冠长臂猿“声音通讯”研究工作,“我们的课堂在野外,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实验室。通过我们的研究,去更好地保护西黑冠长臂猿,保护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2021年3月4日摄)(新华网赵普凡/摄)  孙应祥是云南省师宗县南盘江林业局瑶人沟秃杉箐森林管护站的一名护林员。从2004年至今,一个人坚守在远离人烟的大山深处,守护着3万多亩林区(2018年3月10日摄)。(新华网罗春明/摄)  瑶人沟秃杉箐林区位于曲靖市师宗县与文山州丘北县交界地带,拥有曲靖市现存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孙应祥说,能通过自己的坚守保护生态环境,无怨无悔。(新华网罗春明/摄)
    04/23
  • 云南元江:凤凰花开红艳艳
      近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河谷地带,凤凰花绽放,十分美丽。新华网发(杨晓国摄影报道)
    04/23
  • 探秘东北虎豹踪迹!看看这里的“监控设备”有多强大
      4月22日,中国吉林网来到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珲春分局的辖区内。前不久,这里刚刚拍摄到了一组最新的东北虎“家族”的影像:一只东北虎妈妈带着三只幼崽“踏青”。  中国吉林网了解到,目前,该分局配备了几千台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和传输的远红外相机,而这些相机的“终端”,则是监控中心的监控平台。在这里,实时记录着每一次拍摄到的虎、豹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影像,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20余条记录。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张秋磊李志明
    04/23
  • 世界地球日中国吉林网带您“巡山”找虎豹……
     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当日上午,中国吉林网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珲春局的工作人员一同进山巡护,探寻虎豹“踪迹”。
    04/23
  • 云南曲靖:春色如画醉游人
      连日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爱情小镇百花盛开、景色宜人,吸引市民纷纷前来观赏游玩,享受如画春色。新华网发(杨俊鹏摄)
    04/22
  • 东兴: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无害化处理 守护美好家园
    “倒垃圾要倒进对应的垃圾桶,不能倒错了……”家住东兴镇黄竹村的李奶奶像往常一样出门扔垃圾,嘴里不停地念叨。近年来,东兴市运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统一收运和无害化处理,通过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模式,守护山青水绿新农村。“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呈现‘量大、成分复杂、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无害化处理程度不高’等特点。”防城港市东兴环境生态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城镇相比,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基础设施滞后,使得农村生活垃圾难以获得集中、及时和无害化处理,致使当地大气、土壤和水体受到污染,产生一系列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威胁到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乡村面貌,与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的要求背道而驰。为此,东兴市农村生活垃圾采用“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处理体系,先是村上的环卫工人将生活垃圾收集至垃圾钩臂箱,由镇里安排车辆将垃圾钩臂箱转运至垃圾中转站,再由大型垃圾转运车运至焚烧厂进行处理。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作基本覆盖了东兴市所有镇村,能做到日产日清,并采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方式处理,充分实现了资源化和无害化。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工作对农村建设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也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势所趋。对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东兴市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着力建设当前经济下稳定的垃圾处理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记者:曹晓玟
    04/22
  • 东兴:强化城镇污水治理 守护生态宜居家园
    守护生命之源,创造美丽生态。为深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东兴市着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以污水整治为抓手,从严从细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在强化监管督导、责任落实、完善治污设施等工作进程中,多措并举提升水环境治理效能。连日来,东兴市城西片区污水截污改造工程、市政排水改造工程、江平工业污水处理厂等项目都在加快施工建设。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确保城西片区污水截污改造工程如期推进,在年初项目施工前期,该市相关部门就与外方沟通协调,及时消除了外方对我方在边境沿线且我方领土范围内修膳排污设施的疑虑,进一步推进了施工进程。经改造后,原先向北仑河段排放的城区污水将由泵站运输到城东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可有效避免污水直排给北仑河带来的污染风险,进一步打造干净优美的河道环境。自2016年以来,东兴市致力加快完善城市雨污分流、污水截污干管、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等“污垃”项目建设及运营,并于2017年完成了东兴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截至2021年4月,该市累计共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长约4905米、新建雨水管7315米、新建污水管网7730米、新建城东污水处理厂(二期)等3座污水处理厂、新建垃圾中转站5座、新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6座,累计共完成投资约27982万元。项目的相继建设投入使用,全面推进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分批高效处理,从而提高水污治理水平,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党委政府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据了解,为加快水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东兴市将进一步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强化环保责任,加强企业监管,因地制宜完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扎实开展污水管网排查、生活污水直排口整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等工作,确保全市的出厂水水质、污水处理率等稳定达标,全面营造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稳步提升居民幸福感。记者:方平曹晓玟
    04/22
  • 《东北抗联铁血少年》 百米巨幅组画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铁血少年》百米巨幅组画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少年营”大约70人,平均年龄16岁……《东北抗联铁血少年》组画长卷再现了当年“少年营”的生动故事,一幅幅主题鲜明、感天动地的画卷,绘就了东北抗联“少年营”抛头颅、洒鲜血、顽强战斗的场景,弘扬了东北抗联精神。  4月20日,长146米,高2米,共35幅的《东北抗联铁血少年》组画长卷在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首次呈现。《东北抗联铁血少年》组画巡展开幕作为长春市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启动项目,意义非凡。《东北抗联铁血少年》的创作者,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祖国书画院副院长赵明仁向记者阐述了《东北抗联铁血少年》的创作历程。  “3年前,我问过13岁的小孙子知不知道杨靖宇?虽然他读了很多书,但是并不十分了解杨靖宇。在教一所大学画画时,我问过一名大学生知不知道杨靖宇?这个学生竟然也没有说得十分明白。东北抗联那么多人牺牲在东北这块土地上,但是我们的孩子们连杨靖宇都不十分清楚,更别提铁血‘少年营’里的少年英雄了。”谈到创作画卷的初衷,赵明仁感慨到。  经过反复思索,身为画家的赵明仁决定用画笔,将东北抗联英雄形象、英雄事迹画出来,让孩子们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让孩子们能够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和精神,报效祖国。  赵明仁告诉记者,历时6个月的采访,经过一年的创作,抗联题材第一幅百米长卷——《人民英雄杨靖宇》诞生,并在全省巡展。在展览过程中,长春市教育局提出创作“东北抗联铁血少年”组画,并编入教材,让中小学生受教育。  “我们团队六七位画家,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连春节都是在画室里度过的,终于完成了这幅《东北抗联铁血少年》。希望通过这幅画卷,能  够给中小学生、给我们的后代打下深刻的烙印,让他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赵明仁谈到。
    04/22
  • 繁花初绽•杏好有你 吉林大学杏花文化节开幕
      人间四月芳菲尽,枝头杏花始盛开。  每年四月,吉林大学校区杏花开放,古朴建筑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吉林大学杏花文化节应运而生。  4月21日,吉林大学第六届“繁花初绽•杏好有你”杏花文化节活动在南岭校区开幕。杏花的人文气息和前沿科技交相辉映,形成吉林大学独特的风采。  4月21日是杏花文化节开幕式暨开放日杏花嘉年华,一走进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就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杏花大道200余株杏树,绵延800米,美不胜收。  本次杏花嘉年华开放日活动分为五个区域,杏花文化节舞台互动展演区、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及体验区、杏花文化体验区、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特色活动体验区、“杏花之美工艺之心”工业展示和体验区,包括50余项活动。  同学们参加杏花文化体验、文艺展演、美食品尝、科技创新作品展示和体验等活动,在机器人、无人机活动现场,不少学生们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拔河比赛也在开放日举行,以院系为单位,同学们尽情展示青春的力量。  吉林大学车队更是把纳新舞台搬到了文化节上,体验赛车的同时,还有机会成为车队的一员。  现场还设置了杏花证打卡活动,同学们全员参与打卡活动,热闹非凡。  吉林大学杏花文化节于2016年开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五届。2020年疫情期间借助直播等网络平台,进行了“线上”杏花主题文化活动,成为吉林大学一大文化特色。作者:殷维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