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乡音戏韵的当代回响——凌源影调戏的传承与发展
  • 发布日期:2025-4-25 9:48:51
  • 发布人:辽宁日报
凌源影调戏走进沈阳大学专场演出现场。(来源:凌源市委宣传部)
凌源影调戏走进沈阳大学专场演出现场。(来源:凌源市委宣传部)
凌源影调戏剧团演员正在化妆。
凌源影调戏剧团演员正在化妆。

核心提示

近日,大型影调戏《刘胡兰》在凌源市上演。演出开始前,全国戏曲大赛优秀表演奖获得者海兆凤登台为观众讲解了凌源影调戏的历史渊源。此次展演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为孩子们的成长留下了宝贵的记忆和艺术的滋养。

凌源影调戏,拥有百年的发展历史,源于凌源皮影戏,具有浓郁的辽西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是全省乃至全国唯一的具有百年历史,弥足珍贵的优秀地方戏剧种,20世纪80年代入选了《中国戏曲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近些年,凌源影调戏《香槐岭的笑声》《喜上加喜》《百合芬芳》《履霜记》等剧目纷纷登上省级、国家级的舞台,屡获嘉奖。

在凌源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凌源影调戏在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影窗走上舞台

“早年,三道河子的群众爱看皮影戏。但皮影戏表演有时会受灯光、场地、演出时段等条件影响,渐渐地,就有了由真人上台边唱边演的活人影,受到群众的喜爱。”近日,在朝阳凌源市,年过八旬的老艺人霍明兰说起了凌源影调戏的由来。霍明兰,凌源市三道河子乡人,在凌源影调戏的舞台上坚守了五十余载。

凌源影调戏源于凌源皮影戏。凌源皮影戏是艺人们手持驴皮雕刻的皮影人偶幕后操纵表演,凌源影调戏是由真人走到幕前扮角演唱,这种以舞台取代了影窗,以演员取代了驴皮影人,将影窗艺术变成了舞台艺术的地方戏曲形式,人们称之为凌源影调戏,也叫“活人影”。舞台布景与演员动作保留了皮影戏特点,再加之影调戏发展之初演出的小曲、小段多直接取自皮影戏,凌源影调戏一经问世,广泛的皮影戏观众即迅速转化成了影调戏观众,使这个辽宁地方特色戏种广受欢迎。

据介绍,凌源影调戏可追溯到最早的演员叫作李恩。李恩自幼随父亲生活在皮影戏班,年幼好学的他很早就掌握了戏班的各个行当,不但能唱能操,还能拉能打,年纪轻轻就已经在皮影戏圈子里小有名气,李恩不但皮影戏唱得好,也是当地剧种“大口落子”的演员。1911年左右,14岁的李恩开创了台前表演皮影戏的全新艺术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凌源市三道河子乡组建凌源影调戏班,李恩与儿子李凤儒担纲主演。其代表剧目有《牛顺投案》等戏曲被观众津津乐道。1959年凌源成立影调戏实验剧团,这标志着凌源影调戏走上了正规发展之路。剧团成立后,创排了《七仙女下凡》等多个剧目,同样受到观众热捧。

后来,随着电视、电影的普及,许多老艺人选择转行。凌源影调戏与国内很多地方戏种一样,此后陷入传承与发展困境,一时举步维艰。但凌源影调戏以音韵独特的伴奏样式、粗犷高亢的演唱风格、人影相融的表演模式,曾入选《中国戏曲志》,曾在《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报告》中被表述为“有传承、有演出活动,是未完全消亡的17个剧种之一”。

“凌源影调戏,就像老树根,扎得越深,越能长出新芽,咱得守着根儿,让新枝往上长。”霍明兰说。

百年戏曲重焕生机

“影调戏是凌源的瑰宝,唱腔嘹亮高亢,具有短促直平的特质,在表达情感时干脆利落,能够迅速将情绪传递给观众。”资深戏曲名家,凌源市影调戏剧团戏剧艺术总监海兆凤说,“站在影调戏的舞台上,我的内心依旧激情澎湃得像一名年轻人!”

海兆凤唱了大半辈子评剧,几年前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突然遇到二次“转岗”。2021年,凌源市计划创排影调戏《香槐岭的笑声》,海兆凤因具舞台表现张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被选中,在剧中出演重要角色。对这次演艺生涯的挑战,海兆凤欣然接受并刻苦练习。这一年,《香槐岭的笑声》在辽宁省第十一届艺术节戏剧(小戏小品)展演中荣获一等奖。2023年9月,凌源市影调戏剧团正式成立,海兆凤担任剧团戏剧艺术总监,指导培养新人才专业技术。

目前凌源市影调戏剧团拥有演职人员30人,均是专业技术能力强,“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韩烨烔是剧团的年轻演员之一,作为剧团的新生力量,展现出了年轻人对影调戏艺术的热爱和传承精神。凌源市影调戏剧团与大连大学音乐学院、沈阳大学评剧艺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戏曲名家冯玉萍艺术工作室合作,成立产、学、研基地,剧团坚持以团带班,坚持送戏下乡,每年举办惠民演出300余场。

近几年来,凌源影调戏迎来发展曙光,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2023年创排大型凌源影调戏《百合芬芳》荣获辽宁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4年创排凌源影调戏《履霜记》参演“菊苑流芳”第九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荣获辽宁省第十八届群星奖,参加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荣获“优秀剧目”称号,参演2024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获得“参演剧目”称号。创排凌源影调戏《喜上加喜》荣获辽宁省第三届移风易俗小戏小品大赛三等奖。2025年创排大型凌源影调戏《刘胡兰》进校园展演,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起到重要意义。

做好“薪火相传”文章

《百合芬芳》是凌源影调戏发展史上大型舞台剧目的开山之作。该剧以家庭生活的坎坷与磨难、振作与幸福,以任百合带领乡亲们种花养花的艰辛历程,展现乡村产业发展之路的坚实与厚重。《百合芬芳》用凌源影调戏的曲调演唱、讲述凌源百合花产业故事,充满了浓浓的本乡本土的“凌源味”。感人的剧情、优美的旋律、激昂的影调、真实的生活让现场观众深深陶醉。

“凌源影调戏多以当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唱词多采用‘三赶七’‘五字紧’‘七字言’等结构创作。”《百合芬芳》的编剧、凌源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剧目创作室主任王宇石说。

王宇石今年50岁,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多部作品获群星奖、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各类奖项。近几年创编的凌源影调戏《婆婆还乡》《百合芬芳》《昭君叱贼》《履霜记》等,纷纷登上省级、国家级的舞台,屡获嘉奖。

近几年来,凌源市在“小戏小品剧本征集”“凌源市政府文艺奖”等评选活动中更加侧重戏曲人才的发掘与激励,不断加大对优秀地方戏曲创作、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力度;成立剧目创作工作室;鼓励有资质的艺术家成立戏曲名家工作室,鼓励名家收徒传艺,有效实施“薪火相传”工作,建立高层次文艺人才帮带机制,建立帮带传承培养基地,为培养青年拔尖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凌源市通过深入实地、采访调研及创排新剧等形式积极系统地开展了调研普查及剧种抢救工程,建立健全凌源影调戏保护传承体系,详细收集记录剧目文本、影音图谱、艺术人才等基础资料,不断填充完善艺术档案和资源数据库。同时,通过走进高校、参加跨地区文化交流活动等,增进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了解,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我何惧,鞋磨烂,脚磨穿,殒身糜骨血流干……”2024年5月,“戏曲进校园 经典共传承——凌源影调戏走进沈阳大学专场演出”在沈阳大学音乐厅开演。全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观看演出的师生代表纷纷表示,深深感受到了凌源影调戏这一传统地方戏曲种类的独特艺术魅力。“声音高亢而圆润,唱腔短促直平,质朴中充满豪放。”很多观演的大学生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观看凌源影调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演员们的特殊唱腔。演出结束后,观众依然沉浸在剧情当中,久久不愿离去。

“凌源影调戏历经百年传承发展,如今重焕生机,是凌源影调戏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后,我们将积极组织创作人员扎根民间,积极适应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凌源影调戏这一文化瑰宝代代相传。”凌源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张兴说。

记者:张旭