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美中国
大美中国
  • 红动古道 绿动乡村
      这是1月9日拍摄的广东梅州大埔县青溪镇红色遗址棣萼楼(无人机照片)。  1月9日,“红动古道绿动乡村”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系列展示活动——中央红色交通线活化利用展示活动在广东梅州市大埔县举行。本次活动集中展示了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的具体走向,探索、展示了南粤古驿道沿线红色遗产资源创新活化方式,以期反哺苏区老区乡村振兴发展。  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在位于闽粤交界处的广东梅州大埔县伯公凹,参观者在百岁古树下听讲解员介绍红色交通线历史(1月9日摄)。  这是1月9日在广东梅州大埔县拍摄的汀江上的文艺表演。  在广东梅州大埔县青溪镇的红色遗址棣萼楼,当地学生参与沉浸式研学活动,演绎地下交通员的故事(1月9日摄)。
    01/11
  • 深圳:百年老站加入高铁“朋友圈”
      1月10日,由深圳开往南昌西的G2724次列车缓缓驶出深圳站。  当日早上8时8分,由深圳开往南昌西的G2724次列车缓缓驶出深圳站,这是深圳站开出的第一趟高铁列车,标志着这座位于深圳罗湖的百年老站正式步入高铁时代。  2022年1月10日零时起,广铁集团实施2022年第一季度列车运行图,深圳站将增开跨赣深高铁线列车17对,旅客可在深圳站乘坐复兴号、和谐号去往武汉、南昌、南京、上海等方向的城市。  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1月10日,在深圳站,乘坐G2724次列车的旅客正在候车。  1月10日,在深圳站,乘坐G2724次列车的旅客在进站前拍照留念。  1月10日,由深圳开往南昌西的G2724次列车在深圳站等待发车。  1月10日,由深圳开往南昌西的G2724次列车在深圳站等待发车。  1月10日,由深圳开往南昌西的G2724次列车在深圳站等待发车。
    01/11
  • 走进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
      这是1月10日拍摄的主媒体中心大厅。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已正式进入赛时闭环管理,在1月4日至22日试运行期间,预计将会有17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人员在主媒体中心提前开展赛前准备工作。预计到赛时,场馆平均每天要接待约5000-6000名注册文字、摄影记者和持权转播商。同时,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媒体运行和新闻宣传的总部也设立于此。  主媒体中心位于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与国家会议中心一期(原北京2008年夏奥会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一路相隔,形成了“一南一北、夏奥冬奥”独特的北京“双奥之城”标志性景观。  主媒体中心包括主新闻中心MPC和国际广播中心IBC两大功能,是注册平面媒体和转播商的赛时总部,是北京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和各国家(地区)奥委会官方信息的发布中心,是媒体服务总汇和媒体交通中枢。  新华社记者贺长山摄  1月10日,工作人员有序进入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大厅,准备上岗。  这是1月10日拍摄的主媒体中心外景。  这是1月10日拍摄的主媒体中心外景。  1月10日,一名志愿者从主媒体中心内一幅装饰画前走过。  1月10日,一名工作人员从主媒体中心二层的媒体休息区走过。  这是1月10日在主媒体中心内拍摄的媒体工作间。  这是1月10日在主媒体中心内拍摄的主题口号横幅。  这是1月10日拍摄的主媒体中心二层大厅。  这是1月10日拍摄的主媒体中心二层大厅。  1月10日,工作人员在为记者办理证件激活手续。  这是1月10日在主媒体中心内拍摄的媒体工作间。  这是1月10日在主媒体中心媒体工作间拍摄的2022标识。  1月10日,一名工作人员在主媒体中心媒体餐厅维护自动送餐设备。  这是1月10日拍摄的主媒体中心大厅。  这是1月10日在主媒体中心内拍摄的防疫消毒用品。  这是1月10日在主媒体中心外拍摄的交通班车乘车点。  这是1月10日在主媒体中心拍摄的下沉广场。  这是1月10日在主媒体中心大厅拍摄的媒体服务台。  这是1月10日从主媒体中心拍摄的奥林匹克塔。
    01/11
  • 巨型雪人亮相哈尔滨松花江畔
      这是1月9日拍摄的哈尔滨松花江畔的巨型雪人(无人机照片)。  近日,一个巨型雪人亮相冰城哈尔滨松花江畔,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戴着红帽子、红围脖,嘴角上扬的巨型雪人高约18米,宽约13米,用雪量2000余立方米。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01/10
  • 西藏黑颈鹤已有近万只
      黑颈鹤在拉萨市林周县上空飞翔(1月9日摄)。  日前,记者从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获悉,西藏黑颈鹤数量至今已有近万只。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多措并举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黑颈鹤数量逐年递增。  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01/10
  • 享冰城夜色 赏多彩冰雕
      1月8日,游客在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园区欣赏冰雕作品。  进入冰雪季以来,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园区内举办了多场冰雕赛事。夜色之下,冰雕艺术作品流光溢彩,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1月8日,游客在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园区欣赏冰雕作品。  1月8日,游客在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园区欣赏冰雕作品。  1月8日,游客在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园区拍摄冰雕作品。  1月8日,游客在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园区欣赏冰雕作品。
    01/10
  • 全国专业冰雕比赛冰城收官
      1月8日,参赛冰雕师在进行作品《翎羽思乡》的创作,该作品最终获得金奖。  当日,以“冬奥之光,多彩冰灯”为主题的第四十一届全国专业冰雕比赛在冰城哈尔滨市的兆麟公园收官。60名冰雕师组成的20支代表队进行了3天的竞技角逐,最终冰雕作品《争鸣》和《翎羽思乡》摘得本届比赛桂冠。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这是获得金奖的冰雕作品《争鸣》(中)(1月8日摄)。  1月8日,参赛冰雕师在进行作品《科技引领未来》的创作。该作品最终获得银奖。  这是获得银奖的冰雕作品《欢腾冬奥》(1月8日摄)。  这是获得佳作奖的冰雕作品《魂牵梦绕》(中)(1月8日摄)。  这是已经完成的参赛冰雕作品(1月8日摄)。  1月8日,参赛冰雕师在进行作品《女娲补天》的创作。该作品最终获得铜奖。  这是获得银奖的冰雕作品《祈福冬奥》(1月8日摄)。
    01/10
  • 严冬里的“雕冰人”
      1月7日,在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园区的全国专业冰雕比赛现场,冰雕师在进行冰雕艺术作品创作。  严冬时节,在冰城哈尔滨,全国专业冰雕比赛现场的冰雕高手们,不畏低温,用刀铲把冰块雕刻成一件件艺术作品。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1月7日,在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园区的全国专业冰雕比赛现场,冰雕师在进行冰雕艺术作品创作。  1月7日,在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园区的全国专业冰雕比赛现场,冰雕师在进行冰雕艺术作品创作。
    01/10
  • 放归三年 野化放归大熊猫“小核桃”首次亮相
      新华社成都1月7日电(记者余里)记者7日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获悉,2021年11月,都江堰市国有林场在野外监测工作中,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的宝贵影像。  这是2021年11月21日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小核桃”。新华社发  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仔细辨认,疑似为2018年12月在都江堰市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的大熊猫个体。此后,熊猫中心派出专家团队前往现场勘验,在海拔1346米安放红外相机点位附近发现了大熊猫食竹、卧穴的痕迹,并采集了粪便样品进一步检测。通过从粪便中提取DNA,采取非损伤性取样的DNA个体识别法,经过比对,确定这只5岁多的雌性大熊猫正是2018年放归的大熊猫“小核桃”。  熊猫中心野外生态研究室专家黄金燕表示,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小核桃”在野外有了自己的领地,夏季最高活动点位在海拔3000多米,而冬季最低在海拔1300多米,在野外存活并可进行长距离迁徙移动,完全适应了野外环境。  这是2021年11月22日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小核桃”野外活动画面。新华社发  熊猫中心野外生态研究室负责人仇剑表示:“大熊猫放归是降低局域小种群灭绝风险、复壮野外种群的重要手段。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后放归可以促进血缘交换、保持遗传多样性,防止小种群的衰退和灭绝,这也是大熊猫迁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本次监测到‘小核桃’在野外健康生存的影像资料,说明野化放归工作不仅在小相岭山系,也在岷山山系取得了成功,让我们对未来在其他山系推广野化放归、开展小种群复壮工作充满了信心。”  这是2021年11月23日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小核桃”野外活动画面。新华社发  2003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大熊猫野化培训项目。经过长期艰难探索,截至目前,熊猫中心已野化培训并放归了11只圈养大熊猫,在野外存活9只,为野化培训和放归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小相岭山系和岷山山系野生大熊猫小种群复壮作出了积极贡献。
    01/10
  • 广西柳州:螺蛳粉企业备战春节市场
      1月6日,工人在广西某食品有限公司螺蛳粉生产车间生产线上包装袋装螺蛳粉。  离春节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广西柳州市各大螺蛳粉企业积极生产,全力供应节前市场。  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1月6日,工人在广西某食品有限公司螺蛳粉生产车间生产线上工作。
    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