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盈江守护中国最后的河燕鸥
黄嘴、黑顶、红脚杆、洁白的羽毛,大自然把最靓的色彩都给了它——这个濒临灭绝的物种河燕鸥。7月6日,COP15“滇西秘境-云南德宏生物多样性”采访团走进大盈江湿地公园,近距离探访栖息于此的河燕鸥。在盈江出现的河燕鸥自然生态摄影师孙晓宏摄 一直跟踪拍摄河燕鸥的自然生态摄影师孙晓宏介绍,河燕鸥为中型水禽,体长37-43厘米,目前我国只在云南德宏大盈江流域有分布。根据近四年的调查记录,每年到大盈江筑巢繁殖的河燕鸥数量在5至7只。 河燕鸥繁殖期为3-5月,营巢所需的条件较为苛刻,巢通常由鸟在细沙地上扒一个浅坑,周围有小石子和一些稀疏的草本植物,可供幼鸟在下面乘凉。在盈江出现的河燕鸥自然生态摄影师孙晓宏摄 河燕鸥每窝产卵通常为3枚,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1天。 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盈江管护分局副局长左常盛介绍,2017年开始,德宏州积极开展河燕鸥专项救助工作,探索“大保护”生态保护机制,通过协调水电站、种群数量调查、栖息地保护、建人工护巢网、截断运输通道、埋设水位线监测标记桩、宣传教育、聘请护鸟员等措施,使得我国境内濒临灭绝的河燕鸥由2019年初国内记录仅有的7只成功繁殖增长至13只。在盈江出现的河燕鸥自然生态摄影师孙晓宏摄 2020年在河燕鸥产卵的季节,大盈江附近的村民发现沙地上的鸟蛋位置后,马上找到管护局人员,让工作人员去拉护巢网。左常盛说:“村民寻找管护人员的时候,我们感到很欣慰,这说明近几年的保护工作是有成效的。以前村民见到鸟蛋都是拿走带回家,而现在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保护。” 云南网记者赵岗
07/09 - 东兴泰国文化园项目有望年底实现运营!
东兴泰国文化园是东兴市重点打造的文旅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建设工作进展顺利TA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容变身计划在年底各场馆将逐步与大家见面明年5月1日,全面正式营业7月5日记者在项目施工现场看到施工人员正在忙碌地进行砌砖、园林景观绿化、内饰和屋顶施工等作业1至12栋楼房的主体已经封顶其中施工较快的1号楼已进入室内精装修阶段且灯光基本安装完毕2到12号楼均按照工期进度有序推进确保按质按量如期完成项目施工项目负责人黄健介绍到泰国文化园目前有200多名工人每天轮流施工,日夜赶工期争取在年底把运营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运营中心主场馆大剧院也将在年底开始试演让市民和游客体验地道的泰国文化表演泰国文化园项目负责人黄健说:“泰国文化园是整个项目的第一期,目前从1号至12号楼已经封顶了,预计明年5月1日全线营业,今年年底逐步开放,现在总投资2亿元。”据了解,该项目总共占地面积约1350亩,项目涵盖泰国SPA、室内水上乐园、水族馆主题餐厅、泰拳体验馆、屋顶无边际泳池、人造沙滩、特色美食街、特色商品街、文化街等内容。项目建设完工后,将有效加强东兴市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文化交流和旅游往来,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记者:李金财
07/09 - 砥砺奋进的敦化丨雁鸣湖镇小山村:搭建致富新舞台 打造乡村振兴新范式
“湖光山色绝佳处,雁鸣湖畔小山村”。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左依牡丹江,右邻雁鸣湖,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它淳朴的水乡风情和渔耕文化,又因著名作家张笑天而被国人所熟悉。 小山村的颜值向来“出挑”,但祖辈守着的好风景,美归美,怎能当饭吃?绿水青山的潜在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金山银山,小山村人民的日子一直靠天种地不温不火地过着。 机遇出现在2016年,那一年,吉林省提出了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打造全省旅游业版图的重要部分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作为曾经在旅游部门工作过的村书记史学良,开始认真思考以乡村旅游业带动小山村产业发展的可能性。“两年之内,如果挣不着钱,可以把股份退回去!”史学良的承诺,打消了部分村民的顾虑,合作社筹得资金9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建设。 湖光山色日日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 小山村的气质悄然发生了变化:统一的白墙灰瓦取代了以往的破旧栅栏,整洁的柏油大街让曾经泥泞的道路成为历史,风景风车、休闲长廊、凉亭、木栈道等系列设施点缀山间。一户一景,老屋又起炊烟袅袅,闲置资源盘活起来,曾经是杂草丛生的山野,如今成了一片花香的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 “升级蝶变”的小山村,逐渐成为当地居民安居乐业、外地人羡慕向往的“田园远方”。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小山村旅游业收益却不降反增,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创收300万元,当地人均增收入2万元。 这一年,全村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100多家相继加入了合作社。 风景变“钱景”:村民变股民,离田不离乡 随着往来游客增多,一些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同时合作社生产的小粒黄豆、鲜鱼馅水饺等农副产品更受游客青睐,畅销吉林省内外。小山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实现农产品生产业、加工业、销售业的融合升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村民收入水平。 老谭鲜鱼馆的老板姚久福对此感受颇深,他和妻子经营鱼馆12年了,刚开鱼馆时效益寥寥,这几年随着旅游业发展,收入逐渐增多,一年下来纯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夏天来休闲避暑的游客非常多,去年我家大概接待了7000多人,人手不够,还请了三个服务员帮忙。大家都来吃我们这儿的绿色食品、感受乡村生活。”村里的变化,他也看在眼里。“以前,下雨出门就是一脚泥巴,现在道路整洁干净,路灯通明。我感觉我们村很好,一点也不比城市差,像花园式的农村!” 安放住乡愁:转型发展,全产业链条不断升级 通过不断探索,小山村已拥有各种民宿产品,如集装箱、民俗住宅等,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逐步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旺季,往往需要提前一周甚至半个月预订。 村民卢秀芹就将自家宅院打造成了民宿,她笑着说,目前的订单已经排到两个月后了。除了自家的买卖外,闲不住的她在景区还为自己谋了一份差事,负责花海售票、验票工作,一个月还能多挣2800元。“来过小山村的人想再来看满山鲜花烂漫,没来过的人想来看云、看山、看水。头几年,一个月的门票收入才两三万元。到今年,赶上周末,一天的门票收入就能达万元!” 往来的游客,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新观念、新信息、新思维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开阔了眼界,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型农村正加速建成。“以前的小山村是雁鸣湖镇最落后的村,现在我们依托自然资源优势,闯出了自己的名堂,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史学良自豪地说。 敦化之美,美在底蕴;敦化之殷,根在乡村。 敦化以“乡村兴则县域兴”的战略视角,在省州乡村振兴浪潮中站前排争上游。挂“五大振兴”路线图作战抓落实,以建设“全省乡村振兴试验区”为蓝本,科学制定“1+10”政策保障体系,精心规划布局“一带五区”,构建起乡村振兴“四梁八柱”。三年累计投入各级项目资金50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0亿元,形成了“多元投入促振兴、众人添柴火焰高”的蓬勃局面。 由“环境之美”到“生态之美”,从“生态之美”到“人文之美”,敦化正用一笔丹青书写着气势磅礴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起点必有新作为。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乡村振兴的繁花不断结出硕果,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正在敦城大地徐徐展开。
07/09 - 微风至 盛夏始 大美云南正当时
大理洱海风光。新华网发(杨继培摄)抚仙湖。新华网刘云摄昆明市晋宁区沙滩公园。新华网发(供图) 小暑已至,雨水多增,每一个时节都有其特有的美好和独特之处,夏天也不例外。此时的云南逐渐少了几分燥热,天气微微凉,草木都欣欣然展露出了各自的美好,云南各地风景充满惊喜。昆明阳宗海南岸。新华网发(供图)里格半岛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更加美丽动人。新华网发(丽江泸沽湖管理局供图)梅里雪山。新华网发(供图) 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去玉溪抚仙湖畔漫步看湖景,去香格里拉巴拉格宗感叹雪山的巍峨壮丽,穿梭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畅享绿色的惬意,去保山青华海感受荷花盛开的魅力……在云南,无数美好景色等着你。(刘云)
07/08 - 东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启动“心灵成长加油站”活动
7月6日,东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暑期公益班开班典礼暨“心灵成长加油站”启动仪式。文化惠民的公益班将有效充实学生们的暑假生活,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才智和品德。“心灵成长加油站”启动仪式上,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向外聘教师颁发了公益班聘书。据了解,“心灵成长加油站”致力于引领服务全市青少年心理与品德健康快乐成长,通过开通青少年成长咨询辅导热线、利用活动中心的道德讲堂常态化开展未成年人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科学教育等知识讲座、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进校园活动等方式,努力打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此次暑假公益班体现了“心灵成长加油站”的积极引导作用,其包含的合唱、独弦琴、武术等12个公益免费课堂吸引了800多名学生参与学习,厚植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使其从小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期间,大家认真观看了党的百年华诞庆典上的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有序交流发言,激发积极上进的学习热情。记者:方平
07/08 - 砥砺奋进的敦化丨走进红色敦化 铭记光辉党史
这是一座仅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中,它显得平凡无奇。 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片大地上却发生了许多波澜壮阔的大事件。 那些红色的故事,在这座红色的城市里,传递着红色的精神。 这就是敦化。 播撒革命火种 早在20世纪初期,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的林伯渠就来到敦化宣传进步思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火种就迅速撒播到了这片大地上。1921年11月,上海早期的共产主义团体派代表来到吉林、延边、敦化等地,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1927年春,敦化县一些有识之士共同推举商务会长万茂森为校董事会董事长,筹办建立了敦化县私立敖东中学,并邀请省教育界名士张成之任敖东中学校长。1927年5月31日,学校正式开学,第一期学生40名,修业期为四年。1928年3月,招收第二期学生。 敖东中学的学生在学校教师的进步思想影响下,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参加学生联合会进行请愿,反对日本修筑吉会铁路;揭穿倾销日货图谋,发动抵制日货行动;排演话剧《芙蓉花泪》,宣传爱国自强……这时期的敖东中学已经成为敦化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基地。 从1927年建校到1932年停办,敖东中学存在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年时间,但从始至终都是在当时进步思想影响下发展的,是吉林省最先觉醒的团体之一。从这里走出了许多爱国志士,如著名抗日将领陈翰章等。 陈翰章烈士陵园 革命烈火熊熊燃起 1930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派中共党员王耿到东满,恢复发展曾被破坏的地方党组织,并于2月成立中共东满特支。 1930年10月,中共东满特委成立,敦化、额穆两县隶属东满特委管辖。 1930年12月,中共敦化县委成立,共有60余名党员,这是在敦化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敦化县委的建立,为建立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和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敦化地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地之一。在党的领导下,魏拯民、陈翰章等将军率领抗联队伍在这里战斗,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沉重打击。 1935年,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一军、第二军、第五军的部分队伍在敦化境内进行抗日战斗。其中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西部派遣队先后进行黑石屯、岗子、青沟子等著名战斗。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一师在哈尔巴岭进行了颠覆第202次国际列车战斗。1939年9月24日,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第3方面军指挥陈翰章在寒葱岭设伏打击日军。 媒体行成员参观寒葱岭红色教育基地 解放战争再立新功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东北解放。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派出大批干部和部队来东北开辟新解放区。 1945年11月10日,成立了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员会。1946年1月23日,成立中共吉辽省委,下辖吉林、吉东、通化和辽北4个分省委。1946年3月,吉东分省委决定成立中共敦化中心县委,恢复额穆县建。敦化中心县委下辖敦化、蛟河、安图和额穆4个县。中心县委机关驻在敦化。 1947年2月,根据中共吉林省委的决定,将敦化中心县委改为吉东地委,其辖区及驻地均不变;1947年4月,中共吉林省委决定,吉东地委改为吉敦地委,其辖区及驻地均不变。1947年9月,中共吉林省委决定,撤延边、吉敦两地委,成立吉东地委。下辖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安图、敦化、额穆、蛟河8个县。地委机关仍驻敦化。 1948年4月,中共吉林省委决定,吉东地委从敦化迁延吉。敦化、蛟河两县归省直属;撤销额穆县建制,其辖区并入敦化县。 从成立敦化中心县委到吉东地委、从敦化迁往延吉,两年来,吉敦地委(含中心县委及吉东地委)带领4个县的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国而忘家”地投入到砍挖斗争、土地改革运动、扩军以及支援前线和秘密建党等各项工作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为建设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 如今,在这片大地上,敦化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把革命精神用在当今时代,不断从革命信仰中汲取干事创业的力量,全力建设繁荣富裕、生态宜居、和谐幸福的区域中心城市。
07/08 - 媒体行走进敦化陈翰章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7月7日上午,由中共敦化市委、敦化市政府主办,中共敦化市委宣传部、中国吉林网承办的“砥砺奋进的敦化”全国重点新闻媒体行活动来到敦化市翰章乡陈翰章烈士陵园采访。 该陵园建于2012年8月3日,到2013年5月30日竣工,2016年8月14日获批为国家级烈士陵园。陈翰章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7654平方米,革命先烈陈翰章将军安息于此。 停下脚步,来自全国知名媒体的记者们怀着崇高的敬意,缅怀革命先烈,在场的党员们重温了入党誓词。 在讲解员黄飞和陈翰章将军的外甥鄢成的引导下倾听了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陈翰章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中共吉东、北满省委决定将各路军缩编为支队,进行分散游击战。在战斗中,杨靖宇总司令及第一方面军指挥曹亚范先后殉国。由此,日军得以集中大量兵力,开始疯狂地对陈翰章进行重点围剿。12月8日,由于叛徒出卖,敌人包围了陈翰章的小分队,为掩护战友突围,陈翰章将军在宁安县镜泊湖南岸小湾沟壮烈牺牲,年仅27岁的陈翰章将最后一滴鲜血洒在了镜泊湖畔,被人们称为“镜泊英雄”。 敦化市翰章乡陈翰章烈士陵园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出了重要贡献。
07/08 - 浙江仙居:夏日戏水
7月6日,市民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永安溪白塔镇段游玩(无人机照片)。当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永安溪流域水面如镜,蓝天、白云倒影水中,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新华社发(王华斌摄)
07/07 - “观鸟旅游”精准扶贫路子 “贫困户”变身“鸟导游”
“看,花冠犀鸟,飞过来了!”“好漂亮的羽毛,这一个半小时的等待总算值了!”7月5日,COP15“滇西秘境•云南生物多样性”采访团走进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的中国犀鸟谷,记者们在山道上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终于看到觅食归来的花冠皱盔犀鸟煽动着翅翼从头顶飞过,慢悠悠停留在半山腰一棵高大的树上。盈江犀鸟谷出现的花冠皱盔犀鸟供图 盈江的犀鸟谷辖区总面积达49588.05亩,属典型的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植被,海拔在240-1700米以内,海拔梯度较大,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德宏有记录鸟类716种,占云南省的71%,占全国的51%,享有“活着的鸟类博物馆”的盛誉,盈江县则被誉为“中国鸟类资源第一县”。 这里的“旗舰物种”有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双角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冠斑犀鸟、云豹、豚尾猴、熊猴、菲氏叶猴、蜂猴、灰孔雀雉、圆鼻巨蜥、伊江巨蜥、印度穿山甲、眼镜王蛇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前来一睹真容。采访团山路拍摄花冠皱盔犀鸟供图 记者们当天苦苦等待的就是花冠皱盔犀鸟,可别小看了这不起眼的一只鸟,从无人问津到摇身一变成为村民的“摇钱树”,也不过就数年时光。 “以前村民不懂得宝贝就在自己身边,以砍山种地狩猎为生,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现在村里年轻人都留下来护鸟,当‘鸟导’,开民宿,一年下来,村民收入多的可以达到四五万元。”盈江县雪梨村委会石梯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排忠华说。盈江犀鸟谷出现的花冠皱盔犀鸟供图 排忠华介绍,石梯村依托丰富的鸟类资源,采取“政府+协会+合作社”的模式,建设观鸟特色村寨、规范鸟类监测点、规定生态休养期、开展鸟类跨国联合保护,举办“国际观鸟节”,形成“观鸟旅游”大环境。村里鼓励群众到鸟类监测点当志愿者,从事餐饮、住宿等服务,当“鸟导”、吃“鸟饭”、赚“鸟钱”,每年接待观鸟游客2万多人次,村民徐小龙等8名草根“鸟导”9次走进央视。 石梯探索出了一条以鸟为媒,把青山装入钱袋子的“观鸟旅游”精准扶贫路子,实现了“贫困户”变“鸟导游”、“狩猎人”变“护鸟人”、“小麻雀”变“金凤凰”的蜕变。“石梯生态经验”也成功入选“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典型案例。
07/07 - 葡萄“甜蜜”来袭 绿色发展劲头足
近日,在位于东兴市马路镇马路村的杰好家庭农场果蔬种植基地硕果累累的葡萄园迎来了喜人丰收这儿的绿色生态采摘成为了游客农业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在葡萄园开园首日放眼可见圆润如玉的阳光玫瑰葡萄掩映在茂密枝叶中细嗅有玫瑰清香,品尝时脆嫩爽口香甜盈润于唇齿之间不少游客趁天气晴好前来体验采摘在感受农家逸趣的同时尽情享用消暑水果游客李奕章说:我也是在朋友圈看到这里有葡萄摘,就跟家人过来这里看看。这里的葡萄清脆甘甜,还能尝出玫瑰的清香,挺不错的。葡萄园负责人李德俊是马路村本地人,他告诉记者,去年他租赁了村里的闲置土地,通过学习和运用绿色有机种植技术,精心打造了这个葡萄园。该园占地约35亩,目前主要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和巨峰葡萄,预估亩产可达2500斤,每亩收入4万元左右。杰好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德俊说:“今天开园,早上到下午基本有两百多人来采摘。我会继续发展好绿色生态种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当前生态采摘成为了农业休闲旅游新玩法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同时进一步助力马路镇深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多举措念活致富经全面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记者:唐耀原方平
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