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决胜之年看丹东系列报道之三:城乡融合谋共兴
  • 发布日期:2025-8-11 9:26:49
  • 发布人:辽宁日报

上半年,丹东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82元,同比增长4.5%。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62元,同比增长4.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16元,同比增长4.8%。值得关注的是,在“双增长”的前提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正逐渐缩小,释放出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的积极信号。

今年以来,丹东市认真梳理、剖析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努力补短板、强弱项,以县域经济为引擎,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从宽甸满族自治县的边境文旅开发到东港的海洋牧场,再到凤城的工业走廊,丹东市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步伐。

东港草莓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摄影:刘海东)
东港草莓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摄影:刘海东)

县域经济强筋骨

宽甸县杨木川镇白鹭村靠着大自然给予的自然资源端上了生态饭碗。每年4月,白鹭与苍鹭便会飞来白鹭村。村民成美娟的后院就挨着鹭鸟筑巢的山坡,推开窗就能看见白鹭,于是她将自家改造成了民宿。“我家能住下12个人,三四月份是来看白鹭的好时节,不少游客是奔着它们来的,两个月时间就能挣上4万来块。”成美娟乐呵呵地说。

白鹭村村民总是自豪地称白鹭是他们的“吉祥鸟”,就连村名也由原来的“红铜沟村”改成了“白鹭村”。通过“养山富山”模式,这里变成了“白鹭天堂”,鹭鸟数量不断增加,逐步发展起来的观鸟经济也让乡亲们吃上了生态饭,每年村集体收入可达20万元至30万元。

依托“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宽甸县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上半年策划了20余场文旅促消费活动,接待游客14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创历史新高。

来到位于北井子镇的东港市恩达水产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两条杂色蛤分拣包装生产流水线正在高效运行,打包完成的杂色蛤随即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东港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的蛤仔体型大、色泽好、肉质更有弹性。南苗北养技术的突破、10米等深线养殖区域的拓展,以及海关“快车道”的开通,让东港杂色蛤最快3分钟就能完成出关,畅销全国。作为全国最大的杂色蛤生产基地,东港杂色蛤出口占全国63%,年出口产值达1.8亿美元。

以目前的产量计算,杂色蛤养殖绿色碳汇成效显著,每年可移除海洋中的碳、氮、磷1万余吨,有效净化海洋环境。在东港市大鹿岛,村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公司的员工,平时共同捕捞发家致富,年底还会有几千元至上万元的分红,真正实现了美一片景,兴一带业,富一方人。

靠海吃海。东港市向海图强,不仅构建起杂色蛤完整产业链条,还逐步形成以海洋经济产业为引领,养殖捕捞、临港工业、互市贸易、冷链物流、海洋能源、滨海旅游多点齐发的“1+N”县域海洋经济发展格局。目前,东港海洋经济已覆盖20多个重点行业,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年总产值超过250亿元。

工业成链成群。凤城经济开发区有一条搬不走的增压器产业链,涉及产业上下游配套的各类零部件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生产企业,这也使得包括凤城太平洋神龙增压器有限公司在内的企业都在专注于研发和生产自己的拳头产品。

放眼全国,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成为一些县市共同面临的难题。于是,凤城市在扩量提质上下功夫,在转型优化上花气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向新型工业化迈出稳健一步。一年来,完成数字化、智能化典型应用场景27个;深入开展“百企百亿技改行动”,滚动实施技改项目50个,落地投产18个,新增产值1.5亿元。

资源要素各不相同、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丹东市各县区深挖资源禀赋,向“新”攀登,致力打好特色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突破100户,特色农业精深加工产品突破500种,不仅做大了规模,形成了优势,更提升了附加值,增加了效益。

决胜之年,丹东县域经济持续发力。全季草莓的试种成功,填补了市场空白,更是以一种超前的危机意识,为丹东草莓打开了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宽甸全面完成1000亩林下经济建设任务,中药材种植、耕地轮作等项目争取948万元资金扶持;凤城林下中药材面积达500亩,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5家;加快2个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完成黄海北部海域、鸭绿江流域增殖放流工作;实施好草莓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筹备好首届中国丹东草莓产业博览会……

专家在东港市示范农场察看水稻长势。丹东东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专家在东港市示范农场察看水稻长势。丹东东港市委宣传部供图

和美乡村内涵丰

东港市黄土坎镇政府前街的柏油路上,银杏树成排,鲜花摇曳。村民孙晓丽感叹:“以前这条路坑洼不平,雨天积水难行。现在不仅平坦宽敞,还种上了花草,晚上路灯亮堂堂的。”

黄土坎村村民于喜福是村里的保洁员,说起人居环境变化,他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道路修了,绿化多了,垃圾少了,就连排水沟的水都清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老百姓自然满意。”

今年4月以来,以黄土坎镇政府前街为中心,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美化绿化和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栽种树木、铺设彩砖、粉刷墙面、清运垃圾,用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成果改变乡村面貌,刷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这样的变化在丹东乡村处处可见:凤城市白旗镇道路干净整洁,村民家门口的景观墙一路蜿蜒,可谓一村一景;东港市长安镇红石村,村民自觉种花、栽树,主动清理好自家房前屋后,人人都是村庄美容师;风雨过后,宽甸县青山沟镇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重建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增“颜值”、提“气质”、谋发展,随着一个个乡村换新颜,丹东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截至目前,丹东市累计申报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村75个、美丽宜居村298个,进一步夯实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基础。

和美乡村,“和”字当先,重在人和。

元宝区金山镇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模式,以“积分制”撬动“乡村治”,通过试点扩面、创新形式、强化激励,激发群众自治的内生动力。

“俺们村现在风气可好了。总有乡亲来我家串门,和我唠家常,帮我洗衣服、打扫卫生,我现在也想帮别人干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儿。”金山村独居老人韩公利乐呵呵地说。

金山村作为“积分制”先行试点村,制定“积分制管理方案”,把村规民约、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多项内容进行量化积分并设置积分“红黑榜”,根据积分结果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积分考核还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设立党员共富责任区,实现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

以行积分,以分换礼。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以来,金山村里形成了“积分可贵,积分光荣”的良好氛围,积分制管理经验入选“辽宁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案例选编”。

小积分推动乡村“大治理”。如今,金山镇已全面推广积分制模式,九连城镇、北井子镇也纷纷效仿,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入新动能。

丹东市将深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环境净化整治系列主题活动和“每月一次大清扫”活动,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按时完成81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任务,建好11个乡村旅游重点村。

人机协同作业、智能仓储物流……凤城市太平洋神龙增压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摄影:刘海东)
人机协同作业、智能仓储物流……凤城市太平洋神龙增压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摄影:刘海东)

振兴人才“活水”来

乡村全面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共同书写。

在振兴区的蓝莓种植大棚里,丹东农业科学院小浆果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娥正指导农户修剪枝叶。“大家看,这株蓝莓的枝叶过于繁茂,会影响果实的光照和养分吸收,需要适当修剪。”刘娥一边示范,一边耐心地向农户们传授知识。周围的农户们全神贯注,不时提出问题,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智囊团”成员、电商专家夏梦,在不远处的模拟“乡村振兴直播间”里,为村“两委”干部和致富骨干讲解电商课程。“直播时,要突出农产品的特色和优势,与观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夏梦一边操作设备,一边分享着自己的经验。屏幕上,展示着各种农产品直播的成功案例。

振兴区通过组建乡村振兴“智囊团”、开设“村书记大讲堂”、开展“头雁育苗”行动等举措,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沃土会聚扎根。

以汤池镇集贤村党组织、纤维街道瓦房村党组织为试点,振兴区推广“电商共富党建联盟”,依托村党组织领办创办的智联农业专业合作社、丹东星辰沃农经济发展专业合作社,借助电商等新媒体带动党员群众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目前,“丹东瓦房村小姜支书”抖音账号已开展助农带货直播60余场,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余元,带动周边村镇增收10万余元;在今年蓝莓盛果期,集贤村“丹东蓝莓李村长”抖音账号实现日均成交金额5000元,为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

本土人才扛大梁,归巢学子造新血。

“光是‘草莓日记’,我就记了好几本,都是这些年摸索出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我时常与大伙分享,希望能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东港市返乡创业大学生张磊忙碌在草莓地里,讲述自己的归巢故事。

提及现在从事的工作,十字街村年仅25岁的崔晓涵满怀热情和激情,在忙于村中政务的同时,“指尖上”的订单与合作也不间断。“我大学一毕业就回来了,5岁时家里就扣大棚,这一切我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回来是想让咱家蓝莓卖得更好。”

“归巢行动”是丹东市为鼓励引导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回村任职推出的举措。仅在东港一地,“归巢”大学生就达455人,实现了206个行政村每村1名大学生全覆盖。

今年以来,丹东市积极对接国家顶级智库,潘一山、毛景文、朱日祥等院士携团队走进丹东,为产业创新注入顶尖智慧;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分别增长15%、65%,印证了城市吸引力的增强。

丹东禾丰成三食品有限公司肉鸡屠宰车间。(摄影:刘海东)
丹东禾丰成三食品有限公司肉鸡屠宰车间。(摄影:刘海东)

从热闹的农业生产基地,到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区,从井然有序的示范乡村,到创新发展的城区,丹东的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既保留着黑土地的质朴厚重,又跃动着新时代的创新脉搏。在这片1.53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曲城乡协奏曲正激昂奏响。

记者: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