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 云南维西拉河柱村:乡村美、产业兴 “老鸦”飞去幸福来
    载歌载舞的村民记者龙彦摄  “垃圾往坑里一扔,脏水往门口一倒,不管是谁家都干净不起来。”说起五年前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河柱村老鸦树小组的环境,村民李自忠眉头紧锁。7月19日,记者走进拉河柱村看到另外一番景象,整洁的乡村硬化路、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整个村庄美丽如画、瓦舍清新,“颜值”已今非昔比。村落一角建设标语记者龙彦摄  发展产业带来民富村美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拉河柱村群众共同的期盼。短短几年时间,从乡村环境到村民的精神面貌,脱贫攻坚给老鸦树小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占据着离县城3公里的区位优势,拉河柱村首先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产业,村前屋后的自留地里,各种蔬菜绿意正浓,路两旁的核桃、苹果挂满了枝头。  2016年,县里引进龙头企业,以向村民租赁经营方式,开始种植蔬菜。2018年,老鸦树投入205万元,建成420亩露天蔬菜基地,发展糯山药、大葱、大白菜、百合等60多个品种的特色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2020的1.1万元,成为保和镇乃至维西县农民经济收入增长最快的村民小组,家家户户有了摩托车,30多户已经拥有小汽车。  “不打牢经济基础,说什么都是空的。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在‘乡村’,重点在‘农民’,美丽乡村建设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最终受益得实惠的也是农民群众。”拉河柱村驻村工作队长朱建生告诉记者。在这里,随便问村民,都说如今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村子越来越美,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当问及村民小组今后如何发展时,村民们回答:“相信村党的干部,一定能带领大家越干越好。”村组人居环境全面改善记者龙彦摄  整治环境改善乡村面貌  李自忠家门上挂着一面红底黄字的“骏马旗”,那是在村里人居环境评比中得到先进的流动红旗。“骏马旗曾经是脱贫攻坚优秀的表彰,现在是改善人居环境的表彰,不变的是它始终挂在我家门上。”李自忠自豪地说。2018年,维西县以最美城镇、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最美人物“四美”创建为重点,推进宜居宜游、宜业宜养“山水维西·幸福家园”建设。老鸦树小组的环境在“四美”创建中取得了显著改善。  腰包鼓起来后,村民们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村容村貌和文明乡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考虑到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持续性强,方方面面都需要群众参与,拉河柱村党委便让各个小组都参与进来,老鸦树小组变了先进,相邻的花园箐小组也不甘落后。  不久前,过上好日子的花园箐群众在通组道路旁建了一个亭子,取名“颂恩亭”,上书一副对联:“聊点感恩话,常做感恩事”,村民们正坐在树荫下聊天,商讨修建停车场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的事。听说可以造福村里老人,不少村民主动让出自家闲置地,就地取材,在村里建了3个聊天点,公共小花园20个,种植了200多棵绿化树木。  村民乐意干,村组牵头干,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拉河柱村又把废弃的旧木料做成木栅栏,把刚刚复垦复绿的土地围起来。如今,村里的角角落落,随处可见木栅栏围起来的菜园、花园,花园箐小组变成了实打实的花园。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下,拉河柱村人居环境大大改善,老鸦树上不再有老鸦,花园箐处处是花园,村民们笑语欢歌。群众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生活,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拉河柱从“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小康村”“公园村”。村民建起新民居记者龙彦摄  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荼蘼开到清和月,芍药都称富贵花。”这是李自忠家门口贴着的一副用傈僳族语书写的对联。“没有村口那对联,就不会有我家门上这对联,我们希望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李自忠告诉记者,从前阿尺木刮是牧羊歌,今天的歌是《再唱山歌给党听》,听党话跟党走准没错。傈僳族妇女织布记者龙彦摄  据了解,维西县深入开展的“四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改变陋习,形成好习惯、好风气,让群众精神面貌和居住环境都得到有效改善。如今,全县各民族群众自觉抵制好吃懒做、相互攀比、低级媚俗等不良风气,农村乱倒垃圾、乱贴乱画、争吵打架的现象少了,群众逐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村子拥有文史馆记者龙彦摄  “这文明乡风也是致富好路子。拿我家来说,学好了傈僳文化,也能带来创收。比如,老伴用傈僳族传统工艺织出一个荷包,这个荷包拿到市场上去,300块肯定少不了。既有文化韵味,发扬了傈僳文化,还给我们带来了收入。”李自忠说。如今,“四美”创建已成为维西县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古朴静谧与现代文明、特色产业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同时也折射出维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极大决心和有力举措。  云南网记者唐焱张帆龙彦
    07/26
  • 云南会泽县:早熟苹果助农增收
      盛夏七月,会泽县金钟街道2000亩早熟苹果上市了,给广大种植户带来了满满的喜悦。  清晨,天刚露出鱼肚白,乌龙社区三组村民陈忠芬和儿子郑小林已经在果园里奔忙了一个多小时,陈忠芬提着一大桶刚摘的苹果从果园里走出来交给儿子按级分拣,他们要赶早把苹果送到批发市场。清晨的乌龙社区水果批发市场热闹异常,各地批发商早早的来到站点,等着果农运来新鲜的苹果上称装车,然后运送到全国各地。“这里的苹果上市早、品质好、价格地道,很有市场,能赚钱,我每年都来这里拉货。”来自四川的水果商和身边的朋友兴致勃勃地聊了起来。陈本金是乌龙社区的水果种植户,2020年,他的10亩果园实现毛收入24万元,看着今年丰产的早熟苹果,陈本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日子越过越好了,你们看,村里家家住上了楼房、别墅,开的汽车也越来越高档了。”  金钟街道水果种植历史悠久,常年水果种植面积达11000余亩,有苹果、桃子、梨、李子等,其中,苹果5500亩,主要品种有早熟的嘎啦、甜脆等,中早熟的华硕、红露等,晚熟的富士1号、2号等30多个品种。  云南网通讯员杨冬会摄影报道
    07/26
  • 云南弥勒市:芒果飘香小康路
      7月盛夏,弥勒市江边乡落洪沟村一派繁忙。“前几年,我们村的收入主要是靠栽种玉米、甘蔗等传统农作物,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属于广种薄收的状况,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村民白桂英脸上挂着喜悦,她告诉记者:“现在,收完西瓜、摘芒果,一亩地拿‘两份收入’,预计全年有6万元收入,幸福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甜。”种植户在为芒果修枝通讯员供图  江边乡地处南盘江畔,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低热河谷气候、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在“产业兴旺”上做文章,坚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发展热带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带动群众致富。  在发展芒果产业中,江边乡充分发挥“明白人”“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以“一个支部打造一片基地,树立一个示范,服务一方民众”的“党建+”模式,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芒果致富奔小康。  落洪沟村村民余正权于2016年带头在村里种植了120亩芒果树,现已挂果65亩,芒果销售收入高达8万元。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鼓励下,他带动全村16户人家都种上了芒果树,全村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目前已有650亩进入盛果期。每天,慕名而来的客商接踵而至,成了远近闻名的“芒果村”。硕果满枝的芒果通讯员供图  为改变以往“小、散、杂”的发展模式,江边乡先后引进瑞滇、展雁等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万亩芒果示范园。园区每年用工量约2.8万个,支付劳务费300余万元,就地解决了脱贫群众就业难的问题,农户在获得“务工工资+地租租金”的同时,学习芒果种植技术,实现在家门口打工致富。即将销往外地的”江小芒”通讯员供图  由于江边乡的芒果光洁圆润、色泽自然,皮薄肉细、香甜可口,加之在种植中围绕“江小芒”商标打造绿色食品,成了省内外客商争相收购的“新宠”。目前,全乡共种植芒果4万余亩,大部份已上市,芒果品种也从起初单一的台农一号,增加了金黄、桂七、象牙芒等新品种,预计总产量2500余吨,可助农增收1100余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5646元,“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优势产业为全乡的乡村振兴夯实了产业基础。  云南网记者李树芬通讯员赵树龙龚悦
    07/26
  • 建党百年庆华诞 振兴发展看吉林|在长春新区感受创新发展的提速
      七月吉林夏意正浓,振兴路上步伐铿锵。  7月22日,阳光明媚,空气闷热。下午,在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采访的“建党百年庆华诞振兴发展看吉林”大型融媒体采访团的团员们并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一脸认真,参观、学习、采访,一个也不能少。  时间渐渐流逝,团员们的热情不减反增。大家围在长春市委常委、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忠斌身边,听着长春新区这一年来的发展,心潮澎湃。  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期间,专程到长春新区视察指导工作,总书记指出“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为新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路径举措,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溯这一年的发展,一组数据足够亮眼。  长春新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3.9亿元,增速8.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持续领跑东北国家级新区,其中GDP和规上工业增速在19个国家级新区中分别排第4、第3。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完成43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1.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实现了13%、23.8%、27.6%的增长。  过去,提到东北,总给人粗犷的印象,而今,这印象彻底被彻底打破。长春新区在“创新”这两个字上下苦功,做文章,让“创新”成为此地的新标签。  这一年,长春新区的成绩为何如此耀眼,“创新”这一标签如何取得?今天,中国吉林网带你一起去探秘!  长春市委常委、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忠斌说,“一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高标准‘创新’谋划,聚焦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长春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和长春北湖科学城建设,系统谋划研究新区各项重大战略发展规划,协调联动的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同时,坚持不懈抓高品质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比较优势显著提升。坚持不懈抓政产学研创新“协同”,“联合吉林大学、光机所、华为等大院大所大企开展合作共建,高水平创新联盟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李忠斌说。坚持不懈抓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全力提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天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整体竞争力,创新型产业体系快速壮大。坚持不懈抓多元化创新主体“培育”,各类孵化载体发展到144个,集聚科技型企业近2000户、高新技术企业81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近400户,市场主体总数达到6.5万户,市场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坚持不懈抓精准高效“服务”,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提升。坚持不懈抓宜居宜业城市“建设”,产城融合的建设发展模式加快形成。  坚持不懈的努力,将“首次”和“第一”这两个词成为长春新区里最高频出现的词汇。东北首个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在新区落位;东北首个华为研究院在新区成立;东北首个知识产权法庭在新区落位;东北首个新冠疫苗生产基地在新区落位;全省首个企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在新区开通;长光卫星获评为东北唯一一个独角兽企业;东北第一台自主笔记本电脑在新区下线;奥来德成为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新区科技企业数量全省第一;上市企业数量全省第一;专项债项目数量全省第一;高端人才引育数量全省第一;企业满意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国评位列东北国家级新区第一。  长春新区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李忠斌说,“我们将一以贯之抓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按照省委景俊海书记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春新区一周年科技创新成果汇报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优势,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追赶超越,为推进‘一主、六双’战略布局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记者李易书摄影郭亮张秋磊
    07/26
  • 第22届青洽会开幕 特色产品迎客来
      7月22日,热贡艺术(刺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更藏措在青洽会现场制作刺绣。  当日,第22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开幕。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展馆内,来自青海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吸引游客驻足挑选购买。  新华社记者李宁摄
    07/23
  • 第十九届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开幕
      7月22日,演员在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开幕式上表演。  当日,2021(第十九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在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开幕。据悉,本届啤酒节以“举杯太阳岛上醉美冰城夏都”为主题,将持续至8月10日。  新华社记者张涛摄
    07/23
  • 江平镇黄竹村:黄金百香果化身村民“致富果”
    盛夏时节正是百香果飘香的日子在江平镇黄竹村百香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2亩百香果挂满了藤架陆陆续续进入了采收期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一个个百香果也成为了黄竹村的“致富果”在百香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里,记者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藤蔓下,挂满了一个个果实饱满、金黄色的百香果,果香四溢,长势喜人,令人流连忘返,村民们正穿梭在百香果地里,忙着采摘成熟的黄金百香果,并将成熟的百香果摘下、装箱,准备运往外地销售,村民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据了解,自2018年开始,黄竹村将百香果种植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村两委立足当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的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百香果特色种植。该基地种植的百香果有黄金、满天星、紫香三个品种,种植总面积52亩,2020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5万元的收入,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目标,预计今年亩产量达3000斤;在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还充分依托基地示范带动,引导当地村民发展规模化种植,并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让更多的村民能够享受百香果种植带来的红利。江平镇黄竹村党支部书记邓欢殷说:“从现在我们前期的话,因为前期种植管理上,到现在这个阶段到年底的话,我们基本上能保证每天有六位村民在这里务工,他们的工资是按照八小时一天我们给他们100元的工资。”据了解,黄竹村将继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管理模式,并进行土地流转,进一步扩大百香果的种植面积,提质增效,扩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使百香果成为加快致富的新兴产业。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培育村里的致富能人进行带头种植,引导带动更多的村民种植百香果致富,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记者:谭海东禤汉蒙麦绍林张琦(实习)
    07/23
  • 湖南资兴:“莲子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7月21日,在湖南省资兴市唐洞街道香花村,农户在采收莲蓬(无人机照片)。眼下,湖南省资兴市大面积莲田进入采收期,当地农民忙着采摘莲子进行保鲜、烘干等加工。近年来,资兴市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莲子经济”,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新华社发(李科摄)
    07/22
  • 【来云南清凉一“夏”】这个暑假,“追星”正好!
    你有多久没看过星空了?夏日夜晚,吹着微风远离城市喧嚣身处漫天星河下将属于夏天的美好全部“收入囊中”当大美云南遇上璀璨星空会是怎样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先戳视频感受一下视频来源:新华网正值暑假小布整理了一波云南各地“追星”美图一起来欣赏迪庆州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北端平均海拔超3000米王石宝摄这里户外几乎没有光污染夜晚的能见度高罗晓敏摄因此成为国内最好的星空观赏地之一罗晓敏摄每当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吸引了无数摄影师前来拍摄格玛次里摄红河州一半梯田,一半星空这样浪漫的景象原以为只存在童话中视频来源:央视网快看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这样的情景却近在咫尺元阳哈尼梯田景区陆光汉摄浪漫又奇妙的星轨与梯田融在一起犹如一幅精美的油画元阳哈尼梯田景区陆光汉摄除了哈尼梯田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也是“追星”好去处弥勒·太平湖森林公园陆光汉摄夏天携手家人、良友来这里与山水相伴赏满天繁星拥湖风入梦弥勒•太平湖森林小镇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供图让时间在身旁慢慢流淌真正体验返璞归真的自然情怀大理州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沙溪古镇浩渺星空是唾手可得的幸福只要是无云的夜里抬头便是一万颗星星跳动于冬瑞摄在洱源县茈碧湖畔星河与湖水梦幻般地相遇视频来源:新华网仲夏的夜晚送你满船清梦罗新才摄玉溪市夏季雨后的玉溪市抚仙湖空气更加清新通透夜幕下抚仙湖上方浩瀚无垠的璀璨星空似乎触手可及视频来源:澄江市融媒体中心漫步抚仙湖边呼吸纯净空气澄江市融媒体中心供图在星空与山湖之间开启一场回归自然的旅途澄江市融媒体中心供图除了湖边梦幻的星云也默默守候在高山之巅新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站在哀牢山看星空天空近在咫尺彷佛伸手就能摘到一颗星辰挂进深夜的梦中新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丽江市丽江市的星空藏有太多梦幻这里有国内规模最大的业余天文台玉龙县融媒体中心双子天文庄园供图夜幕降临点点繁星如钻石一般镶嵌在蓝色的幕布上彷佛打开了通往宇宙的传送门玉龙县融媒体中心双子天文庄园供图夏日夜晚来这里便可以眺望漫天繁星探看星云流转玉龙县融媒体中心双子天文庄园供图感受大自然的静美与神奇楚雄州入夜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土林的上空星云密布于冬瑞摄壮丽的夏季星云横卧在地平线上与形状独特的土林遥相呼应犹如科幻电影场景于冬瑞摄曲靖市如果想要回忆一波童年那一定要和家人朋友来曲靖市海峰湿地李春摄躺在草地上仰望繁星听着虫鸟鸣叫李春摄一秒回归小时候那种简单的快乐李春摄其实想要感受云南的星空美景除了以上几个地方去半山酒店住一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足不出户即可听鸟语闻花香泡在浴缸便可仰望浩瀚星河......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这些宝藏体验在云南的半山酒店都可以实现普洱半山酒店韩成圆摄自去年3月27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打造半山酒店这一独具创意的旅游业态和产品以来云南多地对半山酒店的探索和建设不断加快喜林苑·沙溪酒店航拍赵家琦摄目前云南正依托突出的民族文化元素和自然资源禀赋努力建设半山酒店致力于把半山酒店打造成为藏在山间、隐没林中外观古朴、内部高端设施现代、服务一流的精品酒店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山林里、繁星下田园畔、花海中……半山酒店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相融相生酒店建筑设计充分结合当地风格赵家琦摄看完这些你是否已经身未动,心已远?这个暑假快收拾行囊来云南避暑吧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身心得到彻底放松开启养生、养心、养神的避暑之旅策划:曹璐、包涛、杨昊、沐旭资料:迪庆州委宣传部、红河州委宣传部、玉溪市委宣传部、曲靖市委宣传部、丽江市委宣传部、澄江市融媒体中心、新平县融媒体中心、沾益区文旅局信息员:王沙沙、李艾蓉、马雪娟、唐鹏、和晓雁内容综合自新华网、央视网快看、云南网、“一部手机游云南”微信公众号、“迪庆日报传媒”微信公众号、“人文红河”微信公众号、“大理发布”微信公众号、“走进丽江”微信公众号、“掌上澄江”微信公众号、“掌心玉龙”微信公众号
    07/22
  • 聚焦云南旅游革命“三部曲”|玉溪市江川区:星云湖畔寻“星”“云”
      近年来,云南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质”旅游革命“三部曲”,推动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云南旅游在严格把好疫情防控关的基础上全力稳步前行。  一年已过半,旅游革命“三部曲”有哪些新进展、新亮点?我们邀您走进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一起看云南旅游之美,看云南旅游之变。  今天,我们到玉溪市江川区,沿着星云湖,寻“星”,遇“云”。  要问江川最明亮的“星”是哪颗,无疑要数古滇青铜文化。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牛虎铜案等珍贵文物已成为古滇青铜文化乃至云南文化的标志。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珍藏的数千件文物种类丰富、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随着暑假到来,到这里参观的观众也多了起来。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长李红成介绍,他们在重点打造馆内展览的同时,也积极融入社会宣传活动当中,走进学校、乡村,还经常到外地进行展览活动,每一次在外展出都能够吸引到很多的观众。“有的观众看了我们的展览后,会‘追’着来到江川,来到我们博物馆,继续深入了解古滇历史。”他说,对于博物馆文物精美的造型和工艺,观众们总会发出由衷赞叹。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文物  当前,各地博物馆建设都在提速升级,李红成表示,这更让他们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接下来,他们计划加速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与企业、院校、省内其他博物馆联动,开发文创;未来,还希望建设一个博物馆新馆,把古滇文化更好地展示给观众。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馆藏文物  李家山古墓群背靠多依山,面对星云湖。关于星云湖名字的来历有这样的说法:明月夜时,月光映照湖面,如点点繁星坠入湖中,晶亮如云。为保护好星云湖,玉溪市江川区近年来加快推进退塘还湖、退田还湖、环湖截污治污、湖滨带提质改造、入湖河道综合治理等工程,并建设了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走进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湖、山、树、草秀美宜人,夏日阳光为这幅画卷覆盖上一层浓浓的热情,忽如其来的阵雨又迎面送来清凉。当地市民说,这几年星云湖水质改善很多,周末时,大家都愿意带着家人到湖边走走。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在涵养水源、排洪蓄水、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江川区文旅局副局长万立俊介绍,接下来,江川区将在保护为先的原则下,完善湿地公园旅游服务设施,组织康养、休闲旅游。星云湖景色星云湖景色  万立俊表示,江川旅游一直存在内容少、旅游点散的问题,游客多是过境游,很多游客只是在江川吃顿饭就离开了。“十四五”期间,江川区将着力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打造特色村、田园综合体,利用青铜文化资源,打造古滇铜街。他补充说,李家山古墓群第一次考古发掘是1972年,明年将迎来50周年,以此为契机,江川区还谋划建设世界级的青铜博物馆。  云南网记者刘子语黄兴能摄影报道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